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卡喜bbs0086
-
2 # 榨汁哥123123
“加頭”的意思是比一般的月餅重一些。
1斤月餅有多少個,就是多少頭。所以常見的月餅模規格有10頭(50克,一斤10個),8頭(63克),5頭(100克)等,大家看到模具上寫著幾頭,就知道它能做多少克一個的月餅了。中秋節期間,月餅是標誌性禮物和食品。迄今為止,廣式月餅最為流行,特別是冠以「港式」美名。有的一盒月餅有4個,400克,那就是每個月餅100克,只有2兩重,比較小。加頭月餅,每盒重1斤半,合750克;每個月餅重6兩,共24兩,總量比「足斤」的增加了50%,所以叫加頭。而時下的加頭月餅,每盒月餅重量仍為1斤半,即750克;而按照現在的十進位制計量,每個月餅的重量則為3.75兩。
月餅(中國傳統小吃)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月餅標準英文名為Moon Cake。
飲食文化:
中國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徵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製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回覆列表
“加頭”的意思是比一般的月餅重一些。
1斤月餅有多少個,就是多少頭。所以常見的月餅模規格有10頭(50克,一斤10個),8頭(63克),5頭(100克)等,大家看到模具上寫著幾頭,就知道它能做多少克一個的月餅了。中秋節期間,月餅是標誌性禮物和食品。迄今為止,廣式月餅最為流行,特別是冠以「港式」美名。有的一盒月餅有4個,400克,那就是每個月餅100克,只有2兩重,比較小。加頭月餅,每盒重1斤半,合750克;每個月餅重6兩,共24兩,總量比「足斤」的增加了50%,所以叫加頭。而時下的加頭月餅,每盒月餅重量仍為1斤半,即750克;而按照現在的十進位制計量,每個月餅的重量則為3.75兩。
月餅(中國傳統小吃)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月餅標準英文名為Moon Cake。
飲食文化:
中國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讚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經過元明兩代,中秋節吃月餅、饋贈月餅風俗日盛,且月餅有了“團圓”的象徵義。經清代到現代,月餅在質量、品種上都有新發展。原料、調製方法、形狀等的不同,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蘇式、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月餅不僅是別具風味的節日食品,而且成為四季常備的精美糕點,頗受人們歡迎。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