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人99638797
-
2 # 油菜花c65
一、目標要具體化
自制力不強的孩子一般都會出現“學習問題”,而學習對一個人的未來,又是不可缺少的。 可是電視、網路、吃零食之類的事情對小孩子來講具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加之大多數父母們在“事後”才發現孩子的自制力差的問題而加以管教,所以就需要父母想辦法,把一些長遠的目標具體化,增強它們的激勵性。
二、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孩子的興趣
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中選出一項讓孩子堅持下去,由於孩子的經驗不足,感興趣的東西又很有限,所以要儘量讓孩子多接觸新事物,從中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感興趣才有可能堅持下去。
三、努力成為孩子的夥伴
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經常和孩子傾心交談,要孩子知道你一直關心他、愛他,從而使孩子產生做事的積極性。 如果父母對孩子努力做的事不聞不問,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失望,從而放棄手中的事。然後我下載了好多軟體讓寶寶學習,一開始是不錯,但是呢用到後面都要收費,價格還不便宜,頓時有種坑爹的感覺。
後來發現了一款APP【貓小帥學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簡單,寶寶自己都能獨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這款軟體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
而且我們家鄉口音特別重,就怕寶寶跟著學以後改不了,要是上學了帶有這種濃厚的口音,肯定會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寶寶現在特別愛學習,每天下班都纏著我給跟他互動,陪他一起玩裡面的遊戲,不僅學的快,還讓我這做麻麻的人也輕鬆了很多。
自制力就是自我約束能力,或者說是自控能力。人幼小時感知周圍世界的能力不足,頭腦主體還限於感性認識階段,思維邏輯不成熟,也就沒有思維片段(理念)或思想可言了。即便對某件事有了感悟,也是屬於淺層次的,這個時候,把握自我的認識也是不足的,兩方面的原因,決定了人此時把控自己情緒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談自律還是一句較遠的後話。
那兩方面呢?其一是理性認識不足。個人感覺還沒有與理性邏輯(思想)對接。比如上天為何下雨,下雨打雷時為何不能在大樹下避雨等等自然常識知之甚少,也就把握不了一件事情該不該做,以及如何做的行為方式和方向。
其二是自身存在的認知能力缺乏。在自身依賴的過程中,自己僅僅是要吃要喝嗎?好玩的東西不少,為何有時來了興趣飯都不想吃了呢?為何自己情緒發洩一圈人就哄不好呢?為何我的表現獲得家人表揚會讓我很興奮呢?家希望我怎麼樣,我自己又想怎麼樣呢…儲多的關於自我的感覺還沒有理清,哪有自我層次感覺可言?更不談自我的行為方式了…
人類實踐行為起始於“學著做”,在“試做”的過程中認識“試錯”而達到會做,從“會做”中感悟到做的付出和依賴的索取,以至有對“做”的思考,才有了延伸維持的“想做”到“能做和敢做”,但是,想做的事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起始於感覺,先拓展於感性認識階段,結合學來的概念和述話以及自身民族語言,才有了感性認識的升級,進而步入到理性邏輯思維認識階段…這就決定了人行為開始是“跟著感覺走”,或者說跟著興趣走。由於人的感性認識階段認識判斷是不足的,難免感覺認識出現失誤,也就有了在“學著做”中犯錯,也可以定義:人在“學著做”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試錯”得以經驗體會,並施以糾正的過程,也是從行為實踐中得以耐壓訓練的過程。
忍耐力就是抗壓能力,往往與人的自制力(即自律)是同步的,但自律的由來有多途徑…“試錯”過程能讓人明辨對錯,也有了免入錯的行為自律;人步入學堂,對自然常識的掌握,也能獲取自律認識,比如下雨打雷,人最好不要往山丘高處跑,或在大樹下躲,因為尖端放電決定了高處易受雷擊,大樹下面的熱溼氣同樣會招來一團靜電,同樣會招來造雷擊,有了這種自然常識,同樣會迴避自己的不當行為,這也是自律;常見的家教理念根置於自己記憶,同樣會形成自律“條理”,比如見到野狗要回避,狗是犬科動物,食肉的本性難移,對異類動物有著本能的攻擊性,讓孩子得知後自然知道迴避相遇,這也記憶條理帶來的行為方向,也是自律…
不能自律的人往往是感覺的持續拓展不足,因為頭腦簡單幼稚,才沒有了理性邏輯思維,或者是智慧開發有限,讓自我感悟的邏輯思維缺位,認識還限於感性認識階段,才有頭腦簡單。雖然有預期慾望,有未來的人生規化——理想,但其本任性鎖定了心態不成熟,因為負面的歷練蒼白,抗壓能力缺位,決定了自律能力的缺位空白。這類人的理志還處於“感覺意識”階段,還沒有獲取個人的理性感悟而被鎖定,決定其自身的“人生理想”只是個人的“感覺意願”。
而人的生活就是一團慾望,在今後生活的長期打磨中,曾經一現的“人生理想”,只不過是目前生活中“一團慾望”中的一閃念,只是一團慾望感覺中的一員漂移不定的“過客”…
由此可以發現,人的感性認知階段邁入到理性認識階段,就是人從幼稚到認知成熟的階段。自律是一個人認知成熟階段的表現。換句話來說,只當人邁出了感性認識階段,也會有了或多或少的自我感知,也就相應有了把握自己情緒失控的能力。
怎麼提高自制力,就是讓人自身怎麼從感性認識階段越位到理性認識階段,道理很簡單:充分發揮自身的“學著做”,在試做的過程中體會行為方式選項的多途徑,發現錯誤途徑和正確途徑,體會能做的風險迴避,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取“感悟”的真理性認知。同時,在學著做中獲得換位思考,家人為了自己成長負出也不容易,自己的隨意任性是以他的付出為代價的…
當一個人知道了做某件事的選項唯一正確途徑,知道了不良行為的後果,知道了隨意和任性為家人帶來了不安感和人力付出,自律就會自然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