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人新視角
-
2 # 兆升植保
柑橘立枯病可能由多種真菌引起,其中以立枯絲核菌為主。這些病原菌都是土壤習居菌,多存在於10釐米內的表土層中,主要以菌核和菌絲體在土壤或寄主的殘體上越冬。
柑橘立枯病發生情況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3年以上。寄主植物有數百種。由雨水及農事操作活動傳播。高溫、多溼,特別是5~6月間大雨或連綿陰雨後突然晴天,容易造成本病大發生。在排水不良和苗床透光不佳的環境中,病原菌侵染17釐米左右高的幼苗。土質黏重、整地粗放、排水不良、連作或前作為蔬菜、豆類等作物的土壤條件易引起發病;種子質量差、播種晚等也有利於發病。
品種不同抗病性不同不同柑橘種類的抗病性以柚、枳、枸頭橙較強;酸橘、紅橘、摩洛哥酸橙、粗檸檬、香橙、金柑、甜橙、檸檬較易感病。一般苗木在出土後1~2片真葉時開始發病,苗齡60天以上不易感病。
柑橘立枯病症狀柑橘苗木立枯病的發病初期,根、根頸或主幹基部,出現褐色、水漬狀病斑,後逐漸擴大,環繞主幹基部縊縮下陷,使地上部頂端新葉凋萎,全株自上而下青枯死亡。病部皮層腐爛,長出白色的菌絲,後長出灰白色至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
柑橘立枯病的危害柑桔立枯病是柑桔幼苗期的重要病害,引起砧木種子在播種、出苗過程中大量死亡,造成缺苗,影響苗木生產。
其一,病苗靠近土表的基部縊縮、變褐色腐爛,葉片凋萎不落,形成青枯病株,即為典型症狀。此症狀的發生率最高點佔73.2%;
其二,幼苗頂部葉片染病,產生圓形或不定形淡褐色病斑,並迅速蔓延,葉片枯死,形成枯頂病株。此症狀的發生率佔15.5%;
其三,感染剛出土或尚未出土的幼苗,使病芽在土中變褐腐爛,形成芽腐。此症狀的發生率佔11.3%。
柑橘立枯病防治方法對立枯病的預防應以地上及地下進行施藥,效果才能明顯。
(1)選擇排灌方便、通透性較好的砂壤土作苗圃,避免連作。網棚播種,苗床基料必須播種1次更換1次,播種前基料進行消毒殺菌,用無菌土播種,培育實生苗作砧木,用營養筒(袋)繁育嫁接苗,使用的基料應腐熟、新鮮、配比合理,不用舊料,營養筒(袋)排列應有序,高於地面30∼50釐米,使排水良好。
(2)做好土壤消毒。覆蓋用的河沙要清潔,或用火燒土覆蓋。
(3)加強苗圃的土壤管理。幼苗出土後立即撒黑白灰(草木灰∶石灰=2∶1),及時排除積水。
(4)苗圃發生立枯病要及時拔除病株並集中燒燬。在發病部位撒施石灰,並全面噴殺菌劑等藥進行防治,以控制其蔓延。藥劑可選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1200倍液、25%甲霜靈可溼性粉劑300~400倍液、5%井岡黴素水劑1000~1500倍液、30%惡黴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0.3%~0.5%石灰過量式波爾多液等。此外,及時施用草木灰或生石灰,亦有一定防病作用。
回覆列表
一、柑橘立枯病的症狀。柑橘立枯病有兩種,一種是絲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另一種是由擬細菌引起的立枯病。 絲核菌立枯病莖部及根莖近地面處,初現褐色水漬狀斑塊,後逐漸擴大,致病部縊縮或葉片自上向下萎蔫死亡,病部可見白色菌絲體,後期可見灰白色油菜籽狀小菌核。 擬細菌立枯病葉脈先黃化,後葉肉薑黃,病葉硬化向外卷,葉脈隆起或破壞,逐漸本栓化,造成落葉或枯梢。新生葉細小,色淡萎黃,病株開花提前,但易落。果實小或畸形,樹 勢弱,2-4年後枯萎死亡。
二 、柑橘立枯病的病原。絲核菌立枯病病為,稱立枯絲核菌,屬真菌界無性態子囊菌。該菌不產生孢子,主要以菌絲體傳播和繁殖。初生菌絲無色,後呈黃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縊縮,老菌絲常星連串桶形細胞。 菌核近球形或無定形,0.1-0.5mm,無色或淺褐至黑褐色。擔孢子近圓形,大小(6-9)μm X(5-7) μm。有性態,稱亡革菌,屬真菌界擔子南門。 擬細菌立枯病病原為擬細菌, 寄生於篩管中。
三、柑橘立枯病的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絲核菌立枯病病菌以菌絲 或菌在土壤及病殘體組織中越冬,菌絲體可在土中營腐生生活2-3年以上,遇有適宜發病條件,病菌即可侵染高約425px的幼苗。生產上高溫季節連日陰雨、排水不良、苗床透光不好易發病。 擬細菌立枯病:在田間由柑橘木蝨傳染,生產中帶病母樹 接穗是本病重要傳播途徑。
四、柑橘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1) 苗圃要選擇地勢高、排灌方便的地塊或採用高畦育苗。(2)合理輪作,避免連作,密度適中,不宜過密。
(3)苗圃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4.5%惡黴·福可溼性粉劑7g對細土20kg拌勻,施藥前打透底水,取1/3拌好的 藥土撒於地下,其餘23藥土覆在種子上面,即“上覆下墊” 法。
(4)發病初期噴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560g/L 嘧菌·百菌清懸浮劑700倍液。(5)對擬細菌立枯病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噴灑25%噻嗪酮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抗蚜威超微可溼性粉劑2000倍液防治柑橘木蝨;二是噴用鹽酸土黴素溶液500-1000mg/kg,對擬細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