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沒有寫影評了,因為對寫影評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抑或是因為寫影評終歸無法將自己完全帶入電影的夢境。 影片看完有大概十幾天了,一直沒有敢動筆,原因卻不是在於筆端的生疏,而是極力地想做到客觀一些,然而估計這個想法是不可能實現了。 故事講述的是三個“80後”孩子成長的軌跡,11歲的沈星辰看見母親拋棄家庭與情人遠赴重洋,緊接著又親眼目睹了父親車禍喪生,從此後她只得寄人籬下;沈星辰的表弟陳墨經歷父母婚變,生母離去,後母進了家門,面對父親的冷淡和後母的漠然他只能與姐姐相依為命;明遠面對的則父親的入獄、母親的改嫁,他終日私藏母親的手槍作為報復,從此不敢相信真愛可以長久…… 三個特殊家庭的孩子偶合在一起,影片已經拋離了現實的代表性,而聚焦於導演講述的圈套之中,於是接下來的事情便是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好,如何將幾個人物的軌跡交代清楚。 時間是最好的參照體系,於是我們看到了宣傳中一直很是強調的申奧,非典,還有張國榮之死,也看到了諸如皮筋,搪瓷杯子,包書紙等這些具有明顯時代標誌的道具。而故事本身則大體可分為四大段落,孩童時代的無奈,中學時代的青澀,大學時代的理想(其實並沒有擺脫青澀)以及青年時期的慰籍,按照最簡單的文學寫作原則來說,正是起承轉合。 關於影片的故事,主要是細節,這裡不必贅述了,如果理解了起承轉合的意思,對故事的發展也便會有個大概的瞭解,如果說得直白一些,影片主線沈星辰與陳墨的戀情是極其傳統的,拍著後腦勺也能夠想得出來。 環繞在主線周圍的是一些副線,包括個人成長的軌跡,也包括一些家庭事件,線索相對還是比較多的,但觀眾看得並不亂,說明導演掌握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強勢的,尤其這些副線在情感上對主線均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作用,更使得影片顯得很豐滿,人物的性格以及動機基本都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是現代中國許多電影所缺乏的,同時,這也證明了一種迴歸的姿態,從中國電影的長遠考慮,傳統方式的講述還應該是王道。 其實,影片的最成功之處並不是它的故事,而是導演李芳芳所表現出來的驚人的影像技巧。如果說這部影片有著十分的成功,那麼鏡頭運用可以佔到了六分。 影片被設定在杭州是相當成功的,一牆一宅一份情,一橋一樹一首詩,在這個水一樣的城市中,在導演的鏡頭下,杭州的寧謐與溫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所有的美好都恰如其份地表現了出來,即便它帶有些許的傷感,也是在美麗的包裹中,這與影片的故事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影片註定是不可能體顯出大開大合的80後一代人的精神實質,它只是小眾的,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一種矯情造作之感,但我想這恰恰是導演刻意為之的,從李芳芳的導演氣質來說,她的選景顯然是再恰當不過了。 看過李安作品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影像太舒服了,李芳芳作為李安的師妹,竟然也繼承了這種舒服之感,的確令人十分驚訝。 現在的許多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吸引眼球的攝影以及剪輯手段,雖然也是由於故事立意的原因才不得不為之,但在很大程度上會給人一種疲憊之感,另一個極端是一些所謂的文藝片中長鏡頭的運用,肆無忌憚地挑戰著人類視覺的承受能力。 養眼的電影真的已經很少了,而這時《80後》的出現的確讓人感到格外親切。每個鏡頭都顯得十分精緻,並沒有刻意玩弄技巧,也沒有妄圖在畫面中表現更為深刻的含義。一切都只是傳達一種美,舒服的美,當然,也是略有遺憾的傷感的美。 在這樣的鏡頭下,觀眾更能體會到劇中人的情感世界,於是為那份傷感增加了幾許的籌碼,影片的成功之處也恰恰在於此。 所以對這樣的一部作品,我只能儘可能客觀地評價,它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電影,是脫離低階趣味的作品,但它同樣是架空的,是非現實性的!不過值得肯定的是,《80後》要比許多電影來得真誠,至少它應該是導演心靈的反映。只是導演的心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當濃重的精英意味,誠如一位網友所說,“女導演用心了,但無奈家庭條件太好,把中國拍成美國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會因此片而感動,在觀影的時候,我也感動了,原因是由於電影本身的魅力所在,被它吸引,也被它牽引,但走出放映廳的時候,那份感動就已蕩然無存,也許是由於本人早已世故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影片營造的是一個缺失了整體的個體記憶,它最大的缺憾在於,所有的年代元素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敘事力度,讓80後成為一個空殼。 於是,還是地久天長吧,只不過是一段愛情,有些必然的青澀與矯情,同時還揹負著某種劇中人抑或導演所提倡的傷感與渴望!在法國戛納,它也許可以成為中國第七代導演的代表作,但在中國,它只是一部型別片,一部製作精良的具有較高文藝水準的愛情片!
