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跟隨三胖看影片

    看完《太空旅客》,叔就後悔了。

    不是因為覺得片子差,而是因為覺得片子並不差。

    由於之前看到外媒對影片的如潮惡評,再加之被劇透了個爽,所以叔還特意寫了篇“預警文”希望大家觀影前三思。

    結果沒想到,看完影片第一個打臉的人是自己。

    其實此前媒體惡評最多的地方,主要是影片的價值觀“不正確”。

    影片中克里斯·帕拉特飾演的Jim在太空中度過了1年3個月,心理已經幾近崩潰,最終經過多次心理鬥爭喚醒了“一見鍾情”的Aurora,讓愛情發芽,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

    雖然影片藉由醒來的第三人Gus告訴了觀眾“溺水的人什麼都會抓”這個道理,但其價值取向的確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更何況影片最終選擇了一個“光明結局”,讓兩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和那些王子公主的通話故事一樣,兩人的故事以forever and ever結尾,惹得不少觀影評價“提前10分鐘離場效果更佳”。

    天啊,《天空旅客》簡直就是一部“直男癌電影”!即便影片有一個高科技背景,失重遊泳也美輪美奐,講述的依舊是一個男人拘禁女性讓她不得不愛上自己的故事。

    不過叔覺得,影片作為一部科幻背景的愛情片,其實已經完成了基本任務:給予觀眾一個有代入感的愛情範本。

    而影片的道德困境,也可以在影片的範疇內完成對沖。

    在這個人們不在信仰神明、沉醉於消費主義牢籠的時代,愛情大概要算是最後一件可以被稱之為“神聖”的事物了。

    脫胎於生物原始的物種延續慾望,被歷史和文化背景不斷改造,愛情演化出了種種模式,供大眾對比。

    《太空旅客》的愛情萌生於Jim對死亡的恐懼,讓生本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角的道德困境,隨後又讓他透過捨身取義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同時真正俘獲Aurora的芳心。

    看到影片中Jim長時間一個人生活後的痛苦,叔不禁想到了歷史上的感覺剝奪剝奪實驗。

    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心理學家找到了一些自願報名的大學生,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請他們來參加一項實驗。

    所有的被試被要求24小時躺在有光的床上,並被嚴格控制感覺輸入。

    實驗前,大多數人以為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睡一覺,但後來他們報告說,對任何事情都不能進行清晰思考,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有50% 的人出現了幻覺。

    最終所有被試都在幾天之後選擇了放棄,“躺著賺錢”的美夢破滅了。

    這個實驗說明多變的環境刺激是有機體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太空旅客》中Jim的生存環境雖然有比較豐富的刺激,但是隻靠和一個機器人酒保對話,精神世界會長久處於空虛狀態,肯定還是會逐漸走向崩潰的。

    在這種人類的極限狀態下,讓Jim喚醒Aurora其實是站在了道德的灰色地帶上,你無法完全認同但也無法完全否認。

    相比之下,《廊橋遺夢》中的婚外情,《畢業生》中的迷茫之愛,《菊豆》中的侄嬸戀,《忘年戀曲》中的“母子互換”都有道德上的瑕疵,卻又因為特定環境讓觀眾接受了這些愛情的變體。

    說到底,愛情並不神聖。

    所有愛情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才演化而出的。

    用正常社會中的價值觀衡量《太空旅客》,必然會產生極大的牴觸,但對於在太空中經歷了生死考驗的Aurora來說,眼前的愛恨交織遠比在250年後去尋找一個未知的愛情伴侶來得真切。

    不過,雖然叔理解故事的用意,但還是覺得影片浪費了一個好題材。

    其實在多年前影片立項開始,就有人透過故事框架認為影片有拍成“第二部《月球》”的可能。

    空寂的宇宙,孤獨的靈魂,當時的叔認為兩位演員之所以選擇這個劇本,應該是看好影片的深邃故事,給了表演極大的空間。

    而在影片的首部預告放出之時,叔也覺得兩人的醒來並非“意外”那麼簡單。

    整艘宇宙飛船可能是政府的實驗專案,或者乘客逐漸醒來玩起了“大逃殺”,或者只是在意識世界中暢遊等等。

    結果真相披露叔才發現,原來《太空旅客》只是一部將1/3成本都用於片酬的商業愛情片啊。

    商業價值讓步於藝術創作。

    叔認為,影片的結尾處才是最值得描繪的地方,畢竟此後的一生中要面對唯一一張面孔,愛情必定會面對更多危機。

    《太空旅客》不算差,但是看後留下的終歸是遺憾。

  • 2 # 劇盤點

    我認為這部電影不僅不是直男癌電影,相反這編劇絕對妥妥的女權癌。 為什麼呢?因為開場誰先醒、誰被叫醒的性別角色完全可以反過來,而不對故事的進展產生任何影響。如果是大表姐先醒來,然後故意弄醒男主的話,那麼男主就是受害者了。不僅如此,到最後飛船的託卡馬克裝置要爆炸的時候,男主再毅然決然地在散熱通道上站好最後一班崗(我們都知道實際中的人肯定是會被氣化的)。

    想想看,一個被喚醒,被“謀殺”的受害者,還能有如此崇高的奉獻精神,這多麼能夠體現出人性的美好以及男性的責任感啊

    然而,編劇不這麼寫劇本,反而要寫成男的先醒,然後再喚醒女主,這簡直是別有用心,故意抹黑男性,引得女權癌主義者們陣陣高潮(不是,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我朝的女權癌主義者,我是說全球的女權癌主義者,都是垃圾),博人眼球,賺取關注度。編劇樹個靶子自己打著玩,真有意思啊╮

    PS:如果有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的話,就不要伸著腦袋接石頭了,我批判的是【女權癌】主義者,別看晃了眼

    個人觀點,往採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用truetable從excel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