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倒翁78442
-
2 # 明貞
那是不可能的,權柄者掌控著社會的走勢,在物質和精神資源不能充足的時候是不太可能發生大面積的良知正義的。生存利益享樂幾乎是每個人的最原始驅動力,所以大部分有慈悲心的智者大都出世入玄,因為很難適應社會規則。順其自然無為不爭,就是教人莫論是非正邪順勢而為,易於成功。
自私之所以存在而愈演愈烈,就是自私更利於生存和利益的獲得,這是真正地因果律。近代西方就是徹底解放了自私和個性才創生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發達的科技文明,而我們一直是外公內私才導致了全方位的落後局面。孔孟之道確實是違背天道自然規則的,說其愚民虛偽也符合現實即命運造化。但,人類要自主自由,是需要逆天革命的,否則只能是天道命運自然規則的傀儡和役使物,不得解脫!
-
3 # 南宮外史
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生活時代,正是秦國商鞅變法以後,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強盛,六國逐漸衰落之時。孟子看到諸侯腐敗,天下大亂,遂有志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實現天下太平。但周遊多國,不被重用。
如果當年有君王能任用、尊重孟子,歷史會不會改變呢?
那我們得首先分析一下孟子的國家治理理念和方法:
一、孟子提倡仁政思想
一提到仁政,可能會很多人反感。但仁政恰恰是當時先進的民本、民主思想,惠及的是全體老百姓。
孟子提倡國君要與民同樂,與民同憂。國君和各級官吏要勤儉節約,廉潔政治,恭儉禮下,減少財政開支;
向民眾索取要有節制,減少工人、農民、商人的苛捐雜稅,要讓民眾富裕起來。
國家對鰥、寡、孤、獨等貧困之人,要進行救濟和照顧。
這樣國君、官吏和民眾就會同心同德,國家就會富強團結,萬眾一心。這樣就會無敵天下。
二、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的措施
1、實行土地重新分配:郊區和農村實行井田制,讓耕者有其田。在城市實行稅賦制,按十分之一繳納(這在戰國是最低的)。
夫仁政,必自經界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2、每家五畝宅基地,房前屋後栽種瓜果、蔬菜、桑樹;家家養蠶繅絲;餵養雞鴨豬羊等家畜。解決國家和民眾的穿衣、吃飯、肉食問題。
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山林、河湖、君主苑林等按季節向民眾開放,有序的獲得建築材料、燒柴、漁獵等資源,以滿足民眾的生活需求,並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
城市中發展工業、手工業,發展商業市場,減少關卡,為交通提供便利。以吸引鄰國民眾。
三、尊賢使能,俊傑在位,賞罰嚴明。
要選拔任用賢能之人;各級官吏要量才錄用,各負其責,不稱職就免職;犯了該殺頭的罪,就殺掉,絕不姑息養奸。
實行了上述政策,就會使天下有才識的人高興;天下的商人高興;天下的旅行之人高興;天下農民高興;天下民眾高興。這樣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達到天下無敵的策略:
孟子講:”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
按照孟子的思路,就是首先用仁政王道把本國治理好;然後用仁政王道影響鄰國,對鄰國要仁而有信,團結其他國家。在得道多助的基礎上,結成聯盟,消滅不人道的國家,逐漸壯大實力,最後達到一統天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按照孟子的思想,國家也是要實行改革的,既不同於商鞅的改革,也不同於趙國的胡服騎射,而與魏國李悝的改革有些近似,但比李悝的改革徹底和更加完善,能夠實現強國、富民、親民、同心同德、萬眾一心的目標。
孟子算是齊華人,曾遊說齊宣王(就是那位敢娶醜而有才的歐陽春的齊王),也遊說過魏王。
假如齊宣王能夠重用孟子,實行大膽改革,國力一定會強盛。再選拔武將,訓練軍隊。齊國文有孟子任國相,武有匡章等良臣武將,加之國富民強,萬眾一心,還有其他盟國相助,不僅能滅掉殘暴的秦國,還可以一統天下。
那麼,歷史就不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了。
回覆列表
孟子和孔子,都是受古今萬民敬為的聖人,他們的思想相提並論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是以"道德高尚"為思想為主課。他心中的君王必須是道德高尚的君王,必須施仁政;他心中的民眾必須是道德高尚的民眾,必須行忠孝禮義。《孟子》是當代聖人、賢人,如果當代有明君尊重他、支援他,歷史會改變!會進一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