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華人》。華人前面一直冠以“勤勞的”“勇敢的”“聰明的”之類的褒義詞,柏楊卻不以為然,無情地深刻剖析了華人的劣根性,足以“一語驚醒夢中人”。
《醜陋的華人》是由柏楊在各種公開場合演講的講稿集結而成。他曾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受傷的民族,沒有培養出讚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展成自鬥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動物,更由於在醬缸裡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汙染,很難逃出醬缸的範疇。‘因此他要剝去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讓華人認識到自己的醜陋’。
《醜陋的華人》影響了很多人,尤其在當代華人世界流傳最為廣泛。在書中,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華人的“髒、亂、吵”、“窩裡鬥”、“死不認錯”等頑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它貽害無窮,直至今日也不能痊癒。
其實,中國早就有揭露華人醜陋的書。那就是乾隆年間流傳盛廣的《笑林廣記》。
《笑林廣記》是本笑話集,編纂者筆名為“遊戲主人”。這本書裡面的許多段子,揭露了華人虛偽、欺詐、勢利、貪婪、腐敗、不懂裝懂等毛病。(當然,這本書對國民劣根性的實錄是無意識地保留下來的,跟梁啟超、魯迅、柏楊等人有意識的批判截然不同。)
舉兩個例子。
有個人迷路了,遇到一個人,就向這人問路。這人不說話,手比比劃劃,迷路者以為他是個啞巴,費了很大的勁,明白了“啞巴”手勢的用意是“要指路,先給錢。”,於是,給了他錢。啞巴立馬開口指明瞭去路。迷路者愕然,問“啞巴”:“你怎麼突然會說話了?”“啞巴”回答他:“當今世界,有了錢便會說話。”
一個貪官開庭。原告開庭前送給貪官五十兩銀子,求他予以關照。被告知道這情況後,翻倍送了一百兩銀子給貪官。開庭時,貪官不由分說,不問是非曲直,一上來就叫差役棒打原告。原告急忙伸出五指,說:“大人,我有理(禮)啊。”,貪官也伸出五指,向上翻過來,說:“他比你更有理(禮)。
這樣的段子在《笑林廣記》中俯拾皆是。
有人或許會問:這明明是笑話,怎麼成了華人劣根性實錄?遊戲主人好歷害,把華人罵了個狗血淋頭,大家看完不僅不生他氣,還哈哈大笑。唉!
華人很少有自省的能力。同樣的毛病,你嘲笑張三李四可以,並能逗我發笑,但要嘲笑到我的頭上了,老子就跟你翻臉,要跟你理論理論,這個本事,倒是根深蒂固。
清末開始,一批人致力批判華人的劣根性。其中,梁啟超瀕有水平。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逃亡日本,苦苦思考中國積貧積弱,落後捱打,以及戊戌變法夭折的原因。思來想去,發現問題出在國民性上。
梁啟超感嘆道:“以今日中國如此之人心風俗,即使日日購船炮,日日築鐵路,日日開礦務,日日習洋操,亦不過披綺繡於糞牆,鏤龍蟲於朽木,非直無成,醜又甚矣。”
梁啟超認為,中國國民的品格上有很多的缺陷,林林總總,最根本的一點是奴隸性。“中國數千年之腐敗,其禍極今日,推其大原,皆必是奴隸性來。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世界萬國之間。”
奴隸性具體的表現,梁啟超作了形象的描述:
奴隸雲者,既無自治之力,亦無獨立之心……依賴之外無思想,服從之外無性質,諂媚之外無笑語,奔走之外無事業,侍候之外無精神,呼之不敢不來,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亦不敢不死。
這就是失去自我意識和群體觀念的奴才。
一個社會有一幫奴才,腐朽之氣四處可聞。梁啟超更深刻剖析,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普遍都有奴隸性,這是一種浸入國民靈魂深處的亡國根性。不僅鄉曲小民對於文武百官自居於奴隸,而且小官吏對大官吏,下級對上級都自視為奴隸。“舉國之大,竟無一人不被視為奴隸者,亦無一人不自居於奴隸者。”
更可怕的是,奴性越強的人混得越好,爬得越高。
久而久之,奴性變成一種潛然默化的處世哲學,通往成功的必修之路。人們不僅自居奴隸,見到不願做奴隸的人,還要對其群嘲與打壓。
