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琳閣壽山石
-
2 # 知小乎
唐代的文物很多,比如日本就收藏了很多唐代的樂器、刀具等不易儲存的東西,但是唐代文物不僅僅是這幾種。如果讓我選一件現存唐代最珍貴的文物,那麼一定就是佛光寺東大殿了。
碾壓級的唐代存在。
梁思成先生這樣記錄:“到了黃昏時分,我們到達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禪寺,瞻仰大殿,諮嗟驚喜,我們一向所抑著的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了一個實證了”。
這一天是7月5號,“七七事變”的前兩天。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關於中國沒有唐構的斷言,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自信。
-
3 # 肆詣說事兒
唐三彩
我認為唐三彩應該是唐代最珍貴的文物。為什麼最珍貴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唐三彩在古代是作為一種冥器。之所以說它珍貴,是因為:唐三彩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它體現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景象。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但是同時也導致了一些朝廷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官府對於一品官員、二品官員、三品官員等能陪葬多少唐三彩是有明文規定的。所以在那時,死後能陪葬越多的唐三彩,越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尊貴。
你們認為呢?
-
4 # 青芒讀書
唐代是中國古代非常強盛的一個朝代,大唐盛世,絲綢之路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達,唐代金銀器的製造也受到西方的影響。
我在這裡推薦一個唐代的文物,這件文物也出現在國家寶藏的節目中,很多人對它比較陌生,今天我們強調一帶一路,注重文化經濟交流,而這件文物,恰恰是古絲路文明共榮的一個縮影。
它就是葡萄花鳥紋銀香囊,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距今1300餘年,外徑4.6釐米,金香盂直徑2.8釐米,鏈長7.5釐米,外形葡萄纏枝,花鳥相依,高超的鏤空雕刻藝術展示盛唐時期古絲路的風格。香囊外壁用銀製,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套合,可以自由轉動。無論外壁如何轉動,裡面的香料都不會灑落。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科學與巧妙,令人歎為觀止。
關於這件文物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逃離長安,途經馬嵬坡,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這裡記載的香囊,就是這種金銀製作的,不易腐壞的香囊,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一個。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愛情故事,猶如這精美的銀香囊,經歷千百年,從未消散,越發濃郁。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讓我們窺見歷史真容的一角,也讓我們感慨於古絲綢之路的偉大,同時激勵著我們做好堅定的走好一帶一路!
-
5 # 藝曲成名趙新
夏代九鼎,最早象徵中華(九州)的文物
傳國玉璽(取材自和氏璧),一個國家權力的最高象徵
戰國銀盤(純銀打造),價值連城
明代的玉杯 博山爐錯金銀嵌寶石
六朝/唐,銅鎮紙 藏佛
東周-戰國-楚 金如意
具有波斯風格的唐代白瓷 人面
宋-金耀州窯的花瓶 鷹(東漢)
戰國-扁壺 明代剔紅
象牙雕塑.(清) 北魏石刻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中華第一劍
宋本繡像《金剛經》,明崇禎皇帝的田妃親手繡制的千佛袈裟
-
6 # 歷史小店
龜負論語玉燭酒籌鎏金銀筒。這隻龜負論語玉燭籌鎏金銀筒,就應該是唐代宮廷裡雅令的一種。除了用《論語》的語句做為令辭,而且還設定了:自飲,伴飲,勸飲,處(罰),放(都免飲)和指定人飲六種情況,還規定了飲酒的數量:三分,五分,七分,滿杯等等,最多要四杯,如非善飲的好漢,估計抽到了就只能溜之大吉了。古人真是會玩,用這樣一套可相互組合,花樣繁多的酒令來喝酒,想不喝多,想喝得不高興都難。
這隻銀筒酒籌,現在珍藏於鎮江博物館,它不僅僅展示了唐代銀器工藝的精湛。更是彰顯了博大精深的酒文化,雖然唐王朝早已煙消雲散,但透過這件珍貴的酒籌,我們仍然能想象得到,長安城內,大唐皇宮中飲酒行令時的熱鬧場面與歡笑之聲……
回覆列表
日本有一個正倉院,是皇室的寶物庫房,收藏有幾千件文物,收藏了當年奈良時代的各種實用器具,最著名的寶物批是聖武天皇生前用品與當時大佛開眼的儀式用具、衣服等等,大佛開眼是奈良大佛的揭幕儀式。
除此之外,其中有幾百件來自唐朝的實用器具,如傢俱、樂器等等,而且都是傳世文物,不是出土文物,儲存完好,有不少是孤品。由當時的遣唐使、留學僧等人從唐朝千里迢迢帶回來獻給天皇的。
金銀平文琴(金銀平脫琴):
琴內有墨書“開元二十八年制”,“開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由此可見該琴是在唐朝所制
琴之表面,裝飾人物,饒有道教色彩,上端嵌以方界內作三道士跳足盤坐樹下,周飾珍禽異卉,中坐者彈阮咸,左撫琴,右飲酒,其上雲山飄渺,有二道童跨鳳執蟠,分列左右;界外山間,亦有二控鶴童子,構圖頗具洞天福地之想。
又其裝飾圖樣並富西域趣味,即界外樹下,別有二胡裝者,一飲酒一鼓琴,琴之兩側左右各有三人,亦均胡裝。當時長安、洛陽兩地,胡化頗盛,不意其風竟影響及於琴飾,琴本非胡樂,而帶西域趣味,苟非唐人,恐無此大膽。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
世上唯一一件五絃琵琶
不知造者何人,起源於印度,經中央亞細亞,由龜茲華人之媒介,傳入中國。隋唐九部樂中,均用此器。唐貞元(公元七八五—八。四)中,有趙璧者,最擅斯技。元、白《長慶集》中,均有《五絃彈》之詠,觀元氏之詩,尤足想見趙璧五絃之傾倒一世。此種樂器至宋即已失傳,徽宗置大晟樂府修樂時,當時即號為知樂之柳永、周邦彥輩,亦皆不知唐有五絃之器。今惟日本存此一具,洵為天壤間之瑰寶!固不徒以製作技巧精美為可貴也 —傅芸子《正倉院考古記》
還有更震驚的,藤原五攝家之首的近衛家保留了一本《五絃譜》,乃研究五絃的惟一要籍,傅芸子還如果成功,說不定可以把《王昭君》、《秦王破陣樂》等七曲譯為五線譜。
最後說一個遺憾,據正倉院舊藏的文物賬,當年正倉院還收藏了“大小王真跡”,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同一副紙上寫作的真跡,可惜的是,入藏六十年後,被喜歡書法的嵯峨天皇借覽,之後沒有歸還,從此下落不明,嵯峨天皇的京都皇宮遭過很多大火,現在的京都御所也沒有在京都平安皇宮的基址上,可能永遠遺失了。
大小王真跡的記錄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