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沒有特別說明,那麼就是按照正史來比較。在正史上趙雲顯然更強一些。
趙雲和魏延都是劉備的手下,兩個人自然不會兵戎相見。因此要比較趙雲和魏延誰更會打仗,就只能透過他們的戰績來比較一二。
趙雲跟隨劉備的時間較長,劉備剛依附公孫瓚時,公孫瓚就把趙雲調到了劉備手下,此後趙雲就一直跟著劉備,並擔任了劉備的主騎,掌管騎兵。
早年劉備實力有限,趙雲也一直沒什麼機會單獨領兵。不過趙雲驍勇善戰,以“強摯壯猛”聞名。在當陽之戰中,趙雲抱著阿斗,護著甘夫人殺出重圍,可見他武藝非常不錯。
因此在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趙雲就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成為劉備手下僅次於關羽和張飛,排名第三的武將。
趙雲第一次單獨領兵是和張飛一起跟著諸葛亮從荊州入川,配合在葭萌關起兵的劉備奪取益州時,到江州以後,諸葛亮命趙雲獨自帶兵從外水奪取了江陽等地,進抵成都。
這一戰雖然史書上只是一筆帶過,不過既然趙雲順利和諸葛亮會師,事後被升為翊軍將軍,那麼奪取江陽等地的戰鬥應該還是比較成功地。當然,這一戰趙雲面對的不是川軍主力,因此只能算小勝。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在《三國志》上趙雲第二次帶兵是諸葛亮北伐時,他奉命和鄧芝一起率偏師出斜谷道,揚言要攻打郿縣,以吸引魏軍注意力。曹真果然中計,率大軍親自來迎擊趙雲。
諸葛亮趁機帶領的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打隴右,輕取了天水等地。而趙雲就比較倒黴,他面對的是曹真統帥的魏軍主力,自然是無法對抗,最後被擊敗。不過趙雲雖敗不亂,帶著部隊據險而守,曹真也沒能給他造成太大的損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所以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趙雲是兩戰一小勝一小敗。
此外在《三國志》之外的《趙雲別傳》中,還記載了趙雲在漢水北山之戰中,在接應黃忠時遭遇曹軍優勢兵力。趙雲毫不畏懼,先擊破曹軍前鋒,帶著部隊撤回寨中。接招趙雲又命大開寨門,偃旗息鼓。曹軍以為有伏兵,不敢進逼,紛紛撤退。趙雲趁勢攻擊,大破曹軍。
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如果算上這一戰,那麼趙雲就是三戰一大勝一小勝一小敗。
魏延的出身較低,早期是劉備的部曲,以“勇猛過人”著稱。在益州之戰中,魏延屢建戰功,靠著自己一身本領當上了牙門將軍。不過從劉備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時“一軍盡驚”看,魏延此時立功不多,所以蜀軍上下才會對他這個任命感到吃驚。
魏延鎮守漢中期間,魏、蜀、吳三家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荊州,因此魏延一直沒什麼機會領兵立功。之後諸葛亮北伐,魏延也是作為先鋒在諸葛亮統帥下領兵,沒有單獨帶兵作戰。
直到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命魏延、吳懿等人率軍西入羌中,這是魏延第一次單獨領兵出戰。最後魏延在陽谿擊敗魏國雍州刺史郭淮。
魏延因為此戰功勞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可見這一次戰果不小,因此可以算是大勝。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第二次單獨領兵則比較失敗。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在軍中重病,自知時日無多,於是命楊儀率蜀軍撤退,魏延則負責斷後。魏延對此安排不服,拒絕接受命令,還起兵攻打楊儀。
楊儀命王平率軍迎擊。王平呵斥魏延部下不該跟著造反,魏延計程車卒都知道魏延所作所為不妥,因此四散。魏延大敗,最後被馬岱追上殺死。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
此戰魏延擅自起兵,結果導致兵敗,應該說是非常重大的事務,算是大敗。
此外魏延在諸葛亮帶領下還打過幾仗,比如說滷城之戰等都取得了勝利。不過這就不是他領兵的功勞了,因此不算在內。至於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這個記載只見於《魏略》,而且和《三國志》記載不符,因此不能算作魏延的打仗能力。
所以魏延領兵記錄是一大勝一大敗。
綜合看,如果只按照《三國志》記載,趙雲是小勝小敗各一次,魏延是大勝大敗各一次。但是魏延最後的失敗證明他做事太沖動,顯然不適合單獨領兵,因此論打仗能力,趙雲要比魏延強。如果算上《趙雲別傳》的記載,那麼趙雲的優勢就更大了。
