由於這個實驗歷時90多年了,被列入時間最長的實驗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項實驗的初衷,是托馬斯·帕內爾教授為了向學生證明,物質的性質並不像看上去那麼一目瞭然,某些物質看起來是固體,但實際上是粘性極高的液體。
比如瀝青,在室溫下流動速度就極慢,但時間彌久,總有一滴會掉落下來。
實驗從1927年開始,帕內爾教授將加熱融化的瀝青倒入封閉的漏斗,冷卻了3年後,1930年,他剪開了漏斗的下封口,開始讓其自然滴落。
這一滴就是八年抗戰,到了1938年12月,第一滴滴落了。
那時候中國的抗日戰爭剛剛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帕內爾教授並沒有被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所幹擾,他一天到晚不錯過的盯了這個漏斗8年,結果他還是錯過了那關鍵的一刻,這滴瀝青總在他移開眼睛的那一會就滴落了。
帕內爾教授窮其後半生,經歷了3滴瀝青的掉落,但沒有親眼見證過一次,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帶著遺憾走了。
這種物質雖然密度只比水稍大一點點,水每立方厘米為1克,瀝青為1.15~1.25克,但其粘度卻是水的上千億倍。
較真的帕內爾教授一句類似打賭的話,為此就付出了後半生的期待。
至今,這個漏斗已經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呆了92年了,成為世界上時間最長的一個實驗,被錄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從1938年12月份第一滴瀝青的滴出,一直到2000年11月28日第8滴滴出,人們一直期盼著能夠親眼見證滴落下來那一瞬間的奇蹟。但很遺憾,沒有人有這個幸運。
即便是隨著科技進步,安裝了攝像機,也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拍攝到。
要知道守候8年,掉落的那一瞬只有十分之一秒。
由此守候了近三十年,經歷掉落了3滴的托馬斯·帕內爾教授去世了;接替帕內爾教授,守候了52年,經歷過掉落5滴的約翰·梅因斯通教授也去世了,他們都沒能親眼見證過一滴瀝青的掉落。
這個搞笑獎項雖然不是真正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也絕非是諷刺和貶低,而是對一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研究的鼓勵。
這對為那個漏斗守護終身,致死也沒有親眼看到那滴瀝青滴下的帕內爾教授和梅因斯通教授多少也算一個告慰。
但這次被記錄的滴落已經不是帕內爾教授最早的那個實驗室了,而是帕內爾教授1944年在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重新設定的一個類似實驗。
見證這滴瀝青掉落的是物理學家尚恩·伯爾金及其同事。
為此,守護漏斗52年,經歷5滴滴落,但都沒有親眼看到,也沒有拍攝到的約翰·梅因斯通教授非常激動,他在臨終前,躺在病床上看到這個影片。
雖然這個影片不是在他曾守護的昆士蘭大學實驗室滴落的,但他還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具體多少倍尚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有的認為是水粘稠度的200億倍,有認為是1000億倍,還有認為達到了2300億倍。
與瀝青性質類似的非結晶體還有玻璃和塑膠等,曾經有人認為玻璃也是一種緩慢的流體,甚至以發現教堂玻璃底部比上部要厚作為證據。
但這種所謂流體要滴落,恐怕要等到天荒地老。
現在更多的傾向還是把玻璃列為固體。
科學就是這樣,好奇心是驅使人類探索發現的動力。
每一滴瀝青滴落從開始需要8年左右,現在已經需要12年以上。
當然,滴落變得緩慢的原因,除了漏斗裡的瀝青變少,壓力越來越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隨著現代化程序,實驗室安裝了空調,使室溫變得恆溫,瀝青滴落的速度再也不受天氣氣溫變化影響了。
如果第10滴還需要12年,那麼將會在2025年以後或者2026年滴落。
綜合上述因素,我想這一滴會需要更長的時間。現在的科學技術今非昔比,有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援,那一瞬間再也不會被錯過了。
讓我們大家共同來期待和見證第10滴瀝青的落下。
由於這個實驗歷時90多年了,被列入時間最長的實驗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項實驗的初衷,是托馬斯·帕內爾教授為了向學生證明,物質的性質並不像看上去那麼一目瞭然,某些物質看起來是固體,但實際上是粘性極高的液體。
