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籬讀書

    有很多。

    第一,無毒不丈夫。據說原話是“無度不丈夫”。簡單的變了一個字,就把大丈夫的標準從有度量,變成了要狠毒。

    第二,舍不這孩子套不著狼。據說原話是“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那為什麼鞋子會變成孩子呢?據說這句話源自四川,四川話裡的鞋子就讀作hai zi。所以傳著傳著鞋子就成了孩子了。

    第三,三個臭皮匠,定個諸葛亮。當你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納悶?皮匠為啥這麼厲害?

    其實原話是“三個臭禆將,定個諸葛亮。”啥是禆將呢?就是副將。三個副將頂個諸葛亮,是不是更合理呢?

    第四,無奸不商。據說原話是“無尖不商”。意思是古代的米商給人稱糧食時,不僅要裝滿,還要冒出尖,以示自己的誠信。後來,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第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個源於李商隱的詩詞,原來是講愛情的,可是不知道啥時候起,開始用來比喻老師很敬業了。

  • 2 # 旅客69

    一,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明明就是古代說貴賤有別,階級井然的樣子……也表現了在古代,貴族擁有的特權,而平民得不到尊重的現象……

    居然被現代人強行解釋為,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解釋成:“不因為庶人地位低,而輕視他們,不因為大夫地位尊貴不懲罰他們”

    似乎古人已經開始,人人平等,富有現代精神了……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貴族有幾乎有超越於法律的特權,尤其是皇帝,幾乎沒有任何機構和法律,能夠有效制約他,和西方國王權力受法律約束相比,中國皇帝那是一句話就可以廢除法律的……

    而中國古代平民,尤其是廣大奴僕,而言,他們的地位幾乎是沒有保障的,中國官員肆意支配,驅使他們,而不會用任何禮節,禮貌……

    英華人去給乾隆皇帝拜壽,走內陸航運,當地官員,役使,毆打百姓拉船,而沒有付工錢……當時英華人已經感到驚奇……

    儒林外史中: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給范進說,“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11,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

    這說明古代圈子社會了,地位高的人給地位低的人行禮,是很忌諱的,人微言輕,禮不下庶人,就是這個意思……

    二,無毒不丈夫,被強行解釋成“無度不丈夫”,這些人似乎很喜歡為古人洗白……

    可是據我考證,“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最早是元曲中就有的了,而且古代水滸傳等經典小說也有這句話,這句話本來就是話本文學的東西,並非傳統儒家道德的,所以無度不丈夫也可以理解了……

    而把“毒”改成“度”,是在民國時候才有人為古代洗白而產生的,因為男子漢要度量大,所以有利於道德教育,所以某些書呆子把無度不丈夫當成正統,說無毒不丈夫是誤傳……

    從對偶角度看,無毒不丈夫,明顯比無度不丈夫更符合平仄規律……

    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不遜,遠之又怨,這句話,赤裸裸的表達了,古代儒家對女性的輕視,可是據新儒家解釋,因為孔子是聖人,講究仁而愛人,所以他是不會貶低女子和小人的,應該用語境解讀云云……又說女子,是通假字的,也有說是當時和南子的一時過激之言……反正孔子非常尊重女性就是了……

    實際上,孔子的儒家社會就是講究階級分明,性別分明,孔子一生沒有收一個女弟子,我認為這句話是否誤傳不好說,然後這句話能被收入論語,本身就說明儒家對女性的不尊重,孔子是聖人,但是他畢竟有自己的時代侷限,不可能支援男女平等……

    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話是指,可以驅使百姓悶頭幹活,而不可以讓百姓充滿智慧,知道為什麼而幹活,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持有此看法,比如《論語集釋》只有一句解釋“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論語疏》解釋成“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邢昺)。

    但是現代人似乎要把孔子解釋成一個有教無類,人人平等的聖人,改了一下說法變成:“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可用,就用,不可以用,就教育他們的意思,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太適合古人斷句習慣,應該很有可能是美化的意思……

    五,以德報怨,後人多用這句話,形容一個人道德高尚,心胸寬大……實際上,毫無原則的老好人根本做不得,只會被人欺負……

    但是這句話原話是孔子說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就是說做人要有原則,孔子可不是做毫無原則的老好人,他還是很有是非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酷酷的滕2020語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