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和Auto

    防撞梁寬度無需過大_正面碰撞保護可分為「三段」正面25%偏置碰撞測試在CIASI機構中引入,諸多車輛的「A柱」彎折引起了對防撞梁的思考:為什麼不能寬一些呢?

    汽車的正面碰撞測試有三個標準,基礎的是正面100%完全撞擊,低標準為CNCAP正面40%吸能避障測試,高標準為CIASI剛性避障測試。大部分車輛在「低標準測試專案」中都會拿到挺好的成績,原因多為單側40%測試可以撞擊到防撞橫樑的保護區域,再透過吸能盒與縱梁的傳導則可以保證車輛損傷很低,那麼增加防撞梁寬度能否提升25%的測試成績呢?

    標準答案增加寬度不見得有意義

    碰撞產生的作用力一定是「相互」的,物體間的作用不存在單向,其本質可理解為物體表面電子之間的互斥。而撞擊角度又會影響相互作用力的“反向作用力”,一般理解的撞擊測試是車輛完全塌縮於剛度足夠高的測試避障上,但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細節呢?——碰撞測試時有很多車輛會彈起,這就決定了防撞梁應該有多寬。

    假設防撞梁100%覆蓋車頭可以降低撞擊損傷,那麼非常重視車輛安全的自主品牌為什麼不使用這種結構呢?對於這些車企而言並不在意這並不是很高的成本投入。原因在於如果防撞梁覆蓋到車頭兩側,在25%偏置碰撞測試時,其產生的反作用力則有可能將車輛“反彈”到危險車道,從而引起更多車輛的連鎖碰撞,結果非常有可能造成車輛的更大損傷與人員的傷亡。

    三段防撞100%正面碰撞_防撞橫縱梁25%兩側碰撞_輪旋與A柱

    想要保證側面碰撞時車輛不會大幅側滑或被“彈飛”,方式只能採用撞擊時接近垂直受力。概念為輕度撞擊直接頂到輪胎,嚴重撞擊由輪胎輪旋進行緩衝,由A柱扮演“防撞縱梁”的角色保證結構不變形。說白了就是車頭兩側實際也有一套系統的「防撞保護結構」,只是不以“梁”來描述,而是以“柱”的概念形成全新的認知。

    綜上所述,汽車之所以在討論安全性時會聊「A/B柱強度」,原因正在於這兩個結構也起到防撞梁的作用。但是A/B柱又無法以水平的筆直結構打造,所以其材料強度必須遠超防撞橫縱梁才能保證安全,屈服強度理論上應該在1500Mpa(兆帕)左右才算高標準。至於B柱則有些尷尬的問題,因其高度一定程度的決定了強度,這就像掰斷一根甘蔗會很輕鬆、掰斷一節就很難是一個道理;所以偏高大一些的SUV和MPV車型,其側面碰撞保護水平往往要差一些。

    存在的問題:CNCAP作為汽車製造標準的制定機構,其正面偏置測試與側面碰撞測試只進行「駕駛員一側」的測試。結果造成了絕大多數車企只對車身左側的A/B柱進行加強,副駕駛一側的強度往往非常的差,所以大部分人喜歡的副駕駛實際最不安全。不過近期有傳聞CIASI將會引入“副駕駛側25%偏置碰撞測試”專案,如果能引起使用者關注的話則有可能改變行業標準,拭目以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刺激戰場》98K配件,你認為是選托腮板好還是選子彈袋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