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當然歸還信件可能不太合理,但是,給陳寅恪的子女一個影印件應該是在情理之中的吧!

    但是,著作受益人是可以轉移的,例如子女繼承。子女繼承是依據《繼承法》。子女透過著作人贈予繼承來獲得著作受益。

    那麼陳寅恪的書信到了這位教授手中,著作的署名和內容永遠屬於陳寅恪,這個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受益人確實會發生一些變化。

    但是,內容就不屬於教授了,因為這是陳寅恪的著作,陳寅恪作為一個公知人物,他的著作內容屬於全社會。

    而且,陳寅恪自1968年去世到2018年,正好50年。

    2019年起,他的著作已經不在智慧財產權保護範圍,更是具備了公共財富的條件,連內容都屬於社會共享的文化了。

    所以,公佈陳寅恪書信內容,是收藏者應負的社會責任,私自藏匿拒絕公開內容,這顯然違背社會公德,也違背收藏文物的目的,作為一個陳寅恪書信收藏者,理應首先對陳寅恪的書信公開,供學者參考研究,發揮陳寅恪文化遺產的作用。

    收藏不是據為己有為目的,而是保護保護文物的一種美德。

    既然保護文物,為什麼不把陳寅恪的這批書信公佈於眾,讓大家瞭解研究陳寅恪,發揚學術精神呢?

    而我們這位教授,居然叫囂,絕對不能發表,他已經決定,等他死後70年再公開。

    問題是,說實在等700年,社會永遠等得起,但是,這種惡劣的私慾卻留下一個千古罵名,恐怕不但對不起陳寅恪,對不起自己,連自己的子孫都對不起了。

    你收藏這麼多年一點研究也沒有,你不等於毀了這些書信嗎?

    再說,“隱私”與你有關嗎?陳寅恪的信有與你隱私有關內容嗎?你要搞清楚什麼是“隱私”,“隱私”都不清楚,不如辭職算了還教授。

    恰恰相反,你侵犯了陳寅恪的“隱私”!因為,陳寅恪子女是有權要求公開內容或者不公開,而你沒有這個權利!

    你不發表,非常對不起陳寅恪的在天之靈。我非常看不起你這種教授的德行。因為,你已經是最差的中國文化人了。

    然後,我給這位教授這樣一個回覆; 你自己看看網友比你明白多了。那一個人的社會底線道德底線比你強多了。

    你不覺得對不起社會嗎?你不覺得無恥嗎?還“寧為玉碎”!什麼玉?你是玉?還是陳寅恪是玉?看了你批評也好揭露陳寅恪也好,這是學術觀點問題,可以爭論,不是什麼問題。但是,你隱匿陳寅恪的書信內容資訊,嚴重侵害公共利益,你是眾矢之的,大眾罪人!

  • 2 # 泉匯天下

    首先明確一點,收藏者如今收藏到的陳寅恪書信原件是其祖上留傳下來的,是完全合法的私人收藏品,因此擁有無可爭辯的物權。因此,收藏者不管是捐獻給博物館,還是拍賣出售,或者繼續收藏,都是合理合法的。

    而如今收藏者不願意公開書信的內容是因為它能帶來極大的經濟利益。比如出版成書,版權費©的收益歸屬沒解決;再比如透過研究書信原件來著書立說同樣能讓作者名利雙收。並且這種收益帶有一定的延續性,是可持續的。所以在利益分配沒得到解決之前,收藏者拒絕公開信件內容是完全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但是信件的收藏者是一位大學教授,一個地地道道的文化人。他對信件內容的研究也是專業的,正如他所說曾經出版過相關的著作,結果被禁止了,這讓他無法接受。我猜是因為跟之前出版的關於陳寅恪書信的書籍有內容上的衝突,遭到陳家後人的反對而遭禁。但之前出版的書裡所涉及的書信內容要麼不全,要麼不實,這才導致陳家後人來索要原件或影印件。

    信是陳寅恪所寫,著作權歸陳家後人繼承這似乎說得通,但問題是年代久遠,那時有沒有著作權法還不一定,再說著作權保護是有年限的,現在也差不多到期了。而原件作為內容的載體,其物權又在收藏者手上,這就導致了雙方的分歧。一方使勁往藏品所有權上死磕,而另一方卻在內容的版權和繼承權上較勁,雙方互不妥協,所以才讓陳寅恪的信件內容石沉大海、不見天日。

    其實這個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是整個文化界和史料研究界。陳寅恪作為國學大師,其很多思想和理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的書信在他生前雖然屬於隱私,但如今卻已成為研究他思想的珍貴史料,當屬全社會的精神財富。而兩家卻以一己利益之爭,妨礙整個學術研究的程序,這是很不可取的。

    這好比有人收藏了一卷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在他沒有貢獻給博物館之前,他始終擁有所有權。但問題是,這世界有無數人想一睹《蘭亭序》真跡中王羲之的書法是如何登峰造極,以及和各個書法大家的臨募本區別在哪裡?如果你不公之於眾,甚至連影印件都不讓看,其實這卷真跡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而教授收藏的書信原件值一百萬也好,一千萬也好,這都是你個人的財富,但你把內容公之於眾,是對整個文化界的貢獻,這個價值是無形的,不可估量的。

    其實雙方各讓一步,也不至於今天這樣的結果。你看《傅雷家書》也是書信,現在出版成書,犒饗了多少讀著。而如果陳先生的書信一旦出版,我想肯定也會引起轟動。遺憾的是生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現實裡,利益成了很多人追逐的唯一目標,這是非常可悲的!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比較轟動的一個新聞,那就是翁同龢的後人把很多珍貴的文物都捐贈給了美國紐約博物館,這真的讓人唏噓不已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毛節瓜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