很長時間沒有寫影評了,因為對寫影評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抑或是因為寫影評終歸無法將自己完全帶入電影的夢境。 影片看完有大概十幾天了,一直沒有敢動筆,原因卻不是在於筆端的生疏,而是極力地想做到客觀一些,然而估計這個想法是不可能實現了。 故事講述的是三個“80後”孩子成長的軌跡,11歲的沈星辰看見母親拋棄家庭與情人遠赴重洋,緊接著又親眼目睹了父親車禍喪生,從此後她只得寄人籬下;沈星辰的表弟陳墨經歷父母婚變,生母離去,後母進了家門,面對父親的冷淡和後母的漠然他只能與姐姐相依為命;明遠面對的則父親的入獄、母親的改嫁,他終日私藏母親的手槍作為報復,從此不敢相信真愛可以長久…… 三個特殊家庭的孩子偶合在一起,影片已經拋離了現實的代表性,而聚焦於導演講述的圈套之中,於是接下來的事情便是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好,如何將幾個人物的軌跡交代清楚。 時間是最好的參照體系,於是我們看到了宣傳中一直很是強調的申奧,非典,還有張國榮之死,也看到了諸如皮筋,搪瓷杯子,包書紙等這些具有明顯時代標誌的道具。而故事本身則大體可分為四大段落,孩童時代的無奈,中學時代的青澀,大學時代的理想(其實並沒有擺脫青澀)以及青年時期的慰籍,按照最簡單的文學寫作原則來說,正是起承轉合。 關於影片的故事,主要是細節,這裡不必贅述了,如果理解了起承轉合的意思,對故事的發展也便會有個大概的瞭解,如果說得直白一些,影片主線沈星辰與陳墨的戀情是極其傳統的,拍著後腦勺也能夠想得出來。 環繞在主線周圍的是一些副線,包括個人成長的軌跡,也包括一些家庭事件,線索相對還是比較多的,但觀眾看得並不亂,說明導演掌握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強勢的,尤其這些副線在情感上對主線均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作用,更使得影片顯得很豐滿,人物的性格以及動機基本都有了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是現代中國許多電影所缺乏的,同時,這也證明了一種迴歸的姿態,從中國電影的長遠考慮,傳統方式的講述還應該是王道。 其實,影片的最成功之處並不是它的故事,而是導演李芳芳所表現出來的驚人的影像技巧。如果說這部影片有著十分的成功,那麼鏡頭運用可以佔到了六分。 影片被設定在杭州是相當成功的,一牆一宅一份情,一橋一樹一首詩,在這個水一樣的城市中,在導演的鏡頭下,杭州的寧謐與溫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所有的美好都恰如其份地表現了出來,即便它帶有些許的傷感,也是在美麗的包裹中,這與影片的故事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影片註定是不可能體顯出大開大合的80後一代人的精神實質,它只是小眾的,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一種矯情造作之感,但我想這恰恰是導演刻意為之的,從李芳芳的導演氣質來說,她的選景顯然是再恰當不過了。 看過李安作品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影像太舒服了,李芳芳作為李安的師妹,竟然也繼承了這種舒服之感,的確令人十分驚訝。 現在的許多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吸引眼球的攝影以及剪輯手段,雖然也是由於故事立意的原因才不得不為之,但在很大程度上會給人一種疲憊之感,另一個極端是一些所謂的文藝片中長鏡頭的運用,肆無忌憚地挑戰著人類視覺的承受能力。 養眼的電影真的已經很少了,而這時《80後》的出現的確讓人感到格外親切。每個鏡頭都顯得十分精緻,並沒有刻意玩弄技巧,也沒有妄圖在畫面中表現更為深刻的含義。一切都只是傳達一種美,舒服的美,當然,也是略有遺憾的傷感的美。 在這樣的鏡頭下,觀眾更能體會到劇中人的情感世界,於是為那份傷感增加了幾許的籌碼,影片的成功之處也恰恰在於此。 所以對這樣的一部作品,我只能儘可能客觀地評價,它是一部相當不錯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電影,是脫離低階趣味的作品,但它同樣是架空的,是非現實性的!不過值得肯定的是,《80後》要比許多電影來得真誠,至少它應該是導演心靈的反映。只是導演的心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當濃重的精英意味,誠如一位網友所說,“女導演用心了,但無奈家庭條件太好,把中國拍成美國了”。 我不知道多少人會因此片而感動,在觀影的時候,我也感動了,原因是由於電影本身的魅力所在,被它吸引,也被它牽引,但走出放映廳的時候,那份感動就已蕩然無存,也許是由於本人早已世故的原因,但不可否認,影片營造的是一個缺失了整體的個體記憶,它最大的缺憾在於,所有的年代元素並沒有起到真正的敘事力度,讓80後成為一個空殼。 於是,還是地久天長吧,只不過是一段愛情,有些必然的青澀與矯情,同時還揹負著某種劇中人抑或導演所提倡的傷感與渴望!在法國戛納,它也許可以成為中國第七代導演的代表作,但在中國,它只是一部型別片,一部製作精良的具有較高文藝水準的愛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