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一
源出於姜姓,出自遠古顓頊帝之臣伯夷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記》、《姓苑》等記載,上古時期,有一種官職稱作“四嶽”,專門職管祭祀三山五嶽。古代人認為,山是一種神靈,需要極端崇敬,所以“四嶽”就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官職,而掌管四嶽的總領即稱太嶽。相傳,顓頊帝屬下之臣伯夷,亦稱伯益,是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孫,曾擔任過顓頊帝的大祭司,後因祭祀天神的緣故,產生了太嶽這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嶽。太嶽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故稱之為太嶽。此後,伯夷所統領的東夷部落就稱太嶽部。他們每遷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於是以其四子以太嶽部落為中心,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山巒,稱四嶽,負責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掌管四方諸侯。四嶽都是伯夷的子孫,他們協助堯帝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並拒絕了堯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禪讓,而是讓位給了舜。後來在舜帝執政時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廟祭典,典三禮,還積極幫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在原始的禪讓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伯夷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岳氏,源出景頗族中的數個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這三個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沙嶽特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沙氏等。
(2)蒙古族齊嶽噶穆特氏,亦稱喬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ogam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齊氏等。
(3)蒙古族嶽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孟氏等。
(4)蒙古族嶽諾特氏,亦稱嶽諾託氏、亦日呼德氏、閆忽德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n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伊氏、閻氏、門氏等。
(5)蒙古族巴嶽特氏,亦稱巴樂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伯要歹氏,以地為氏,世居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地區)、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巴氏、白氏、豐氏、陳氏、聯氏、高氏、岳氏、包氏、羅氏等。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弼爾雅氏,滿語為Birya Hala,世居璦琿(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岳氏。
(2)滿族賴布氏,亦稱賴卜氏、來布氏,滿語為Laibu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岳氏、欒氏等。該支滿族岳氏鼻祖為賴布·嶽幹,滿洲正黃旗人,滿清初期世襲雲騎尉,隨同皇太極徵明,功加一等輕車都尉,其後裔子孫在清乾隆年間有冠漢姓為岳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3)滿族羅岳氏,滿語為Loy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羅氏、岳氏等。
(4)滿族沃岳氏,亦稱烏裕氏,滿語為Uyu Hala,漢義“綠松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沃氏、烏氏等。
(5)滿族嶽佳氏,亦稱耀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Yaogiy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姚氏等。
(6)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族人眾多,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兩岸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有姓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7)滿族嶽察氏,亦稱伊察氏、繞纏氏,滿語為Yoca Hala,漢義“癢”,世居胡什塔(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伊氏、饒氏等。
源流一
源出於姜姓,出自遠古顓頊帝之臣伯夷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記》、《姓苑》等記載,上古時期,有一種官職稱作“四嶽”,專門職管祭祀三山五嶽。古代人認為,山是一種神靈,需要極端崇敬,所以“四嶽”就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官職,而掌管四嶽的總領即稱太嶽。相傳,顓頊帝屬下之臣伯夷,亦稱伯益,是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孫,曾擔任過顓頊帝的大祭司,後因祭祀天神的緣故,產生了太嶽這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嶽。太嶽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故稱之為太嶽。此後,伯夷所統領的東夷部落就稱太嶽部。他們每遷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於是以其四子以太嶽部落為中心,分別掌管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山巒,稱四嶽,負責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掌管四方諸侯。四嶽都是伯夷的子孫,他們協助堯帝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並拒絕了堯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禪讓,而是讓位給了舜。後來在舜帝執政時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廟祭典,典三禮,還積極幫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在原始的禪讓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伯夷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岳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岳氏,源出景頗族中的數個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這三個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沙嶽特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沙氏等。
(2)蒙古族齊嶽噶穆特氏,亦稱喬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ogam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齊氏等。
(3)蒙古族嶽羅沁氏,亦稱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loci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孟氏等。
(4)蒙古族嶽諾特氏,亦稱嶽諾託氏、亦日呼德氏、閆忽德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on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伊氏、閻氏、門氏等。
(5)蒙古族巴嶽特氏,亦稱巴樂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伯要歹氏,以地為氏,世居巴嶽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地區)、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後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巴氏、白氏、豐氏、陳氏、聯氏、高氏、岳氏、包氏、羅氏等。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弼爾雅氏,滿語為Birya Hala,世居璦琿(今黑龍江黑河璦琿鎮),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岳氏。
(2)滿族賴布氏,亦稱賴卜氏、來布氏,滿語為Laibu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岳氏、欒氏等。該支滿族岳氏鼻祖為賴布·嶽幹,滿洲正黃旗人,滿清初期世襲雲騎尉,隨同皇太極徵明,功加一等輕車都尉,其後裔子孫在清乾隆年間有冠漢姓為岳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3)滿族羅岳氏,滿語為Loy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羅氏、岳氏等。
(4)滿族沃岳氏,亦稱烏裕氏,滿語為Uyu Hala,漢義“綠松石”,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沃氏、烏氏等。
(5)滿族嶽佳氏,亦稱耀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Yaogiy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姚氏等。
(6)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族人眾多,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三家子鄉高麗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兩岸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有姓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潘氏、蘇氏、許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7)滿族嶽察氏,亦稱伊察氏、繞纏氏,滿語為Yoca Hala,漢義“癢”,世居胡什塔(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岳氏、伊氏、饒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