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樂舞活動也滲透於社會的各階層,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樂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在一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動作特徵和風格,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動作風格健朗、豪爽的樂舞,著名的有《劍器舞》、《柘枝舞》、《胡旋舞》等。“軟舞”則舞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著名的有《春鶯囀》和《綠腰》。 唐代著名“健舞”(指那些舞蹈動作風格健朗、豪爽的樂舞)——《劍器》,舞姿健美,氣勢磅礴。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詩,描寫公孫大娘在民間表演《劍器舞》的場面,使人驚心動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又如群仙乘龍飛翔。激烈處,如雷電襲來;靜止時,如江海凝波。 公孫氏被召入宮表演,其技藝之精湛,高手雲集的宜春院及梨園都無人能比得上。《津陽門詩》描寫節日宮中獻演盛況,有“公孫劍技方神奇”句。該詩作者鄭隅自注:“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 公孫氏舞《劍器》,節奏鮮明,舞姿雄健,富於變化。 其瀏漓頓挫之勢,給草書家張旭、懷素以啟示,因而草書大進。姚合《劍器詞》有:“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今朝重起舞,記得戰酣時”句,可知《劍器舞》是一個富於戰陣生活氣息的舞蹈。《劍器舞》曾傳入北韓,北韓古籍《進饌儀軌》繪有《劍器舞》圖。宋代宮廷隊舞“小兒隊”有《劍器隊》,還有《劍器》大麴。 唐代的《劍器舞》是繼承了前代的劍術。今日武術、戲曲、舞蹈中舞劍的各種技法,更是從古代劍舞發展而來。 《胡旋舞》和《胡騰舞》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撒馬爾罕一帶)”之說。隋、唐《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為主。舞蹈特點是快速連續的多圈旋轉。唐詩描寫該舞旋轉美姿如迴雪飄颻,似蓬草飛轉,像羊角旋風,若奔車輪盤。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不停歇。旋轉舞動之急速,致使觀眾難分背與面。 敦煌220窟唐代壁畫伎樂天急轉如風的舞姿圖,以及寧夏鹽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風姿。 唐代盛行《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詩:“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圈轉”,由此可見,《胡旋舞》在唐代真是風靡一時。至今中亞新疆一帶的民間舞,在舞至高潮時,舞者常會快節奏的連續旋轉來抒發內心歡樂的激情。 唐代除專門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唐代著名健舞《胡騰舞》,是從石國(今中亞烏茲別克的塔什干一帶,唐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傳來。舞者頭戴尖頂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帶,足穿錦靴。舞蹈以跳躍和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主。劉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以“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的詩句,描寫空轉和快節奏的繁複舞步。李瑞的《胡騰兒》詩有:“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句,描寫舞者表情生動,舞動激烈,以快速的騰踏舞步,環繞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種舞姿的變化等等。 至今中國新疆和中亞一帶的民族民間舞中,還有跳躍動作多,踢踏節奏複雜,技巧高難,風格豪放的男子舞蹈。 西安東郊出土唐代蘇思勖墓樂舞壁畫,一高鼻深目的胡人男子, 立於毯子上,揚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騰跳後,剛剛落地的姿態。史家認為這與唐詩描寫的《胡騰舞》頗有相似之處。宋代宮廷隊舞的小兒隊中也有《醉胡騰隊》。 《柘枝舞》和《春鶯囀》 《柘枝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著名“健舞”。唐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亞江布林一帶。 《柘枝舞》原為女子獨舞,身著美化的民族服裝,足穿錦靴;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章孝標《柘枝》詩有:“柘枝初出鼓聲招”,白居易《柘枝妓》有“連擊三聲畫鼓催”。舞姿變化豐富,既剛健明快,又婀娜俏麗。舞袖時而低垂,時而翹起,即詩中所謂“翹袖中繁鼓”、“長袖入華裀”。快速複雜的踏舞,使佩帶的金鈴發出清脆的響聲。觀者驚歎舞姿的輕盈柔軟。舞蹈即將結束時,有深深的下腰動作。唐詩中對《柘枝舞》的描述,與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許多相似之處。 《柘枝舞》在中原廣泛流傳後,出現了專門表演此舞的“柘枝伎”,並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後又有兩個女童先藏在蓮花中,後出來起舞的軟舞《屈柘枝》。其舞蹈風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變化。 西安唐代興福寺殘碑側有二女腳踏蓮花,相對起舞的石刻,可能與唐《屈柘枝》舞有關。 唐朝軟舞《春鶯囀》是唐代著名“軟舞”。據《教坊記》載,“春鶯囀”是高宗早晨聽到鶯叫聲,命樂工白明達寫曲,並將這個曲子稱為《春鶯囀》。白明達是著名龜茲(新疆庫車)音樂家,所作樂曲可能有一定龜茲風格。 唐人張佑《春鶯囀》詩有:“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描寫宮中技藝最高的“內人”,表演《春鶯囀》柔曼婉暢的歌聲舞態。《春鶯囀》的音樂與舞蹈,都可能有描寫鳥聲、鳥形的特點。類比飛鳥的舞蹈古已有之,它們是狩獵生活的反映,也有圖騰崇拜的遺蹟。 《春鶯囀》曾傳入北韓,《進饌儀軌》載:“春鶯囀……設單席,舞妓一個,立於席上,進退旋轉,不離席上而舞。”並繪有舞蹈場面圖。一女舞者立方毯上而舞。日本雅樂舞蹈也有《春鶯囀》,原由唐代傳入日本,男子戴鳥冠而舞。其表演形式及風格,與唐代女子軟舞不同,是日本民族化的雅樂舞蹈。
