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erryli63267726
-
2 # 戰略論
可以說是毫無可能,德軍在東線獲得重大勝利後轉入戰略防禦並不能節省出多少德軍部隊和軍事資源,德國仍舊要投入絕大部分的力量維持東線這條漫長的戰線,這意味著德國用於其他戰場的兵力和資源就會相當有限,像深入印度這樣幾千公里的遠征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僅一個後勤補給問題就是不可能解決的難題。而從根本上改善後勤問題就是對海上運輸線的有效保護,這不可避免的要增加對海軍和空軍的投入,正在進行史上最大規模陸戰的德國有能有多少人員和資源用以海、空軍呢?
我們首先來看下東線德軍的防禦問題,德軍最好的態勢就是在1941秋季,德軍全面推進到列寧格勒—斯摩稜斯克—哈爾科夫一線,這個位置其實非常尷尬,德軍並沒有實現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的主要戰略目標,列寧格勒的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始終威脅著德軍在波羅的海的航線,莫斯科作為交通樞紐使得蘇軍可以迅速集結強大的兵力,使中央方向的德軍飽受重壓。即便是在南方地區,德軍僅僅是佔領了烏克蘭,而更加具有戰略意義的頓涅茨的煤炭和高加索的石油仍舊在蘇軍手中,可以說德軍在1941年的勝利並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蘇軍並沒有被殲滅,東線的勝負仍沒有決出,蘇軍的實力遲早會越來越強大,因為蘇聯只需要將全部資源投入到陸軍中,而德軍要想進攻印度就必須得拿下地中海,義大利海軍已經證明指望不上了,德軍有限的資源能否同時維持龐大的陸軍、空軍和海軍存在很大的疑問,對於缺乏資源的德國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德國硬要採取這樣的戰略的話,就只能是在東線選擇一個有利於防守的地形構築現代化的防禦工事,進行頑強的防守,迫使蘇軍在反攻中付出巨大的代價而毫無結果,最終讓雙方握手言和,在眾多強手的博弈中,誰也不願意先耗盡自己的實力。德軍應該利用機動防禦遲滯蘇軍的反擊,使得德軍可以在後方建立一條堅固的防線,這條防線將以近乎橫貫蘇聯南北的第聶伯河天險為依託,在這裡建立完整的現代化防線,以節省東線對陸軍的需要強度,尤其是節省出一支裝甲戰略預備隊,以便投入到非洲戰場,只有裝甲部隊才能在那裡取得勝利。
以便如此德國勝利的機會也非常渺茫,東線還是會牽制大部分的德軍陸軍和空軍,使其無力進行任何大規模的遠征作戰,事實上從東線戰爭爆發開始的那一刻,這就是一場生死的較量,除非徹底戰勝一方或者選擇和談。在沒有打敗蘇聯結束這場大規模陸戰之前,德國是沒有多餘的資源投入到地中海戰場的,更別說遠征印度了。
-
3 # 不沉的經遠
往東南……我很懷疑提問題的有沒在地圖上好好看下,從歐洲到印度足足有幾千公里,一路交通惡劣,不是高原就是荒漠,德軍有這精力不會直接把蘇聯滅了?
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德國已經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兵抵土耳其西部邊境。但是即使如此,從土耳其西部邊境到巴基斯坦的西部邊境之間,直線距離也足足有差不多4000公里。
而這中間的土耳其和伊朗都是高原國家,彼此之間還沒有鐵路連線,靠近伊拉克邊境又是荒原,交通條件和地理環境可謂惡劣,既不利於裝甲部隊作戰,而且東進的德軍後勤根本得不到保障。
而且這一路過去,北面是蘇聯,南面是英國控制的中東和大海,盟軍掌握了絕對的海上,這就意味著德軍不得不在沿海部署大量部隊防止盟軍登陸。這樣南北兩線算下來,德軍差不多多了整整一萬公里的戰線,是整個蘇德戰場正面戰線的3倍,德軍要是有這麼多的部隊可以放在高原上發黴,不如直接砸在蘇聯戰場上,保證蘇聯立刻被砸死。
-
4 # 浴火
這個說法讓人無法理解,在蘇德戰爭當中,德軍已經是全力東進了,沒有在西線又保持什麼重兵,也沒有什麼採取攻勢的問題,已經採購守勢。
1941年初的時候,德軍向東線抽調兵力,西線成了一個休養院了許多部隊,只是警戒任務,邊休整邊訓練,裝備和人員素質與東線相差很遠,整個蘇德戰爭當中,西線一直是不受重視的,所謂北非作戰,兵力實際上一直不多,直到1942年以前都沒有投入重兵。
德軍在整個蘇德戰爭的投入重兵在這種情況下,德軍用盡全力也沒有能夠打敗,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還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呢?
為集中兵力向東南打到印度,德華人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計劃,由意味著需要打贏北非,打通北非戰線,德國必須在對蘇作戰當中騰出一定兵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對蘇作戰都打得很艱難,怎麼可能騰出兵力。
在當時情況來說,北非與義大利之間的交通實際是個問題,抽調出兵力也不一定能把兵力投送過去,至於透過土耳其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土耳其是中立國,德國主動對他動手,只能造成自己更大的麻煩。
回覆列表
那樣不就變成第二個中國戰場了嗎?德軍守不住防線,因兵力不足更沒有能力南下進攻。希特勒發動侵蘇開始時就知道戰爭將無法勝利,在烏克蘭遇到阻礙時連格林都知道最後時刻已經到來了。希特勒真實目的並不是佔領蘇聯,這個被歷史給扭曲了。
表面上希特勒先動手進攻蘇聯,實際上是斯大林先制定的偷襲歐洲計劃,希特勒是發現後被迫先發反擊。歷史上德軍進攻蘇聯準備極其不充分,並不是有預謀的戰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