到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們應該沒有奴性了吧。梁啟超說:有。他們對內奴設國民,而在洋人面前就成了奴隸和傀儡。
梁啟超堅定地認為,華人的奴隸性是君主專制政體造成的,因為國家視民眾為奴隸,積之既久,民眾也就自視為奴隸。奴隸不管主人的事,所以不關心國家大事。
因此,他犀利的文筆,不是刻薄地指向國民,而是拼擊制度。他說:“
我輩無愛國心,罪也。然非我輩之罪也,專制政體使然也……我輩卑屈,罪也。然非我輩之罪也,專制政體使然也。
他的最終目的,是喚醒國民認清專制的本質,讓每個人脫離這種陰影,成長為具有自由、自尊、權利、義務、國家、尚武等思想的新型國民。
↑梁啟超
理想很半滿,現實很骨感。梁啟超對國民性的批判只震醒了少數人。直到清朝亡了,相當一部分華人還是奴性不改。
民國時期,魯迅接替梁啟超,成為對國民性批判的旗手。魯迅在《人生論》裡不無諷刺地說:“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華人身上,也便是‘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處,美如乳酪。’國粹所在,妙不可言。”
魯迅小說《狂人日記》中的一句話,形象地總結了國民的劣根性: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柏楊以“醜陋的華人”為主題,在各公共場合公開演講,1985年,他的演講稿和一些雜文結集出版,書名《醜陋的華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說他是當代魯迅,有人說他不是華人。
木頭覺得柏楊不僅是個華人,而且是個優秀的華人。一個國家要強盛,首先要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時刻保持清醒的狀態,絕不能迷迷糊糊地沉湎於夢境。要解剖他人,更要正視自已。
《醜陋的華人》。華人前面一直冠以“勤勞的”“勇敢的”“聰明的”之類的褒義詞,柏楊卻不以為然,無情地深刻剖析了華人的劣根性,足以“一語驚醒夢中人”。
《醜陋的華人》是由柏楊在各種公開場合演講的講稿集結而成。他曾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受傷的民族,沒有培養出讚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展成自鬥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動物,更由於在醬缸裡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汙染,很難逃出醬缸的範疇。‘因此他要剝去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讓華人認識到自己的醜陋’。
《醜陋的華人》影響了很多人,尤其在當代華人世界流傳最為廣泛。在書中,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華人的“髒、亂、吵”、“窩裡鬥”、“死不認錯”等頑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它貽害無窮,直至今日也不能痊癒。
其實,中國早就有揭露華人醜陋的書。那就是乾隆年間流傳盛廣的《笑林廣記》。
《笑林廣記》是本笑話集,編纂者筆名為“遊戲主人”。這本書裡面的許多段子,揭露了華人虛偽、欺詐、勢利、貪婪、腐敗、不懂裝懂等毛病。(當然,這本書對國民劣根性的實錄是無意識地保留下來的,跟梁啟超、魯迅、柏楊等人有意識的批判截然不同。)
舉兩個例子。
有個人迷路了,遇到一個人,就向這人問路。這人不說話,手比比劃劃,迷路者以為他是個啞巴,費了很大的勁,明白了“啞巴”手勢的用意是“要指路,先給錢。”,於是,給了他錢。啞巴立馬開口指明瞭去路。迷路者愕然,問“啞巴”:“你怎麼突然會說話了?”“啞巴”回答他:“當今世界,有了錢便會說話。”
一個貪官開庭。原告開庭前送給貪官五十兩銀子,求他予以關照。被告知道這情況後,翻倍送了一百兩銀子給貪官。開庭時,貪官不由分說,不問是非曲直,一上來就叫差役棒打原告。原告急忙伸出五指,說:“大人,我有理(禮)啊。”,貪官也伸出五指,向上翻過來,說:“他比你更有理(禮)。
這樣的段子在《笑林廣記》中俯拾皆是。
有人或許會問:這明明是笑話,怎麼成了華人劣根性實錄?遊戲主人好歷害,把華人罵了個狗血淋頭,大家看完不僅不生他氣,還哈哈大笑。唉!
