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我倒覺得是。因為不管是對古代或者是任何一個時代來說,雖然皇室宗親、官宦士紳擁有特權,但是在龐大的勞動人口面前,基本可以說微不足道了。

    這是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撐起一個國家根本的,肯定是基數最大的平民階層,雖都有特權階層的存在,但是隻要底部的根基穩,並不會影響金字塔頂端,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而歷朝王朝盛衰的轉折點,都不免農民起義的身影。

    換句話說,只要土地問題能夠妥善解決,對平民階層開放,那麼作為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封建王朝,確實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可標題也說了,土地問題是封建王朝的硬傷,硬傷。所謂硬傷,就是由於階層結構的問題,土地問題在封建社會根本沒有辦法得到妥善解決。新王朝前期還可以透過地多人少,特權貴族階層更新清洗來維持平民階層一個較高的土地使用權,然而它會隨著王朝的續存而變得越發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封建王朝300年命終”根本。

  • 2 # 大明雄魂

    小編的問題很含糊,對於中國歷史上任何政權而言,土地永遠不可能成為什麼最大問題。最大問題一定是人的問題,或者說是由人弄出來的體制問題。中央集權型專制主義體制,也可簡稱為秦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著自帶性病毒,而且這個病毒是無法透過體制自身加以克服的,睡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病毒一定會逐步蔓延,最終結束掉宿主自身的全部生命力,系統崩潰。

  • 3 # 知未是也

    周朝的分封制和井田制,直接把王權和土地真正結合在一起,與此相適應,中國古代每次政治變革常常伴隨著以土地為核心的經濟大變革,秦商鞅抓住了以井田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逐步走向瓦解,新的土地關係和生產關係開始出現的有利時機,不適時機的進行政治改革和變法,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兩個方面完成了新舊體制的更替,秦以後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形成了以皇帝為主導的中央集權制政治制度,使得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相對穩定。

    誰土地問題解決的好,誰的政權就相對穩定和長久。秦和隋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非常有驚人相似的王朝,由於他們在政治上存在操之過急的問題,加上土地改革又沒有得到天下認可和擁護,秦的"中央集權制"和隋的"均田制"本應旨在打擊原來六國勢力與豪強大族勢力方面效果顯著的政改和土改,終因土改急躁問題,根基不穩秦隋兩朝過早的滅亡了。西漢中期,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的地方豪強嚴重威脅著中央政權,由於中央政府嚴重依賴地方豪強,無心解決土地兼併和私有問題,導致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數百年的門閥政治,中央對所管區域內土地所有權和地方行政權的控制越來越弱,讓以後朝代看到了這種土權和政權的弊端和不足,掀起了隋唐北宋時期大刀闊斧的政治和土地變革。

    李唐王朝繼承和完善了隋的均田制,使其迅速在中國歷史上走上強大,但後來出現了中央政權對地方行政的控制權,唐王朝內部出現了藩鎮割據、邊疆不守的局面,就很快被滅亡了。兩宋時期,趙宋王朝加強對地方行政和土地的管理權利,將地方權力大都收歸中央,改變了地方政府擁有土權、擁有人權、擁有甲兵、擁有財賦的局面,到了元明清,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和完善對地方行政與土管的管理權,土地完全歸中央政府所有,任何個人和地方必須服從中央對土地的所有和分配,"攤丁入畝"正是依靠的是中央政府對土地管理的所有和分配體系得以實施。

  • 4 # 瓷都公安

    所以土地問題不是封建王朝最大的硬傷,而是制度能否最大限度地保護老百姓的生存之道,當權者的貪慾和無知才葬送一個個王朝。。。。。。

  • 5 # 雨夜說春秋

    1.土地兼併是王朝的興衰線。封建王朝的基礎是小農經濟,依靠農民的土地稅收和徭役來供應國家的公共開支,這是歷代王朝的基本狀況。兩宋時期海內外貿易繁榮,農業稅收比例較低,其他王朝農田稅收佔據百分之九十以上比重。問題就出在這裡,每次王朝初期,百姓土地因為重新分配,較為充裕,到了中期利益集團壯大,趁天災人禍吞併農民土地,或者直接哄搶,造成嚴重的土地兼併,使得普通百姓土地缺失,稅收大規模減少,因為王朝的官僚士紳階層所佔土地是不用交稅的,也不用當差。隨著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國家稅源進一步萎縮,王朝滅亡也就到來。

    2.皇室貴族是王朝的吸血鬼。每個王朝的皇室貴族同樣佔據大量土地,這些土地還都是肥沃良田,同樣不需要納糧交稅。這群人在王朝初期也不算多,但是政權穩定以後,皇室貴族人口開始急劇膨脹,三國的劉備的祖先是中山靖王劉勝,傳到劉備,開始賣草蓆為生,這不是劉家沒落了,而是受漢武帝推恩令的影響,後世瓜分前世土地,這也可以看出,貴族人口的膨脹速度。還有就是朱明王朝,原本朱元璋的家屬也不過幾十人,後來明末,朱家貴族超過百萬。這群人不生產不勞動,只是坐吃朝廷,到頭來還是坐吃百姓,百萬之眾,而百姓手裡的土地又越來越少,這樣下去,誰能負擔得起?

    3.天災人禍是王朝的喪命鍾。還是圍繞著土地,古代科技落後,無法有效干預土地的溼熱環境,一旦出現天災人禍,土地歉收,貧苦百姓無法抵禦風險,只能賣地給地主,賣完之後要租地,一旦再有天災人禍,只能流離失所。衣食無著,只能揭竿而起。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朝廷國庫充盈,可以派出官員進行救濟,把受災百姓從危難中解脫出來。即使救災中存在貪汙腐敗的情形,但還能基本維持民心。王朝如果遇到外敵長期存在,耗費國力,掏空國庫,朝廷無法救援受災百姓,或者無法救濟全部受災百姓,沒有出路的百姓只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以上可以看出,土地問題,是封建王朝繞不過去的硬傷,存在不可逃出的死迴圈。從這一點看,清朝雍正皇帝實行改革,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對這個迴圈試圖突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和馬未都合影,你會對他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