唐代的樂舞活動也滲透於社會的各階層,上至宮廷,下至庶民百姓,在節慶和宴飲中,樂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在一般宴會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動作特徵和風格,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動作風格健朗、豪爽的樂舞,著名的有《劍器舞》、《柘枝舞》、《胡旋舞》等。“軟舞”則舞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著名的有《春鶯囀》和《綠腰》。 唐代著名“健舞”(指那些舞蹈動作風格健朗、豪爽的樂舞)——《劍器》,舞姿健美,氣勢磅礴。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詩,描寫公孫大娘在民間表演《劍器舞》的場面,使人驚心動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又如群仙乘龍飛翔。激烈處,如雷電襲來;靜止時,如江海凝波。 公孫氏被召入宮表演,其技藝之精湛,高手雲集的宜春院及梨園都無人能比得上。《津陽門詩》描寫節日宮中獻演盛況,有“公孫劍技方神奇”句。該詩作者鄭隅自注:“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 公孫氏舞《劍器》,節奏鮮明,舞姿雄健,富於變化。 其瀏漓頓挫之勢,給草書家張旭、懷素以啟示,因而草書大進。姚合《劍器詞》有:“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今朝重起舞,記得戰酣時”句,可知《劍器舞》是一個富於戰陣生活氣息的舞蹈。《劍器舞》曾傳入北韓,北韓古籍《進饌儀軌》繪有《劍器舞》圖。宋代宮廷隊舞“小兒隊”有《劍器隊》,還有《劍器》大麴。 唐代的《劍器舞》是繼承了前代的劍術。今日武術、戲曲、舞蹈中舞劍的各種技法,更是從古代劍舞發展而來。 《胡旋舞》和《胡騰舞》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撒馬爾罕一帶)”之說。隋、唐《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為主。舞蹈特點是快速連續的多圈旋轉。唐詩描寫該舞旋轉美姿如迴雪飄颻,似蓬草飛轉,像羊角旋風,若奔車輪盤。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不停歇。旋轉舞動之急速,致使觀眾難分背與面。 敦煌220窟唐代壁畫伎樂天急轉如風的舞姿圖,以及寧夏鹽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風姿。 唐代盛行《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詩:“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圈轉”,由此可見,《胡旋舞》在唐代真是風靡一時。至今中亞新疆一帶的民間舞,在舞至高潮時,舞者常會快節奏的連續旋轉來抒發內心歡樂的激情。 唐代除專門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唐代著名健舞《胡騰舞》,是從石國(今中亞烏茲別克的塔什干一帶,唐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傳來。舞者頭戴尖頂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帶,足穿錦靴。舞蹈以跳躍和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主。劉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以“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的詩句,描寫空轉和快節奏的繁複舞步。李瑞的《胡騰兒》詩有:“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句,描寫舞者表情生動,舞動激烈,以快速的騰踏舞步,環繞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種舞姿的變化等等。 至今中國新疆和中亞一帶的民族民間舞中,還有跳躍動作多,踢踏節奏複雜,技巧高難,風格豪放的男子舞蹈。 西安東郊出土唐代蘇思勖墓樂舞壁畫,一高鼻深目的胡人男子, 立於毯子上,揚臂吸腿,似在一激烈的騰跳後,剛剛落地的姿態。史家認為這與唐詩描寫的《胡騰舞》頗有相似之處。宋代宮廷隊舞的小兒隊中也有《醉胡騰隊》。 《柘枝舞》和《春鶯囀》 《柘枝舞》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著名“健舞”。唐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為西域古城名,在今中亞江布林一帶。 《柘枝舞》原為女子獨舞,身著美化的民族服裝,足穿錦靴;伴奏以鼓為主,舞者在鼓聲中出場。章孝標《柘枝》詩有:“柘枝初出鼓聲招”,白居易《柘枝妓》有“連擊三聲畫鼓催”。舞姿變化豐富,既剛健明快,又婀娜俏麗。舞袖時而低垂,時而翹起,即詩中所謂“翹袖中繁鼓”、“長袖入華裀”。快速複雜的踏舞,使佩帶的金鈴發出清脆的響聲。觀者驚歎舞姿的輕盈柔軟。舞蹈即將結束時,有深深的下腰動作。唐詩中對《柘枝舞》的描述,與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許多相似之處。 《柘枝舞》在中原廣泛流傳後,出現了專門表演此舞的“柘枝伎”,並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後又有兩個女童先藏在蓮花中,後出來起舞的軟舞《屈柘枝》。其舞蹈風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變化。 西安唐代興福寺殘碑側有二女腳踏蓮花,相對起舞的石刻,可能與唐《屈柘枝》舞有關。 唐朝軟舞《春鶯囀》是唐代著名“軟舞”。據《教坊記》載,“春鶯囀”是高宗早晨聽到鶯叫聲,命樂工白明達寫曲,並將這個曲子稱為《春鶯囀》。白明達是著名龜茲(新疆庫車)音樂家,所作樂曲可能有一定龜茲風格。 唐人張佑《春鶯囀》詩有:“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描寫宮中技藝最高的“內人”,表演《春鶯囀》柔曼婉暢的歌聲舞態。《春鶯囀》的音樂與舞蹈,都可能有描寫鳥聲、鳥形的特點。類比飛鳥的舞蹈古已有之,它們是狩獵生活的反映,也有圖騰崇拜的遺蹟。 《春鶯囀》曾傳入北韓,《進饌儀軌》載:“春鶯囀……設單席,舞妓一個,立於席上,進退旋轉,不離席上而舞。”並繪有舞蹈場面圖。一女舞者立方毯上而舞。日本雅樂舞蹈也有《春鶯囀》,原由唐代傳入日本,男子戴鳥冠而舞。其表演形式及風格,與唐代女子軟舞不同,是日本民族化的雅樂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