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處於哪個年齡層次,你認為的“內心缺乏安全感”來自哪些方面,目前這種不安全感屬於輕微級還是嚴重級。
安全感最早見於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中,但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
精神分析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埃裡克森在他的八階段論中提出,嬰兒從出生到一歲時是培養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最佳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嬰兒沒有建立起信任感,嬰兒就會發展出他的不信任感,表現出疑心、膽小、沒安全感等行為,並影響後來的發展。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代表霍尼也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持續穩定的合理滿足兒童時,幼兒就缺乏安全感。
不管是埃裡克森也好,霍尼也好,他們都認為安全感與早期父母是否滿足嬰兒需要有關。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5個需要層次中,則把安全感分在第二層,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從低階到高階的需要層次。而且這幾個需求是從低層到低層逐級上升的。只有低階的需要滿足之後,才能產生高階需要。
總結一下,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多種,它可能是兒童期不良經歷、安全需求沒有被滿足、讓你恐懼的不確定性、追求完美等。
怎麼辦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解決方案:
如果你未成年,希望你堅強起來,找老師、父母、朋友聊聊你的困惑,或是到學校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網站尋求幫助。
如果你已經成年,建議你嘗試做到以下三點:
獨立起來
獨立分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經濟獨立不是指有車有房有存款,而是指賺錢能力,錢可能有一天會貶值,房子、車子也可能有一天會因自然災害而不復存在。
但賺錢能力不會,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是你自已的銀行。
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佔世界總人口不到0.25%,但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27%的得獎人都是猶太人,這個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why?
猶太人教育子孫,如果房屋著火了,先搶救出去的不是錢,一定是書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是猶太人的後裔,他7歲的時候就能熟背3萬多字的《聖經》馬太福音,並且在後來的生活中深受其啟發。
扎克伯格說過:“就算把我丟到一個荒漠,只要我看見一隊駱駝商隊經過我就能變成世界級的富豪”。
再比如高曉松,他說他現如今都沒有買房,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底氣?有人說因為他有錢。
但是如果他現在變得身無分文,他依然可以東山再起。
所謂的安全感,就是不管把你扔到任何地方,置於任何處境,你都有底氣從頭再來。
很多人可能會笑,沒有錢哪裡來的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不需要金錢作為依託,一身賺錢的本事+一顆強大而獨立的內心就足夠了。
在提升自已的同時修練自已的內心,總有一天,你不但會喜歡自已,還會愛上這個世界!
接納自已
最大的安全感來自於接納自已。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能和你相比,你是世界唯一,是那朵不一樣的煙火,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位置。
別總是盯著自已的缺點看,要學會了解自身特點,客觀恰當的評價自己;有自信,懂得欣賞自己,體驗自身價值和意義。
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肯定自已。同時對自已無法彌補的缺陷能做到泰然處之,特別是在不利條件下還能安慰自已。
對現實社會有良好的處世態度,即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沉迷於空洞的幻想)。
一個人如果能瞭解自已,接納自已,就能修正自已。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
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是人類的天性,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絡,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才會有安全感。
特別是在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環境或是內心緊張焦慮害怕時,就更傾向於尋找他人伴同。
有一種心理學理論,將人的人際需求分為三類: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
包容是指我們希望與別人交往,願意與他人建立和維持和諧的關係。它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需求
控制的需求是每人都有的,在兒童遊戲、家庭生活、工作崗位都有這樣的需求。
感情需求是指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根據人際需求和性格型別心理學家將人際反應傾向分為六種:
以上反應傾向型別沒有好壞之分,可以根據表格對照自已的性格做出適合自已的人際交往方案。
如果身邊缺少溝通物件,可以去參加一些適合自已的圈子,慢慢融入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情像生意一樣是需要經營,不要心急慢慢來。真心並不一定能換來真心,但總有一天會換到。
前幾天聽老羅分享過這樣一段話:
世界上的事,分成兩種,一種像麻,一種像水,遇到像麻一樣的事,我們只要花功夫把它理順即可。但遇到水一樣的事,就只能等待。
現實生活中的糟心事通常是麻和水的結合,所以解決問題需要毅力、耐心和時間,安全感也一樣,不能說有就有,說無就無,它需要一個過程。
願你儘快遇到那個充滿安全感的自已,加油!
