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2021-02-15 07:57
孔明智激周瑜讀後感悟200字?
12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1455358973375
東坡老《題西林壁》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識者每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誠哉斯言。
可是,還真不能因此而認定,識者既能清“當局者”所以迷,又能清“旁觀者”所以清。世上之事,有些竟然不僅“當局者迷”,“旁觀者”亦迷;當局、旁觀兩清,何其難哉。 一個亦史亦稗的故事,竟然是個 既矇蔽“當局者”,又矇蔽億萬“旁觀者”一千餘年的智者“謊言”。 三國故事裡最精彩的故事屬“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最精彩的片段是孔明智激周瑜。孔明見周瑜對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勢正處於“戰”與“降”的猶豫之中,於是獻上計外之計: 孔明曰:“愚有一計:……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又問:“果用何二人?”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瑜曰:“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即時誦曹植所作《銅雀臺賦》雲:“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周瑜應當是個冷靜的智者,他為防被孔明所欺,始則問“果用何二人?”繼則問“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他決不是諸葛亮帳下的張飛、魏延等,一激將便著火的莽漢。當他真真切切聽到孔明誦讀“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時,方說出“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自然是竊笑。讀者至此,亦莫不會心而笑,為孔明的智慧所激賞。 孔明的智慧不僅在選擇激將時機的得當,更在於他創造了一個智慧的但亦“拙劣”的謊言。沒有這個謊言,激將便不能奏效!——這個謊言即是導致成功的關鍵之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其實,假如是局外人,不難發現這是一個“謊言”——我想,當時在場的魯肅,就知道這是“謊言”,然而,這“謊言”導致的結果卻符合他堅決“聯蜀抗曹”的主張,中其下懷,因此亦就不吱聲了。這裡所以遽下判斷說它是一句拙劣的“謊言”,那是因為,作為兒子的曹植,會在《銅雀臺賦》中揭露父親曹操的好色與荒淫嗎!可見,這個謊言建立於邏輯的悖論,違背了曹植原賦只能為尊隱、為賢諱,須歌功、須頌德的常識常理。 筆者循此思路,查曹植的《銅雀臺賦》原文,果然,這兩句本是“連二橋於東西兮,若太空之螮蝀”——原來,銅雀臺有東西兩座,矗立於漳河兩岸。“連二橋”是說用天橋將兩臺相連;“螮蝀”則是彩虹,大概是文學史上最早用來比作橋樑的佳喻。 我們說孔明之智慧,那是說他的即興改作是如此敏捷與嫻熟,韻律是這樣的自然與諧和,幾乎“天衣無縫”。特別是瞅準周瑜“器量窄小”的特點,巧妙地將人們最不能忍受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運用於其中,刺激他的妒火,麻痺他的縝密,終使周瑜情不能禁而勃然大怒,遂致孔明出使吳國所銜重大的也是唯一的使命——聯吳抗曹大計的成功。 作為三軍統帥的周瑜,理當“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為什麼竟然不能保持自己一貫的冷靜與睿智,被一個低階的邏輯悖論所欺騙?那就是因為小喬是自己的愛妻,就是因為他是這一事件的“局中人”,因此,即使是智者,當他成為“當事人”、“局中人”,則也往往會與常人一般,致思維遲鈍,被假象迷惑,入其彀而上其當。 當然,這個故事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所述之周瑜與孔明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未必是一回事,與歷史人物的周瑜與孔明亦未必是一回事。 這裡筆者還要披露的是,它還有第二層面的“謊言”,這一動聽的故事,在歷史的真實中,是連發生的可能也絕不會有的! 再查歷史知悉,赤壁之戰發生於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銅雀臺造於建安十五年,是在公元210年!可能發生孔明改動《銅雀臺賦》而激怒周瑜的故事嗎!可見,所謂“諸葛亮智激周瑜”,原不過是稗史的民間幽默而已。 然而,這樣的一個邏輯背謬的故事卻長期被奉為智慧的經典而津津樂道。假如說,周瑜之受騙,因為是身處雲籠霧罩的“廬山”,是“局中人”,亦倒罷了。何以此後,作為諸多局外人,竟然沒有哪個史家、哪個小說家、哪個研究者、哪個讀者(讀者是億萬計的!)指出那是美麗的“謊言”呢?或許因為,在長時間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中,諸葛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已經使廣大讀者自覺中成了孔明的“粉絲”、孔明的“追星族”。當人們成了“粉絲”與“追星族”,就是使自己從“旁觀者”而轉化成為“當局者”,就自覺地“為尊隱、為賢諱,須歌功、須頌德”,就不去逆向思維,不去對偶像的諸葛亮的“妙計”作清醒的審視。 這一“謊言”的創造還並非發生於《三國演義》成書之時,上當者有案可查的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唐的杜牧。他有一首著名的詠史詩《赤壁》,其中這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應當表明那時已經有了這一故事的雛形。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用幽默的語調,故意出現了“戰爭叫女人走開”的“小喬”,豈不是說明蘇東坡的思維中亦有孔明智激周郎故事餘緒嗎?杜牧與蘇東坡是何等的智者,他們尚且如此,遑論凡人、常人了!——“當局者”與“旁觀者”均迷於“局”,竟一至於此!看來,我們對生活中那些老是被“上天掉餡餅”騙局欺騙的人,還真該有一種寬容與理解,少一點苛責與嘲笑了。
發表回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陰陽師中期該幹什麼陰陽師中期攻略?
熱門排行
一邊走路一邊直播用什麼設備?
毛衣生產基地哪裡最好?
寶媽半夜帶孩子崩潰文案?
給孩子們自制小籠包經典文案?
