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奔說史

    曹魏推行屯田的原因是糧食不夠吃了,再不屯田就要一起餓死。

    東漢末年爆發了持續二十年之久的黃巾起義,加上此後的董卓之亂,軍閥混戰,導致北方華人口銳減,生產停滯。

    天下混亂的時候,越是富庶的地方越是受害越烈,比如關中的首都洛陽,董卓之亂後幾乎沒有人跡。曹操討伐陶謙的時候,“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袁術盤踞淮南的時候,“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東漢恆帝時,全國有人口5648萬,到了三國鼎立的時候,全國只有人口500多萬,不到東漢時的十分之一!!!

    到了太康元年,即西晉滅吳,三國歸一的時候,全國只有1616萬。

    還不到東漢的三分之一!!!

    所以,曹操在詩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王粲也寫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這都是當時人口急劇下降後的真實景象。

    隨之而來的是糧食的極度缺乏,全國普遍鬧饑荒。長安一斛谷五十萬錢,豆、麥二十萬錢,北方的幽州谷一石,錢十萬。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吃人的現象極為普遍。

    因此,當時如曹操這樣志存高遠的軍閥,要想確保軍隊打勝仗,不能一概吃人,只能極力阻止軍民恢復生產,以種田為頭等大事。

    屯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曹操的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其中,民屯始於公元196年,即漢獻帝建安元年,軍屯,則始於公元213年,即漢獻帝建安十八年。

    屯田,為曹魏政權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幫助。

    首先,透過屯田,把流民強制安置在土地上,既恢復了生產,又穩定了社會秩序;

    其次,屯田增強了曹魏的實力,一方面可以把大量人口集中起來強制興修水利,一方面又充實了倉廩,“白田收十餘斛,水田收數十斛”。

    最後,屯田成為後世效仿的重要歷史經驗,無論是元初的忽必烈屯田,還是建國初期的兵團農場,都是如此。

  • 2 # 玫瑰花露582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可見糧草的重要性

    坉田制就是為這個重要性提供保證的一個條件。

    不但提供糧草,而且能穩定流民的繼續升級。

    為曹魏政權的發展和穩定提供動力和保證。

  • 3 # 宋洋一宋邦文

    東漢末年封建爭,社會不穩戰事凡。

    曹操《蒿里行》中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嗚”。

    連年征戰流人亡,時社凋敞淒涼象。

    仗無勝負缺錢糧,屯田開荒溫飢飽。

    強制手段勞力合,民軍兩屯是曹法。

    軍事防守有保障,流民溫飽無煩惱。

    軍民兩屯安元年,五十人為一小屯。

    小屯置司馬、司馬之上有都尉、典農、中朗、大司馬,制律明確。

    屯田制意權非凡,效益遠大其弊端。

    社會流民吸消化,安穩社會大用起。

    屯田開荒財糧足,一統三國雄心起。

    軍民聯合實力加,兵馬強壯隨曹意。

  • 4 # 一天往往一生

    軍屯和民屯就是軍隊耕種田地和軍隊混合軍隊保護和管理下的百姓耕種田地。 屯田制能夠大規模實施,我以為是為了亂世時期軍事需要產生。其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軍隊吃飯問題;其二,糧食運輸問題。後世的南泥灣大生產和新疆建設兵團成立有類似之處。東漢末年,戰爭連年不斷,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糧食短缺。軍隊要形成戰鬥力,充足的糧食必不可少,而正規軍不是土匪,不能靠搶掠過日子,吃飽飯必須有長遠的計劃。當時低下的生產力和缺乏的人口決定短時期內不可能依靠農民自己去恢復東漢平穩時期的勞作方式來獲得收成。因此,曹操富有遠見地採納棗祗的亦戰亦耕、兵農合一的勞作方式,大規模實施了屯田。

    軍隊力量的介入首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基本人口需要;其次保護了農業生產時不受敵對勢力的干擾,有利於流動人口為吃飽飯加入;並且軍隊力量可隨著征服一個地方就開展一個地方的屯田工作,有利於加強徵服地的統治和交通的發展,這樣也反過來更促進屯田制的實行。事實證明了在戰亂時期大規模實施屯田制的優越性。曹魏自屯田實施的第一年,就得榖百萬斛。於是先以流民按軍隊編制屯田,後加入軍隊屯田,屯田制在曹魏得到了廣泛的開展。雖然後面吳、蜀也有樣學樣,但規模和管理效果都不如曹魏。

    曹魏透過實施屯田制,穩定了當時戰亂時期的流動人口,把這些勞動力安置在大量原已荒蕪的國有土地上從事生產,從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產資源,使得人口數量得以迅速恢復,曹魏統治範圍內人口數量始終處於優勢;屯田使得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解決了軍糧供應問題,同時靠近戰區屯田也方便了糧食的運輸,從而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能夠最大限度地不受缺糧的影響。三國混戰,歸根到底打的是糧草,屯田制的有效採用使得曹操有雄厚的資本作支援,而在軍事上佔據優勢,不僅統一了北方繼而在各方面領先三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五十六歲辦理病退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