比如瀝青,在室溫下流動速度就極慢,但時間彌久,總有一滴會掉落下來。
實驗從1927年開始,帕內爾教授將加熱融化的瀝青倒入封閉的漏斗,冷卻了3年後,1930年,他剪開了漏斗的下封口,開始讓其自然滴落。
這一滴就是八年抗戰,到了1938年12月,第一滴滴落了。
那時候中國的抗日戰爭剛剛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帕內爾教授並沒有被這紛紛擾擾的世界所幹擾,他一天到晚不錯過的盯了這個漏斗8年,結果他還是錯過了那關鍵的一刻,這滴瀝青總在他移開眼睛的那一會就滴落了。
帕內爾教授窮其後半生,經歷了3滴瀝青的掉落,但沒有親眼見證過一次,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帶著遺憾走了。
瀝青是個啥玩意?其實就是我們做柏油馬路的那黑乎乎的玩意。這種物質雖然密度只比水稍大一點點,水每立方厘米為1克,瀝青為1.15~1.25克,但其粘度卻是水的上千億倍。
較真的帕內爾教授一句類似打賭的話,為此就付出了後半生的期待。
至今,這個漏斗已經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呆了92年了,成為世界上時間最長的一個實驗,被錄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從1938年12月份第一滴瀝青的滴出,一直到2000年11月28日第8滴滴出,人們一直期盼著能夠親眼見證滴落下來那一瞬間的奇蹟。但很遺憾,沒有人有這個幸運。
即便是隨著科技進步,安裝了攝像機,也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拍攝到。
要知道守候8年,掉落的那一瞬只有十分之一秒。
由此守候了近三十年,經歷掉落了3滴的托馬斯·帕內爾教授去世了;接替帕內爾教授,守候了52年,經歷過掉落5滴的約翰·梅因斯通教授也去世了,他們都沒能親眼見證過一滴瀝青的掉落。
不過,稍顯安慰的是,2005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這項研究。這個搞笑獎項雖然不是真正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也絕非是諷刺和貶低,而是對一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研究的鼓勵。
這對為那個漏斗守護終身,致死也沒有親眼看到那滴瀝青滴下的帕內爾教授和梅因斯通教授多少也算一個告慰。
科學家們經歷了86年的等待,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2013年7月11日,當第9滴瀝青滴下時,令人激動的時刻終於被人眼看到並記錄下來。但這次被記錄的滴落已經不是帕內爾教授最早的那個實驗室了,而是帕內爾教授1944年在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學院重新設定的一個類似實驗。
見證這滴瀝青掉落的是物理學家尚恩·伯爾金及其同事。
當地時間7月11日下午5點左右,那滴人們期盼看到盼了86年的瀝青,在他們眼前滴落了,並被影片所記錄。為此,守護漏斗52年,經歷5滴滴落,但都沒有親眼看到,也沒有拍攝到的約翰·梅因斯通教授非常激動,他在臨終前,躺在病床上看到這個影片。
雖然這個影片不是在他曾守護的昆士蘭大學實驗室滴落的,但他還是看了一遍又一遍。
具體多少倍尚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有的認為是水粘稠度的200億倍,有認為是1000億倍,還有認為達到了2300億倍。
與瀝青性質類似的非結晶體還有玻璃和塑膠等,曾經有人認為玻璃也是一種緩慢的流體,甚至以發現教堂玻璃底部比上部要厚作為證據。
但這種所謂流體要滴落,恐怕要等到天荒地老。
現在更多的傾向還是把玻璃列為固體。
科學就是這樣,好奇心是驅使人類探索發現的動力。
漏斗裡的瀝青越來越少,因此滴落得越來越慢。每一滴瀝青滴落從開始需要8年左右,現在已經需要12年以上。
當然,滴落變得緩慢的原因,除了漏斗裡的瀝青變少,壓力越來越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隨著現代化程序,實驗室安裝了空調,使室溫變得恆溫,瀝青滴落的速度再也不受天氣氣溫變化影響了。
如果第10滴還需要12年,那麼將會在2025年以後或者2026年滴落。
綜合上述因素,我想這一滴會需要更長的時間。現在的科學技術今非昔比,有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援,那一瞬間再也不會被錯過了。
讓我們大家共同來期待和見證第10滴瀝青的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