綠焰多肉可以曬太陽嗎?
tfboys為什麼有十週年?
準星跟隨怎麼設置?
怎麼給小芭比做衣服和裙子?
龍之業火怎麼洗詞條?
直飲機預留口怎麼遮擋?
東坡老《題西林壁》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識者每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誠哉斯言。
可是,還真不能因此而認定,識者既能清“當局者”所以迷,又能清“旁觀者”所以清。世上之事,有些竟然不僅“當局者迷”,“旁觀者”亦迷;當局、旁觀兩清,何其難哉。 一個亦史亦稗的故事,竟然是個 既矇蔽“當局者”,又矇蔽億萬“旁觀者”一千餘年的智者“謊言”。 三國故事裡最精彩的故事屬“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最精彩的片段是孔明智激周瑜。孔明見周瑜對曹操咄咄逼人的攻勢正處於“戰”與“降”的猶豫之中,於是獻上計外之計: 孔明曰:“愚有一計:……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瑜又問:“果用何二人?”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瑜曰:“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即時誦曹植所作《銅雀臺賦》雲:“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瑜曰:“公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將軍主婦,小喬乃瑜之妻也。”孔明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 周瑜應當是個冷靜的智者,他為防被孔明所欺,始則問“果用何二人?”繼則問“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他決不是諸葛亮帳下的張飛、魏延等,一激將便著火的莽漢。當他真真切切聽到孔明誦讀“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時,方說出“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自然是竊笑。讀者至此,亦莫不會心而笑,為孔明的智慧所激賞。 孔明的智慧不僅在選擇激將時機的得當,更在於他創造了一個智慧的但亦“拙劣”的謊言。沒有這個謊言,激將便不能奏效!——這個謊言即是導致成功的關鍵之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其實,假如是局外人,不難發現這是一個“謊言”——我想,當時在場的魯肅,就知道這是“謊言”,然而,這“謊言”導致的結果卻符合他堅決“聯蜀抗曹”的主張,中其下懷,因此亦就不吱聲了。這裡所以遽下判斷說它是一句拙劣的“謊言”,那是因為,作為兒子的曹植,會在《銅雀臺賦》中揭露父親曹操的好色與荒淫嗎!可見,這個謊言建立於邏輯的悖論,違背了曹植原賦只能為尊隱、為賢諱,須歌功、須頌德的常識常理。 筆者循此思路,查曹植的《銅雀臺賦》原文,果然,這兩句本是“連二橋於東西兮,若太空之螮蝀”——原來,銅雀臺有東西兩座,矗立於漳河兩岸。“連二橋”是說用天橋將兩臺相連;“螮蝀”則是彩虹,大概是文學史上最早用來比作橋樑的佳喻。 我們說孔明之智慧,那是說他的即興改作是如此敏捷與嫻熟,韻律是這樣的自然與諧和,幾乎“天衣無縫”。特別是瞅準周瑜“器量窄小”的特點,巧妙地將人們最不能忍受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運用於其中,刺激他的妒火,麻痺他的縝密,終使周瑜情不能禁而勃然大怒,遂致孔明出使吳國所銜重大的也是唯一的使命——聯吳抗曹大計的成功。 作為三軍統帥的周瑜,理當“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為什麼竟然不能保持自己一貫的冷靜與睿智,被一個低階的邏輯悖論所欺騙?那就是因為小喬是自己的愛妻,就是因為他是這一事件的“局中人”,因此,即使是智者,當他成為“當事人”、“局中人”,則也往往會與常人一般,致思維遲鈍,被假象迷惑,入其彀而上其當。 當然,這個故事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所述之周瑜與孔明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未必是一回事,與歷史人物的周瑜與孔明亦未必是一回事。 這裡筆者還要披露的是,它還有第二層面的“謊言”,這一動聽的故事,在歷史的真實中,是連發生的可能也絕不會有的! 再查歷史知悉,赤壁之戰發生於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銅雀臺造於建安十五年,是在公元210年!可能發生孔明改動《銅雀臺賦》而激怒周瑜的故事嗎!可見,所謂“諸葛亮智激周瑜”,原不過是稗史的民間幽默而已。 然而,這樣的一個邏輯背謬的故事卻長期被奉為智慧的經典而津津樂道。假如說,周瑜之受騙,因為是身處雲籠霧罩的“廬山”,是“局中人”,亦倒罷了。何以此後,作為諸多局外人,竟然沒有哪個史家、哪個小說家、哪個研究者、哪個讀者(讀者是億萬計的!)指出那是美麗的“謊言”呢?或許因為,在長時間形成的歷史文化語境中,諸葛亮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已經使廣大讀者自覺中成了孔明的“粉絲”、孔明的“追星族”。當人們成了“粉絲”與“追星族”,就是使自己從“旁觀者”而轉化成為“當局者”,就自覺地“為尊隱、為賢諱,須歌功、須頌德”,就不去逆向思維,不去對偶像的諸葛亮的“妙計”作清醒的審視。 這一“謊言”的創造還並非發生於《三國演義》成書之時,上當者有案可查的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唐的杜牧。他有一首著名的詠史詩《赤壁》,其中這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應當表明那時已經有了這一故事的雛形。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有:“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用幽默的語調,故意出現了“戰爭叫女人走開”的“小喬”,豈不是說明蘇東坡的思維中亦有孔明智激周郎故事餘緒嗎?杜牧與蘇東坡是何等的智者,他們尚且如此,遑論凡人、常人了!——“當局者”與“旁觀者”均迷於“局”,竟一至於此!看來,我們對生活中那些老是被“上天掉餡餅”騙局欺騙的人,還真該有一種寬容與理解,少一點苛責與嘲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