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52711250932

    觀音山其實展現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電影描述了一群邊緣人物,和他們的青春。一個是遠離家庭紛爭,在酒吧駐唱,性格狠烈的女孩南風;一個是因母親去世對父親懷恨在心的丁波;一個是受人欺負,體形肥大的肥皂。三個年輕人,二男一女,就構成了他們迷茫的青春。

    在我看來,他們的的確確算是邊緣人物。他們並不是城市裡朝九晚五工作的青年人,沒有正式工作,甚至居無定所,他們是在晚上活動著的人,南風在酒吧裡唱歌,丁波和肥皂給她撐場子。丁波和肥皂沒考上大學,丁波甚至做過野摩司機還要防範被城管抓。肥皂被人欺負了,只有找南風來幫忙。他們白天逃離這個城市,甚至可以說是廝混。

    影片後半段有句臺詞,“其實都不容易,這麼大的城市,我們算什麼呢?”這個疑問其實一開始就可以丟擲,它貫穿始終,更顯出他們邊緣人物的身份。當然,後半段再說出也會讓人恍然大悟。影片裡好幾場戲是拍他們偷偷爬進運貨火車的車廂,翻山越嶺,也許你會覺得那時的他們很快樂,很文藝,我卻覺得正是一種邊緣人物的迷茫表現。

    他們為了省錢,租房找到了一位叫常月琴的女士的家裡。這也許是一種註定。電影中對常月琴的展現是很隱晦的,甚至剛剛出場觀眾根本不知這個角色到底有什麼用,對她的認識僅僅是一個會唱京劇的人,但又會抽菸,脾氣有些暴躁,倉庫裡有一輛被撞得破爛的車。直到後來用對話的方式來展現人物的背景故事,才讓觀眾明白過來。常月琴原本是個幸福的人,可丈夫去世,兒子與女友慶生時發生交通事故,於是常月琴成了不幸的人。(但是個人認為對常月琴的塑造是有些失敗的。確實是使觀眾對此人物認識不夠深刻,以至於後來常月琴在車裡的哭戲難以動人。哪怕張艾嘉確實演技高,但這個人物的說服力不夠,以至於展現出來的都是表演痕跡較重而非生活。相反范冰冰塑造的南風就很成功。)

    影片的矛盾衝突便漸漸聚到這三位年青人與這位中老年人常月琴身上了,同時每個人身上又自帶矛盾衝突,各有各的困苦。他們其實都是寂寞著的同類罷了。後來,常月琴自殺,南風他們迅速將她帶到醫院才搶救過來,他們的矛盾便真正化解,彼此有了信任。

    影片最後,常月琴從山上跳了下去,只是這個情節表達得也比較隱晦,需觀眾的大膽猜測。第一遍看的時候,我百思不得其解,常月琴曾經自殺過,又被三個孩子救活過來,為什麼最後還是要求死?她後來不是過得挺快樂嗎?這一死豈不是辜負了三個孩子的好心嗎?一直到第二遍觀看,才漸漸明白過來。她以前一直沉浸在兒子的死亡中無法自拔,還進行了自殺。可自她被三個孩子救回來後,她漸漸被他們感染。甚至那輛破爛的汽車也被修好,孩子們帶她來到她們曾來過的大山中,接下來在觀音廟裡的戲份便是重點。在生病的父親面前灌自己酒喝並歇斯底里地叫喚是南風心中的一道傷,當丁波父親說“(你媽死的那天)我是去給別人下跪了,借錢”後成了丁波的一道傷,邁克爾·傑克遜的死成了肥皂的一道傷,常月琴一直過不起的那道坎就更不用說了,汶川地震後萬物崩塌,觀音廟未能倖免,於是這個觀音廟便成為影片四個主人公的一種心理象徵。於是在一位師傅的帶領下,四個主人公重建觀音廟,意則表示建立自己新的內心。——人物心靈的坍塌與重建。

    常月琴與廟裡的師傅有過一場深刻的談話,她表達出她內心一直以來的疑問。雖然這段對話使影片略顯生硬,被很多觀眾詬病,不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方法,但不得不說這段對話還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對話直接擊破常月琴的內心矛盾。常月琴怕的是快樂太過短暫,轉眼煙消雲散,惑的是死後的世界到底是個怎樣的世界,如果是快樂的世界為什麼我們人人都沒能去,早晚都去的早晚到底是什麼。不僅是那三位青年,連常月琴這經歷風風雨雨的人,活著都是迷茫的。倒是師傅最終告訴她,不生不死。廟裡這位師傅的師傅圓寂後保留真身,則成為廟裡這位師傅的一種寄託。常月琴最終明白了,她曾經活在記憶裡,只是個行屍走肉,她過去追尋的死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死,而這一次她帶著自己內心信仰走了。她來到這大山裡時,就曾說“這個地方還真的可以長住”,也許這是句不太起眼不太引人注意的臺詞,但卻成為了她的宿命。

    所以,當南風他們三人在山的對面和常月琴打了招呼,又被一輛火車吸引,視線再轉回發現常月琴已不在對面時,他們已然明白了一切。這個時候南風說了一句:“孤獨不是永遠的,在一起才是永遠。”他們仨還在一起,而常姐也與她的丈夫、兒子在一起了,是生是死,都是在一起,於是便成了無生無死。雖然說這句臺詞再次遭人詬病,認為“不夠含蓄”,“臺詞代替了觀眾思考”,但也許導演費盡心思就是為了闡述這一直白的道理,它畢竟成了影片最後一句臺詞。

    最終,主人公三人再次跳進火車車廂,翻山越嶺,行過山洞,只是山洞那邊的風景越來越遠、越來越遠,消失不見了。

    影片就這麼結束,悵然若失。

    會覺得,他們仨最終好像懂了什麼,他們好像都長大了,他們的青春好像不再迷茫了。可是又會覺得,他們的青春還是迷茫的,順帶著我也迷茫了。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都不容易,這麼大的城市,他們算什麼呢?但我想,他們再次回到城市後,一定會好好活。

    《觀音山》是比較詩意的,只不過這是一種偏激的、暴力的、情緒化的、孤獨的詩意,就如酒吧裡的打鬧,如南風替肥皂報仇拿酒瓶子往自己頭上一砸,這些單看是激烈的戲份卻在融入全片後依舊像平靜的水一般淌過。彷佛所有人物的所有掙扎都成了風中飄絮。這是影片的整體氣質所決定的。

    《觀音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藝片,不管你感觸是什麼,收穫到了什麼,但對我來說,或多或少完成了一次對心靈的救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炸鍋版炸鮮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