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60319763434

    意義是價值論範疇,屬於求善。包含悲劇在內的藝術則屬於美學的範疇,求的是美,是一種精神體驗,偏重的是感情,感受。悲劇由於其強烈的衝擊力,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其美學的指向更加具有穿透力。

    日本的美學講求物哀,是那種稍縱即逝的美,譬如櫻花,絢爛之後便歸於蕭瑟沉寂,給人的反差和衝擊劇烈,直觀上更加悲傷絕望(魯迅先生說的“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就很貼近這種觀點)。反映在很多不同型別的文學作品裡,諸如日本的推理小說《砂器》,或者與愛情有關的《雪國》都是很有悲劇色彩的作品,構成了日本藝術的一大特徵。

    但是中國的文化則稍微含蓄,內斂一些,更加平和,不追求大悲大喜。所以縱使是悲劇,比如《梁祝》,總也留了化蝶的結局,多少是存著一點希望的。這裡也就會更多的有意義存在的空間。因為華人愛講文以載道,總是會加點價值評判和導向在裡面的。而對於純粹的悲劇,其意義或者價值,也就是對個人和社會的啟迪作用,則更多的是無心插柳了。

    從戲劇的角度講,悲劇是較為發達和早熟的,因為早期的人類在自然面前,在社會規律面前往往是非自覺的,迷茫的,也是無能為力的。古希臘的悲劇就很發達,中國古代神話也多有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悲劇的原因也是有變化的,由神意,由性格,再到社會等等。

    但是不變的就是悲劇本身那種衝突對抗,那種與命運的鬥爭帶來的巨大震撼。特別是早期的悲劇,那種奮鬥不息的力量,帶著原始的質樸和衝動,給人以雄渾美感的同時,更讓人感受到了悲劇的價值。

    比如俄狄浦斯王對抗弒父娶母的宿命,悲愴而無奈,但是從未停止過努力。比如普羅米修斯,被宙斯吊在高加索的山崖上,日夜受苦,雄鷹啄腸,但是從不放棄希望。比如夸父,逐日萬里,化為鄧林山川,但是也從沒屈服過。精衛填海,百世不息。刑天無頭,仍舞干鏚。

    這種力量就是悲劇體現的那種英雄氣概,那種不屈不撓的勃勃生機。所以在古代會有刺秦的荊軻,漆身吞炭的豫讓這樣的死士。蒼涼,博大,震撼人心。

    在這裡,我想悲劇的意義至少應該有四點,一是讓人認清現實。無論是俄狄浦斯王還是夸父亦或是其它幾位,最後要麼無端受苦,要麼功敗垂成。這也就是社會和人生的本色,並沒有誰能一番風順,總會有曲折苦惱;

    二是讓人更有同情心。因為看到了悲劇,體會到了人生的艱難,更容易去體諒別人;

    三是更珍惜現下的生活。看到那些創痛和不易,才會更加珍惜平和與幸福的當下。

    四是讓人更有勇氣和力量,提高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悲劇裡的人物其命運往往是悲壯與無奈的,但是那些英雄死士和反抗者們始終不曾屈服,這是一種力量,會感召你不屈不撓。

    畢竟悲劇並不應以絕望為尚,在悲愴中存留點希望,拼搏不息,是古來就流淌在人類血液裡的,而平和些往往更有回味,在美學的意義上也會更悠長點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強東妹妹生產第三胎疑似因羊水栓塞不幸去世,羊水栓塞為何如此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