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聊數碼

    英特爾被稱之為“牙膏廠”就是因為從2600K開始,由於沒有AMD的強力競爭,英特爾連續好幾代的“擠牙膏”,每一代CPU效能提升只有不到10%,I7也是萬年不變的4核8執行緒,就這樣一直到了酷睿7000時代,效能提升幅度仍然很有限。

    I7 4790K相比I7 2600K儘管在架構上有了升級,但是製程仍然是14nm,記憶體控制器仍然是DDR3,只是4790K的預設頻率相比2600K有了很大提高,達到了4-4.4Ghz,而2600K僅有3.4-3.8Ghz,所以在默頻下4790K能依靠頻率帶來20%左右的效能優勢,按理說這個幅度也不小了。

    但是問題在於2600K由於是釺焊,溫度控制非常好,超頻潛力很大,可以輕鬆超到4.4Ghz以上,然而矽脂散熱的4790K繼續超頻就沒那麼容易了,這樣使得兩者的差距甚至只有百分之幾,堪稱“擠牙膏”。

    2600K同頻下即使和7700K相比也不會落後太多,即使是落後明顯的地方更多的還是DDR4記憶體的領先,只有到了I7 8700K,英特爾面對AMD銳龍處理器的壓力,才不得上馬了6核12執行緒的I7處理器。8700K相比2600K僅僅在核心數上就多了2核4執行緒,多工處理能力提升明顯,此外8700K的單睿頻達到了4.7Ghz,三級快取升級到12mb,不管是單核還是多核效能都遠強於2600K,遊戲效能也有了顯著提高。

    所以這三款CPU效能提升最大的就是I7 8700K,同樣這也是目前最值得升級的英特爾處理器之一,但是最近由於9代酷睿臨近上市,英特爾產能不足,8700K漲價幅度很大,達到了近3000元,已經不太值得購買,建議等待一下9代酷睿上市後再做決定。

  • 2 # RichardDAN

    去年8月實在受不了辦公室的垃圾Acer X3995電腦(小的ITX半高機箱),便啟動了我的升級計劃,拆開把裡面東西慢慢換了個遍:i5 3330換成二手i7 3770K,搞了個全新的冷酷M100散熱器。從別的壞電腦拆了個4G 1600記憶體組了雙通道8GB,後來B75主機板換成洋垃圾華擎Z77E,又買了2條二手金士頓DDR3 2400 8GB組了16GB雙通道,換了個256GB 860EVO固態,板載無線網絡卡換成Intel 8265AC,為了加班之餘有點遊戲體驗,買了個全新ASL的半高單槽1050TI,發現PCIE槽被散熱器擋住了顯示卡插不進去,又換了個99新利民AXP 200R散熱器,之後又加了塊全新三星EVO 860組RAID 0。為了超頻,原配風扇高速時震動大,又淘寶入了個12CM貓扇。原配220W電源換了個300W的,CPU電壓加到1.35V才超到4.5G。一次辦公室加班後玩FF15,電源直接炸了,又換回原配220W,電壓降到[email protected](還自己開了蓋子換液金)。顯示器也從19寸換了個27的明基,鍵盤換成了機械的,滑鼠也換了個羅技MASTER 2S。前後6個月都忘了給這堆辦公室用的洋垃圾砸了多少錢了。無奈公司太摳,只能自己用每個月的工資擠出來慢慢攢...

    現在這套洋垃圾加二手配件和一點全新配件攢起來的電腦用起來雖然趕不上i7 8系的,但是和i7 7700的比也不會差了,R15能跑860分,FF15高畫質能穩定40幀,辦公做圖玩玩遊戲都足夠了,也相當穩定沒宕機過。作為辦公室用,也是綽綽有餘了。主要是前後花了6個月才攢到比較完美的最終形態,整個折騰的過程還是很有意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這個時間段去哪裡看雪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