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151701896967
-
2 # 使用者479938929082
有以下幾種原因會讓你逃避要面對的事情,使你陷入惰性: ——對過去的事情悔恨,區別於對錯誤吸取教訓,它在浪費你的時間,消耗你的正能量 ——對將來的事情憂慮,區別於做計劃和對某人的關愛,它使你沒有本該有活力和Sunny心態 ——懼怕未知,寧願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得5分,也不願在自己未曾嘗試的領域奮鬥得3分,未知所帶來的恐懼遠大於它所帶來的結果 ——抱怨世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好好去做個實幹家,而要去做一個光說不做的幻想家和評論家 ——被已有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對問題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一味的遵循普適準則 ——很多人都有的拖延症,總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拖延的明天,而這個要行動的明天確總不到來 ——對父母或對愛人朋友的依賴,自己不能獨立作出選擇 ——由於大千世界的人和事與自己事與願違所產生的憤怒,沮喪讓人陷入惰性 ——總想要尋求讚許,獲得表揚當然令人愉快,但是總是為了讚許而奮鬥,而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喜歡去做,當面對不同意見和非議時你就會受人控制,不知道如何應對知道了產生惰性的原因,我們就能找出辦法解決: ——活在當下,不要在悔恨和憂慮中浪費時間,或者把你悔恨和憂慮的都事情列出來,找到突破口,你會發現事情往往沒你想的那麼恐懼,你應該多發現當下的幸福,把握當下的美好事物 ——勇敢挑戰未知,要知道歷史上大凡有建立的人,都是敢於挑戰未知的人,這樣才建立了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 ——承認世界上存在的不公正,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問題的關鍵不是世界上存在不公正,而是你面對不公正時候的態度 ——打破一切條條框框,打破一切常規,不是說要為了反叛而去反叛,這毫無意義,而是在不影響的別人的情況下,作出自己的選擇,尋求更大的自由 ——克服拖延症,不做幻想家和希望家,做一個實幹家。要知道“儘量做好”其實是很荒謬的,我們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的十全十美,那是完美主義所會犯的錯,關鍵是"去做" ——不要對別人過分依賴,努力培養自己"自由的精神和獨立的思想"吧,和困難做鬥爭能增強人在自尊感和自信心 ——憤怒和歡笑不可能同時發生,那些內心強大的人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他的幽默會讓和他在一起的人會心一笑,歡笑所帶來的正能量總是使人心心相惜,充滿Sunny和動力
回覆列表
給你一篇文章看看 一般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說想要作某件事情的時候,但過了好久發現還是沒有作;或者覺得有力氣使不出來;或者總覺得生活是灰色和抑鬱的等等。 這類情況反應在生活中,就是生活好象總是被一種惰性纏繞,知道那不好,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來改變。 從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於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後,心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並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也叫普瑞馬法則。 你如果有興趣堅持嘗試一週以下方式,你會發現你整個人會很不同了,如果能繼續堅持,那惰性生活方式就會永遠不敢再接近你,而你將在人生獲得你願意的成就。 先可以用一天到兩天時間給自己作一個行為記錄,把你通常每天要作的事情記下來,這包括記錄你所有的生活活動。這樣你即使粗粗的記,大約也會有幾十件。然後把其中一些如果吃飯等必須完成的事情剔除。在此之後,你把剩餘下來的幾十件事情按照你的興趣排列,把你最不喜歡作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你最喜歡作的事情放在最後一位。 最後,你就可以在以後一週內進行行動了,每天一早起來,從你最不喜歡的事情開始作起,並且堅持作完第一件事情,再作第二件事情……這麼一直作到最後一件你喜歡的事情。 在整個過程中,你開始會稍覺得困難,但你只要花很少的力氣稍稍堅持,你就能順利進行下去。千萬在中途不要跳躍那個先作不喜歡的再作喜歡的計劃。 這種方式是一種強化作用的方式,先一件困難的事情完成後,再作稍困難的事情,那是一種對於前面行動的強化,然後繼續,強化的效果會越來越大,一直大到你覺得你有力量來完成任何事情。 對於改變惰性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效果。而對於經常抑鬱心情的人,這種生活方式將直接改變表現為抑鬱的行為,而很容易的使抑鬱的情緒結束,而只要堅持,抑鬱的生活方式就會永遠結束。透過結束惰性或抑鬱的行為,而結束惰性或抑鬱的心理。 如果你試試,並且多一些堅持,你將發現這是多麼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