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悶頭幹活的驢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成功地利用了外資完成了從貧窮落後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偉大的轉變。作為一個目睹過1997年的國企改制和下崗分流,擁有過2004年畢業季的萬丈豪情,到如今經歷過14年社會打磨的大國小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在美資製造企業短暫的工作經歷,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知全豹,透過我的經歷,期以更好地瞭解當下國內所處的經濟轉型升級階段和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戰略的意義。

    2004年,還是愣頭青的我,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進入了深圳的一家美資大型製造企業工作。當時能求得這份工作,我是非常滿足的。當時的國內,美國,歐洲,亞洲四小龍(日本,南韓,香港,臺灣)的資本紛紛湧入,到處設廠。由於管理方式的不同,大家對美資,歐資和香港的企業是非常青睞嚮往的,因為這型別的工廠管理人性化,遵守法律法規,福利相對較好。相反,日本,南韓和臺灣的企業,由於管理非常嚴苛,福利相對較差,因此在國內打工者的眼裡,是次等的選擇。民營企業在當時還是處於弱小的規模,抗風險能力和公司整體薪酬方面更不能和外資相比了,很少能入打工者的法眼。

    我在這家美資製造企業工作了一年多,上級是一個香港人。當時很多美資企業進入中國,一般是請香港人來擔任管理職位,因為當時國內能熟練運用英語口語的人才還是少數,香港人有語言的優勢,而且職業素質較高,很適合擔任外資的職業經理人。

    不得不承認,在企業擔任高層管理的香港人的職業素質很不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我和香港上級相處一年多來,對他的感覺。他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位重要導師,指導我養成了嚴謹細緻的工作做風,當時公司的工作氛圍和福利非常地好,雙休,按法律繳納社保,培訓方面公司也非常捨得花錢,我就是培訓的受益著,經常往來於公司在東莞長安,珠海,中山的工廠,期間接觸到了大量的香港人和外籍員工,對他們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感覺非常震撼,要知道1997年香港才回歸中國,很多的香港人都不會講普通話(香港人稱普通話為國語),甚至和我坐在同一個辦公室的香港同事,週末回香港後還要去補習班去學習國語。

    隨著沿海城市的廠房房租和人工成本的不斷提升,公司也加快了在成本更低的國內內地的佈局。畢竟對外資來說,中國的工廠就是一個低附加值產品組裝的車間,哪裡更有成本優勢就往哪裡轉移,資本是永遠要逐利的。高附加值的研發,品牌宣傳這些都是在美國本土,工廠搬到哪裡對高附加值的部分是根本沒有影響的。我在公司呆了一年多,在享受著外資給予我的穩定的工資福利待遇的同時,也感覺到了公司的江河日下。工資方面,很難有大的上調,人事方面,公司分工太細,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的現象不少。我感覺繼續在公司呆下去,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任何的幫助了,而且薪酬方面也滿足不了我的慾望。我向上級提出了辭職。

    2006年我離開了這家美資製造廠,進入了民營企業,但是和上級還是保持著聯絡。隨後的一兩年,在和上級的簡訊中,我知道他調到了江蘇的崑山工廠,因為美華人在崑山那裡也開始了佈局。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由於大幅上調的人工成本和廠房成本,美華人開始縮減沿海城市的工廠規模,將工廠主力遷往了四川。曾經輝煌一時,另無數打工者擠破頭想進入的美國大型工廠,就這樣伴隨著中國經濟環境的轉變開始了資本的另一輪遷徙。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沉迷在當時外資給予的穩定環境中,而是果斷地走出來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當然,我也感謝外資讓我完成了金錢上的積累,使得我在尋找更好的人生路的時候能有財力做出最優的選擇。但是資本的本性畢竟是逐利的,無論你和資本曾經相處得是多麼的和諧,當你不能提供最大剩餘價值的時候,資本最終還是會無情的拋棄你。只有你自己掌握了資本才能控制資本的流向,掌握自己的命運。

    個體的命運總是和國家的命運連在一起的。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接下來的地產大躍進,中國國內的製造業已經走到了低谷,資本從製造業的撤離導致累積了大量的落後產能,國內的製造業急切需要的進行轉型升級,內生的創新動力才是製造業走出低谷的動力。創新需要資本投入,隨著低端附加值的資本的遠去,我們要歡迎高附加值的資本走進來,同時中國國內在改革開放40年中積累下來的資本也需要走出國門,去全球尋求增值。

  • 2 # 葉瀾依

    美企其實是很逗比的。

    比如,沒有什麼翠花,王二毛,張狗剩,人手一個英文名。vivian,lily那是前臺,jessica,monica,rebacca那是領導。曾經身為hr的我,根本記不住300人的英文名,因為你想象中的Alex,配不上一張傻根的臉啊。

    其次,說話時不時加英語。

    比如,這次project誰跟?

    我需要check一下我的schedule。

    或者,看一下teambuilding去哪裡。

    其實我很想說,要麼,全部說英語吧,說一句帶一兩個字的,其實很尷尬。

    還比如,美資可以自己處理固定資產。

    老闆不要某件東西了,員工可以先扔出去。(比如電腦)

    再大家一起撿回來,賣掉以後換冰激凌吃。

    忙碌工作之外,逗比的美資。

  • 3 # 談笑閣

    必須是真美資,不是美籍華人的美資。

    真美資其實待遇挺好的,都會按照要求交五險一金,該放的假也都有。一般美方管理人員自己也是職業經理人,也很重視自己的勞動權利。

  • 4 # 到岸讀行者DADXZ

    我在純美資企業工作過三年,特點是那種公司都是國際化程度很高,同事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文化,比如當時我們那個公司,總部在美國,但是研發中心在以色列,重點市場是全球,工作語言是英文,所有郵件到電腦都是英文,可以學到英文不同的表達方式和特殊的詞彙,而這些是學多少年商務英語都學不到的。管理風格上,表面上人性化,人員的待遇的確好,不只是工資高,而且各種保險也齊全,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你不願離開。職場鬥爭也非常激烈,一點B事兒,不同部門之間就能開始鬥起來,部門之間掣肘抱怨的事情非常多。決策起來,也因為太被所謂民主限制了,以至於很多方案,各個部門自己部門都要過一遍,提個意見,導致效率很慢。只要誰沒有達到業績指標,管理層就開始討論“幹掉”誰,“幹掉他/她”這種詞,是經常能聽到的。入職第一天,就參加了一個會議,其中一個主題就是大家民主表決“幹掉”某個員工,因為大夥兒一致認為那個員工沒能很好融入進來---------說好聽了,是一種狼性文化,大家討論開誠佈公,各部門互相競爭,狼性十足,說不好聽的,就是一群小人嘰嘰歪歪,為了一點小事情吵來吵去。總體特點,我感覺在美資還是哪些外資企業待長了,眼界容易被限制住,就會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破事勾心鬥角,格局上,沒有一些敢作敢當的中國民營企業帶勁兒,當然,民營企業特點也是發達快,死的也快。外企做事總體上比較謹慎正規,但是也限制了效率和速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米家攝像頭因為低階bug,Google Home關閉有關整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