既然沒有特別說明,那麼就是按照正史來比較。在正史上趙雲顯然更強一些。
趙雲和魏延都是劉備的手下,兩個人自然不會兵戎相見。因此要比較趙雲和魏延誰更會打仗,就只能透過他們的戰績來比較一二。
趙雲趙雲跟隨劉備的時間較長,劉備剛依附公孫瓚時,公孫瓚就把趙雲調到了劉備手下,此後趙雲就一直跟著劉備,並擔任了劉備的主騎,掌管騎兵。
早年劉備實力有限,趙雲也一直沒什麼機會單獨領兵。不過趙雲驍勇善戰,以“強摯壯猛”聞名。在當陽之戰中,趙雲抱著阿斗,護著甘夫人殺出重圍,可見他武藝非常不錯。
因此在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趙雲就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成為劉備手下僅次於關羽和張飛,排名第三的武將。
趙雲第一次單獨領兵是和張飛一起跟著諸葛亮從荊州入川,配合在葭萌關起兵的劉備奪取益州時,到江州以後,諸葛亮命趙雲獨自帶兵從外水奪取了江陽等地,進抵成都。
這一戰雖然史書上只是一筆帶過,不過既然趙雲順利和諸葛亮會師,事後被升為翊軍將軍,那麼奪取江陽等地的戰鬥應該還是比較成功地。當然,這一戰趙雲面對的不是川軍主力,因此只能算小勝。
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在《三國志》上趙雲第二次帶兵是諸葛亮北伐時,他奉命和鄧芝一起率偏師出斜谷道,揚言要攻打郿縣,以吸引魏軍注意力。曹真果然中計,率大軍親自來迎擊趙雲。
諸葛亮趁機帶領的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打隴右,輕取了天水等地。而趙雲就比較倒黴,他面對的是曹真統帥的魏軍主力,自然是無法對抗,最後被擊敗。不過趙雲雖敗不亂,帶著部隊據險而守,曹真也沒能給他造成太大的損失。
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所以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趙雲是兩戰一小勝一小敗。
此外在《三國志》之外的《趙雲別傳》中,還記載了趙雲在漢水北山之戰中,在接應黃忠時遭遇曹軍優勢兵力。趙雲毫不畏懼,先擊破曹軍前鋒,帶著部隊撤回寨中。接招趙雲又命大開寨門,偃旗息鼓。曹軍以為有伏兵,不敢進逼,紛紛撤退。趙雲趁勢攻擊,大破曹軍。
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如果算上這一戰,那麼趙雲就是三戰一大勝一小勝一小敗。
魏延魏延的出身較低,早期是劉備的部曲,以“勇猛過人”著稱。在益州之戰中,魏延屢建戰功,靠著自己一身本領當上了牙門將軍。不過從劉備任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時“一軍盡驚”看,魏延此時立功不多,所以蜀軍上下才會對他這個任命感到吃驚。
魏延鎮守漢中期間,魏、蜀、吳三家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荊州,因此魏延一直沒什麼機會領兵立功。之後諸葛亮北伐,魏延也是作為先鋒在諸葛亮統帥下領兵,沒有單獨帶兵作戰。
直到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諸葛亮命魏延、吳懿等人率軍西入羌中,這是魏延第一次單獨領兵出戰。最後魏延在陽谿擊敗魏國雍州刺史郭淮。
魏延因為此戰功勞被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可見這一次戰果不小,因此可以算是大勝。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第二次單獨領兵則比較失敗。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在軍中重病,自知時日無多,於是命楊儀率蜀軍撤退,魏延則負責斷後。魏延對此安排不服,拒絕接受命令,還起兵攻打楊儀。
楊儀命王平率軍迎擊。王平呵斥魏延部下不該跟著造反,魏延計程車卒都知道魏延所作所為不妥,因此四散。魏延大敗,最後被馬岱追上殺死。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
此戰魏延擅自起兵,結果導致兵敗,應該說是非常重大的事務,算是大敗。
此外魏延在諸葛亮帶領下還打過幾仗,比如說滷城之戰等都取得了勝利。不過這就不是他領兵的功勞了,因此不算在內。至於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這個記載只見於《魏略》,而且和《三國志》記載不符,因此不能算作魏延的打仗能力。
所以魏延領兵記錄是一大勝一大敗。
綜合看,如果只按照《三國志》記載,趙雲是小勝小敗各一次,魏延是大勝大敗各一次。但是魏延最後的失敗證明他做事太沖動,顯然不適合單獨領兵,因此論打仗能力,趙雲要比魏延強。如果算上《趙雲別傳》的記載,那麼趙雲的優勢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