華人很少有自省的能力。同樣的毛病,你嘲笑張三李四可以,並能逗我發笑,但要嘲笑到我的頭上了,老子就跟你翻臉,要跟你理論理論,這個本事,倒是根深蒂固。
清末開始,一批人致力批判華人的劣根性。其中,梁啟超瀕有水平。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逃亡日本,苦苦思考中國積貧積弱,落後捱打,以及戊戌變法夭折的原因。思來想去,發現問題出在國民性上。
梁啟超感嘆道:“以今日中國如此之人心風俗,即使日日購船炮,日日築鐵路,日日開礦務,日日習洋操,亦不過披綺繡於糞牆,鏤龍蟲於朽木,非直無成,醜又甚矣。”
梁啟超認為,中國國民的品格上有很多的缺陷,林林總總,最根本的一點是奴隸性。“中國數千年之腐敗,其禍極今日,推其大原,皆必是奴隸性來。不除此性,中國萬不能立世界萬國之間。”
奴隸性具體的表現,梁啟超作了形象的描述:
奴隸雲者,既無自治之力,亦無獨立之心……依賴之外無思想,服從之外無性質,諂媚之外無笑語,奔走之外無事業,侍候之外無精神,呼之不敢不來,麾之不敢不去,命之生不敢不生,命之死亦不敢不死。
這就是失去自我意識和群體觀念的奴才。
一個社會有一幫奴才,腐朽之氣四處可聞。梁啟超更深刻剖析,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普遍都有奴隸性,這是一種浸入國民靈魂深處的亡國根性。不僅鄉曲小民對於文武百官自居於奴隸,而且小官吏對大官吏,下級對上級都自視為奴隸。“舉國之大,竟無一人不被視為奴隸者,亦無一人不自居於奴隸者。”
更可怕的是,奴性越強的人混得越好,爬得越高。
久而久之,奴性變成一種潛然默化的處世哲學,通往成功的必修之路。人們不僅自居奴隸,見到不願做奴隸的人,還要對其群嘲與打壓。
到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們應該沒有奴性了吧。梁啟超說:有。他們對內奴設國民,而在洋人面前就成了奴隸和傀儡。
梁啟超堅定地認為,華人的奴隸性是君主專制政體造成的,因為國家視民眾為奴隸,積之既久,民眾也就自視為奴隸。奴隸不管主人的事,所以不關心國家大事。
因此,他犀利的文筆,不是刻薄地指向國民,而是拼擊制度。他說:“
我輩無愛國心,罪也。然非我輩之罪也,專制政體使然也……我輩卑屈,罪也。然非我輩之罪也,專制政體使然也。
他的最終目的,是喚醒國民認清專制的本質,讓每個人脫離這種陰影,成長為具有自由、自尊、權利、義務、國家、尚武等思想的新型國民。
↑梁啟超
理想很半滿,現實很骨感。梁啟超對國民性的批判只震醒了少數人。直到清朝亡了,相當一部分華人還是奴性不改。
民國時期,魯迅接替梁啟超,成為對國民性批判的旗手。魯迅在《人生論》裡不無諷刺地說:“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華人身上,也便是‘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處,美如乳酪。’國粹所在,妙不可言。”
魯迅小說《狂人日記》中的一句話,形象地總結了國民的劣根性: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柏楊以“醜陋的華人”為主題,在各公共場合公開演講,1985年,他的演講稿和一些雜文結集出版,書名《醜陋的華人》,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說他是當代魯迅,有人說他不是華人。
木頭覺得柏楊不僅是個華人,而且是個優秀的華人。一個國家要強盛,首先要具備自我反省的能力,時刻保持清醒的狀態,絕不能迷迷糊糊地沉湎於夢境。要解剖他人,更要正視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