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寫愁的詞最知名的莫過於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我守著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細雨敲打著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賞析: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裡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裡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通篇寫的是“愁”,看到的景象,想起的回憶,都是愁緒,令人動容。
另外《武陵春》一詞也是如此: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尤其是最後一句,這“愁”的沉重,彷彿可知。
譯文: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於梳頭。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前往觀賞。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
賞析: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李清照寫愁的詞最知名的莫過於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翻譯:我到處尋找,尋到的只有冷清,十分悽慘。乍暖還寒的季節,最難忍受。兩杯淡酒怎能壓住心頭的悲傷?大雁飛過,我正傷心,卻發現它正是我在故鄉認識的那隻滿地黃花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我守著窗,獨自一人,一個人怎麼才能熬到天黑?細雨敲打著梧桐,此正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這種場景,這種“愁”又怎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呢?賞析:這首詞寫於李清照生活的後期。一題作“秋情”,賦秋就是賦愁,但這裡的愁已不是女詞人閨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詞人經歷了國家危亡,故鄉淪陷,丈夫病逝,金石書畫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難的隊伍中,飽經離亂,所以這裡的愁是深愁,濃愁,無盡的愁。通篇寫的是“愁”,看到的景象,想起的回憶,都是愁緒,令人動容。
另外《武陵春》一詞也是如此: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尤其是最後一句,這“愁”的沉重,彷彿可知。
譯文: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於梳頭。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聽說雙溪春光還好,也打算坐只輕舟前往觀賞。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憂愁。
賞析: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悽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餘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臺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