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的結晶,是中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代表性傑作. 天馬體態輕盈,神形兼備,無化從正面、側面哪個角度去看,都極為生動健美.天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自由奔放,動作協調,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發人們的想象. 最令人驚歎的是,馬的一隻後足,正踏在一隻龍雀的背上.龍雀是整個藝術品的一部分,又是馬的底座,從而使凌空的天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決了主體形象的支撐問題.這個飛行時的瞬間形象無比神奇,其高超的設計構思,就是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令人歎服叫絕. 馬背上沒有轡頭、鞍鐙、韁繩,頭上卻有一穗迎風飄動的瓔珞,尾巴末梢還打了一個結.這種細微的藝術處理,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和風格. 開始人們稱這件古代藝術品為“青銅奔馬”,也有叫“馬踏飛燕”的.“馬踏飛燕”的稱呼既形象又優雅,曾被普遍採用.後來研究發現,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龍雀.龍雀是傳說中的神鳥,也叫飛廉.古書上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記載.我們不敢肯定漢明帝迎取的就是這件工藝品,但至少可以說,這種題材的工藝品在當時就是非常珍貴的.龍雀是風神,飛行疾速,馬卻踏著它,賽過它,這真是匹天馬了.
地動儀是一次重大跨越。地動儀的歷史資料,最著名的是《後漢書·張衡傳》中的記載,雖然只有196個字。早期的復原工作都是據此開展的。馮銳的課題組把資料的考證和利用擴大到《續漢書》、《後漢紀》等古代文獻,但相關文獻的總字數也不過231個。這些資料,使他們復原的史料根據更加充分。在研製過程中,馮銳還採用了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即利用洛陽地震臺接收到的現代隴西地震記錄,算出模擬的隴西曆史地震的波動效應,然後把資料輸入計算機,再控制特殊的振動臺完成洛陽地面震動過程的復現,用這種運動訊號對振動臺上的復原模型進行檢驗和改進。驗收組的專家們認為:新模型對4次實際地震事件已經實現了良好的驗震反應,邁出了從概念模型到科學儀器的關鍵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學儀器復原的傳統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驗收會結束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說:“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各國科學家都在嘗試復原,如果我們不把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過。從原理上和製作過程上講,這臺復原模型符合史料記載,符合張衡的基本思想……這臺地動儀復原模型代表了現代人的認識,它在現階段是最好的。
天馬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的結晶,是中國悠久文化歷史的代表性傑作. 天馬體態輕盈,神形兼備,無化從正面、側面哪個角度去看,都極為生動健美.天馬昂首揚尾,四蹄騰空,自由奔放,動作協調,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發人們的想象. 最令人驚歎的是,馬的一隻後足,正踏在一隻龍雀的背上.龍雀是整個藝術品的一部分,又是馬的底座,從而使凌空的天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決了主體形象的支撐問題.這個飛行時的瞬間形象無比神奇,其高超的設計構思,就是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也令人歎服叫絕. 馬背上沒有轡頭、鞍鐙、韁繩,頭上卻有一穗迎風飄動的瓔珞,尾巴末梢還打了一個結.這種細微的藝術處理,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和風格. 開始人們稱這件古代藝術品為“青銅奔馬”,也有叫“馬踏飛燕”的.“馬踏飛燕”的稱呼既形象又優雅,曾被普遍採用.後來研究發現,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龍雀.龍雀是傳說中的神鳥,也叫飛廉.古書上有“明帝至長安,迎取飛廉並銅馬”的記載.我們不敢肯定漢明帝迎取的就是這件工藝品,但至少可以說,這種題材的工藝品在當時就是非常珍貴的.龍雀是風神,飛行疾速,馬卻踏著它,賽過它,這真是匹天馬了.
地動儀是一次重大跨越。地動儀的歷史資料,最著名的是《後漢書·張衡傳》中的記載,雖然只有196個字。早期的復原工作都是據此開展的。馮銳的課題組把資料的考證和利用擴大到《續漢書》、《後漢紀》等古代文獻,但相關文獻的總字數也不過231個。這些資料,使他們復原的史料根據更加充分。在研製過程中,馮銳還採用了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即利用洛陽地震臺接收到的現代隴西地震記錄,算出模擬的隴西曆史地震的波動效應,然後把資料輸入計算機,再控制特殊的振動臺完成洛陽地面震動過程的復現,用這種運動訊號對振動臺上的復原模型進行檢驗和改進。驗收組的專家們認為:新模型對4次實際地震事件已經實現了良好的驗震反應,邁出了從概念模型到科學儀器的關鍵性一步,研究工作突破了古代科學儀器復原的傳統模式,是一次重大的跨越。驗收會結束後,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滕吉文院士說:“地動儀是中華文明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各國科學家都在嘗試復原,如果我們不把這件事做好,那就是罪過。從原理上和製作過程上講,這臺復原模型符合史料記載,符合張衡的基本思想……這臺地動儀復原模型代表了現代人的認識,它在現階段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