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龍68837

    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帶饅頭回來,北方人麼,麵食為主。這饅頭特勁道,聞聞香,吃起來也香。比現在的圓饅頭再”高”一點,父親說這叫“高莊饅頭”。把擀麵杖一頭固定住,但能上下活動,把麵糰不停地翻轉壓擠,直到壓不動了為止。然後,用手捏成饅頭狀,上鍋蒸二十到三十分鐘。可費時費力了,現在的人,哪有這功夫去做”高莊饅頭”,現在,做饅頭也機械化了,做出來的饅頭,吃起來又鬆又軟,兩個饅頭下肚,不到兩個小時,肚子就咕咕叫了。吃高莊饅頭試試,一個就能頂半天。

  • 2 # 西山逸隱

    看見問題扒拉過去又回來,老碎嘴子忍不住得嘚啵兩句:

    60年代的饅頭都是手工製作,揉勁兒大絲窩多,吃起來彈性足筋叨,那個香泛啊,經常是肚子飽了嘴不飽,上癮!年前回趟老家,鄉親們拿來個人蒸的的饅頭,老夫一口菜不夾,四兩半斤一個幹嚼了倆,惹滴鄉親們亂笑!

    90年代滴商品饅頭真不一樣了!機器和麵,且不說參雜使假,這機器攪出來滴面沒了活性,即便瓷實也沒了彈性,味同嚼蠟這個詞兒放這兒沒這麼合適的啦!再別說那看著不小,捏吧捏吧兩口,還沒饅頭味兒!

    唉!老了,跟不上時代呀![驚呆]

  • 3 # 美食俠客

    60年代能吃上饅頭的絕對是土豪,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90年代能每天吃上饅頭的也是土豪,或許我老家太落後了?拖了後腿了吧。我這裡能每天吃饅頭不怕花錢,那怎麼也得2000年後。

    雖然我沒吃過60年代的饅頭,但是想象就知道了,起碼那時候的麵粉是真正意義上的麵粉,現在的麵粉都是經過篩選,提純,新增劑做出來的,包括從小麥種植上那時候也肯定更原始,現在大量的肥料,農藥;先不說從饅頭製作工藝,就從原材料,小麥,麵粉上也是有區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民幣對澳元達到歷史新低,要不要換點澳元外匯作為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