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iekt鐵鐵

    家庭教育是孩子心靈深處的基石,靠著潛意識裡的力量和性格走完這一生。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了親子關係,行為習慣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互動親子關係能讓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得到提升。孩子的的行為習慣是後天習得的,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整個基礎,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開始社會交往的作用,家庭教育和教養方式是貫通孩子一生的,到了結婚生子還是有家庭教育方式的存在,所以家庭教養對孩子的性格決定作用十分強大

  • 2 # 李建學心理諮詢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一個人性格形成影響最大。

    心理學家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四類——

    放任型(即溺愛型)、不作為型(也稱忽略型)、獨裁型、權威型。

    溺愛型父母會盡自己最大可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且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因此孩子比較自我,缺乏規則意識,獨立性差。又因為父母過於寵愛、過度保護,孩子往往自尊心強,不易接受別人的批評,脆弱敏感。

    因為覺得父母可以為自己做好一切事情,孩子通常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即時的滿足;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強,在家他不缺安全感,但到了外界就很難適應,缺乏自信、恆心、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衝動性和攻擊性,容易和他人發生摩擦,對父母也缺乏孝心。

    就像《安家》裡的老嚴夫婦,從小到大,最好的都給兒子,盡全力滿足他的需求,一味寵溺兒子,甚至在被兒子那樣對待後,依然毫無怨言,死心塌地地維護他。兒子也覺得理所當然,對父母毫無內疚愧疚之情。

    不作為型(也稱忽略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選擇忽視。這類父母要麼拒絕孩子所有的要求,要麼由於過度關注自己的事情而對孩子投入極少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和行為標準,對孩子缺少教育。在感情上也表現得比較冷漠,對孩子的需要不予理睬或者不敏感。

    這類家庭教養中長大的孩子由於缺乏良好的依戀關係,極少在家庭中感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極度缺乏安全感,會比較低自尊,生活態度消極、負面表現出較高的攻擊性,易怒、敵意、對立違抗、逆反等,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犯罪行為。

    在現代社會,這樣的教養方式也比較常見,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疲於外出打工,極少能抽出時間陪伴、關心孩子,孩子缺愛又缺規矩,是非觀、價值觀發展受到影響。

    獨裁型教養方式是一種限制性非常強的教養方式。

    父母對孩子控制慾較強,且缺乏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即使愛孩子也很少表達出來。他們對孩子過多規則,要求孩子嚴格遵守,且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從這些規則的必要性,而是依靠懲罰和強制性策略迫使孩子順從。他們很少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少熱情和尊重,不能敏感覺察到孩子的不同觀點,而是希望孩子一味地聽他們的話,並服從於他們。

    這類家庭教養下的孩子在父母的各種指令中,往往顯得很順從,並且機械式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由於習慣“被下指令”,孩子做事情往往比較被動,並且由於對自我發展受限,常常表現出膽怯、退縮,不願意嘗試和學習新事物,害怕犯錯誤和被批評的特點。這類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事優柔寡斷,學習上缺少靈活性,心理上更容易產生抑鬱焦慮、自卑退縮等品質。

    就像《小歡喜》裡喬英子的母親,對英子很嚴厲,在學習上提出很高的標準,甚至為英子規劃好所有的事情,只需英子照做,而英子絲毫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這樣的教養方式導致英子患上中度抑鬱,一度想自殺。到了這個嚴重的地步,她的父母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養行為。

    權威型教養方式是一種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較靈活的教養方式。

    這也是心理學家比較推崇的教養方式。父母既控制又靈活,他們給孩子設定明確的界限,要求他們遵守規則,同時也關心孩子,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權威,這種權威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與尊重,來自他們與孩子的經常交流及對子女的幫助。父母為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對孩子的行為作出適當限制,並且獎懲分明。

    這類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身心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他們在嬰幼兒時期體驗到了被信任的感覺,有滿滿的安全感,獨立性較強,自尊感和自信心較強,善於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喜歡與人交往並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能體會到自己被愛、被尊重,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多具有自信、獨立、積極樂觀等良好的人格品質。

    家庭教養方式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培養,意義重大。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十分重要,如果你為自己的家庭教養方式感到困擾,或深受原生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不妨來聽說吧心理諮詢,求助於心理諮詢師,獲得專業諮詢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法網約車問題,平臺就是問題的根源,為什麼不從根上解決?到底有什麼難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