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媽199085148

    相較於夜間睡眠,午休或者小憩的研究少了很多。在現有的研究中,缺少對問題中這種現象的支援或者解釋。甚至可以說,小憩在情緒記憶的選擇性修復中起到的作用和夜間睡眠相似,對於負性情緒經驗和重要創傷性事件都有一定的修復作用。也就是說,適當的小憩非但不會出現情緒低落、也不會出現焦慮不安,反而應該神清氣爽、精力充沛。然而題主和身邊的部分人確確實實的出現了這種現象,那我們只能提出一些猜想:

    1、Payne等人(2015)的研究中發現,部分人在小憩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REM期(記憶的強化),然而同樣出現了負性情緒的選擇性調節。這和傳統的觀點有分歧,也就是說一般認為在情緒記憶的調節中不起到作用的SWS期,在小憩的過程中可能發揮了和夜間睡眠不同的作用。這種差異會不會造成在某個NREM期的覺醒時,其腦生理狀態(尤其是邊緣系統)恰好處於低活躍水平,誘發了情緒低落的錯覺。

    2、在情緒的日常節律中,疲勞感水平在中午之後線性上升,這種疲勞感一定程度和外周系統活動有關,尤其在午飯食用過飽的情況下會加劇疲勞感的體驗。如果小憩的時間過久,睡前和睡後體驗到的疲勞感差異比較明顯,這種疲勞感很容易被識別為低落的情緒。我們經常有一種感覺,上午精力越來越旺盛、情緒越來越高漲,結果吃完飯睡了一覺,精力也衰竭了、情緒也低落了,就將這種變化歸結為小憩的影響,顯然並不科學。更何況有人小憩一會,太陽就下山了,光照對於低落、抑鬱的情緒有很明顯的影響,這顯然不能認為是小憩的影響。

    3、認知上的因素也不能忽視。對於生活節奏緩慢的人,長時間的午睡意味著清醒的時候,常規工作時間即將結束,可能對於無所事事的體驗產生了空虛的感受;對於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人,長時間哪怕短時間的小憩,都意味著工作時間的損失,對於可能完成不了任務的挫折感誘發了低落的情緒。如果周邊的人都沒有小憩的習慣,那麼更有可能產生罪惡和懶惰的評價。尤其在國內的工作、學習文化中,我們甚至要推崇凌晨四點學習的謠言,小憩就更難被原諒了。

    4、很多沒有小憩習慣的人在某些時候選擇小憩,更有可能是由於作息時間的突然混亂,或者上午出現了過量的體力消耗。這種情況下,小憩的模式更接近夜間的睡眠,而時間又顯然不足以完成一段完整的睡眠。在小憩之前可能身體還處於相對的興奮狀態,掩蓋了已經發生的疲勞感;而小憩之後,身體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代謝廢物累計的效果出現,出現更加強烈的疲勞感甚至痛苦。

    5、最最重要的可能是取樣偏差,相對於正性情緒,負性情緒我們有更深刻的記憶。有可能在小憩之後我們積極、不變、消極的情緒各佔三分之一,然而對我們的生存更有意義的是消極情緒,悲傷、抑鬱、恐懼、寂寞都湧上心頭,讓這種體驗日久彌新。很多人也就更傾向於相信自己在小憩之後出現的都是這樣的情緒了。

    總而言之,如果小憩會讓你產生這樣的情緒,那麼試試減少小憩的時間,甚至可以不進行小憩。雖然目前的研究都證實,小憩具有積極的適應性意義,但是以大多數的工作強度,並沒有十足的必要進行小憩。有關小憩和情緒之間的關係,可信而且有效的解釋理論尚需要研究者進一步的探索和發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改掉粗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