不知道你處於哪個年齡層次,你認為的“內心缺乏安全感”來自哪些方面,目前這種不安全感屬於輕微級還是嚴重級。
安全感最早見於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究中,但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
精神分析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埃裡克森在他的八階段論中提出,嬰兒從出生到一歲時是培養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最佳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嬰兒沒有建立起信任感,嬰兒就會發展出他的不信任感,表現出疑心、膽小、沒安全感等行為,並影響後來的發展。
社會文化精神分析代表霍尼也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持續穩定的合理滿足兒童時,幼兒就缺乏安全感。
不管是埃裡克森也好,霍尼也好,他們都認為安全感與早期父母是否滿足嬰兒需要有關。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5個需要層次中,則把安全感分在第二層,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從低階到高階的需要層次。而且這幾個需求是從低層到低層逐級上升的。只有低階的需要滿足之後,才能產生高階需要。
總結一下,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多種,它可能是兒童期不良經歷、安全需求沒有被滿足、讓你恐懼的不確定性、追求完美等。
怎麼辦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解決方案:
如果你未成年,希望你堅強起來,找老師、父母、朋友聊聊你的困惑,或是到學校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網站尋求幫助。
如果你已經成年,建議你嘗試做到以下三點:
獨立起來
獨立分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經濟獨立不是指有車有房有存款,而是指賺錢能力,錢可能有一天會貶值,房子、車子也可能有一天會因自然災害而不復存在。
但賺錢能力不會,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是你自已的銀行。
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佔世界總人口不到0.25%,但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27%的得獎人都是猶太人,這個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why?
猶太人教育子孫,如果房屋著火了,先搶救出去的不是錢,一定是書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就是猶太人的後裔,他7歲的時候就能熟背3萬多字的《聖經》馬太福音,並且在後來的生活中深受其啟發。
扎克伯格說過:“就算把我丟到一個荒漠,只要我看見一隊駱駝商隊經過我就能變成世界級的富豪”。
再比如高曉松,他說他現如今都沒有買房,為什麼他有這樣的底氣?有人說因為他有錢。
但是如果他現在變得身無分文,他依然可以東山再起。
所謂的安全感,就是不管把你扔到任何地方,置於任何處境,你都有底氣從頭再來。
很多人可能會笑,沒有錢哪裡來的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不需要金錢作為依託,一身賺錢的本事+一顆強大而獨立的內心就足夠了。
在提升自已的同時修練自已的內心,總有一天,你不但會喜歡自已,還會愛上這個世界!
接納自已
最大的安全感來自於接納自已。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沒有人能和你相比,你是世界唯一,是那朵不一樣的煙火,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位置。
別總是盯著自已的缺點看,要學會了解自身特點,客觀恰當的評價自己;有自信,懂得欣賞自己,體驗自身價值和意義。
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肯定自已。同時對自已無法彌補的缺陷能做到泰然處之,特別是在不利條件下還能安慰自已。
對現實社會有良好的處世態度,即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沉迷於空洞的幻想)。
一個人如果能瞭解自已,接納自已,就能修正自已。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
與別人共處,與別人交往是人類的天性,只有在與別人的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聯絡,形成親密的人際關係才會有安全感。
特別是在我們進入到一個新環境或是內心緊張焦慮害怕時,就更傾向於尋找他人伴同。
有一種心理學理論,將人的人際需求分為三類: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和感情的需求。
包容是指我們希望與別人交往,願意與他人建立和維持和諧的關係。它是人際關係最基本的需求
控制的需求是每人都有的,在兒童遊戲、家庭生活、工作崗位都有這樣的需求。
感情需求是指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根據人際需求和性格型別心理學家將人際反應傾向分為六種:
以上反應傾向型別沒有好壞之分,可以根據表格對照自已的性格做出適合自已的人際交往方案。
如果身邊缺少溝通物件,可以去參加一些適合自已的圈子,慢慢融入圈子,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情像生意一樣是需要經營,不要心急慢慢來。真心並不一定能換來真心,但總有一天會換到。
前幾天聽老羅分享過這樣一段話:
世界上的事,分成兩種,一種像麻,一種像水,遇到像麻一樣的事,我們只要花功夫把它理順即可。但遇到水一樣的事,就只能等待。
現實生活中的糟心事通常是麻和水的結合,所以解決問題需要毅力、耐心和時間,安全感也一樣,不能說有就有,說無就無,它需要一個過程。
願你儘快遇到那個充滿安全感的自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