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6個節氣分別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夏每年陽曆5月5日、6日,太陽到達黃經45°,是立夏季節,表示夏季的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業生產進入繁忙季節。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以南地區日平均氣溫在20℃以上,進入真正的夏季。全國絕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此時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大忙季節,同時其他春播作物管理也十分棘手。夏收作物進入生長晚期,油菜接近成熟。江南在立夏以後將進入梅雨季節,雨量和雨水次數明顯增多,農田管理在防治水災的同時,要謹防因雨溼誘發小麥病害。5月既是自然界萬物生長髮育繁殖的高峰期,也是青少年成長的高峰期。因此,要注意多曬太陽,曬太陽可以殺死細菌病毒,預防兒童貧血和佝僂病。父母應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孩子心情舒暢、健康成長。不要濫用增高藥,亂吃補藥,結果會導致孩子發育提前,生長時間縮短,反而不利於小孩成長。小滿每年陽曆5月21日、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60°,是小滿節氣。“小”是說作物剛開始成熟,“滿”指麥類作物子粒飽滿,但與真正成熟相比還差些時日。南方大多地區滿山的映山紅紅遍山野,潔白的梔子花、黃色的棣棠花、紫色的丁香花都在爭紅鬥綠。由於雨水相對較多,空氣中的溼度也不低,使人感到悶熱潮溼。長江以南地區莊稼需要充足的水分,農民們忙著用抽水機抽水,收割下來的油菜子要舂打,蠶開始結繭。棉花正值快速生長期,要及時定苗、移苗。小滿時節食物容易腐敗變質,蒼蠅等昆蟲逐漸增多,導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人體抵抗力降低,要加強自身的防範,蔬菜要衝洗乾淨,水果要洗乾淨削皮。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體力下降。芒種每年陽曆的6月5日、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是芒種節氣。芒種指大麥小麥等有芒的植物,需抓緊時間收割;晚谷、粟等農作物要繁忙地播種。芒種季節是收、種、管的三忙季節,麥已成熟,如果遇到連雨天氣,會使小麥無法及時收割、脫粒而導致倒伏等,必須抓緊有利時機收割脫粒。而夏大豆、夏玉米等作物要提早播種栽插,保證較高的產量。江淮流域在初夏會出現一種連陰雨天氣,這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節,所以將這時下的雨稱為“梅雨”。又因為陰雨天溼度大、溫度高、器物容易發黴,這種雨也有人稱之為“黴雨”。這種天氣也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會使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易導致心肌梗死等,如發現不舒服要休息,儘量不要出門。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過了夏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呈東多西少的分佈。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在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慾缺乏,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首先是多吃冷食、涼食、瓜果,古代的鬥茶、涼湯都是極好的防暑品。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雨傘、扇子、涼帽、涼蓆等。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可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大暑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時是大暑。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溼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知識點梅雨季節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準靜止鋒。6月下旬至7月上旬,暖空氣勢力增強,準靜止鋒北移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江淮準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形成降雨。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鋒面停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致其持續天陰有雨。由於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華人稱這種氣候現象為“梅雨”,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裡,空氣溼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黴雨”。臺灣地區、日本中南部、南韓南部等地亦有梅雨季節。
夏季的6個節氣分別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夏每年陽曆5月5日、6日,太陽到達黃經45°,是立夏季節,表示夏季的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業生產進入繁忙季節。立夏前後,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以南地區日平均氣溫在20℃以上,進入真正的夏季。全國絕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在18℃~20℃之間。此時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大忙季節,同時其他春播作物管理也十分棘手。夏收作物進入生長晚期,油菜接近成熟。江南在立夏以後將進入梅雨季節,雨量和雨水次數明顯增多,農田管理在防治水災的同時,要謹防因雨溼誘發小麥病害。5月既是自然界萬物生長髮育繁殖的高峰期,也是青少年成長的高峰期。因此,要注意多曬太陽,曬太陽可以殺死細菌病毒,預防兒童貧血和佝僂病。父母應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孩子心情舒暢、健康成長。不要濫用增高藥,亂吃補藥,結果會導致孩子發育提前,生長時間縮短,反而不利於小孩成長。小滿每年陽曆5月21日、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60°,是小滿節氣。“小”是說作物剛開始成熟,“滿”指麥類作物子粒飽滿,但與真正成熟相比還差些時日。南方大多地區滿山的映山紅紅遍山野,潔白的梔子花、黃色的棣棠花、紫色的丁香花都在爭紅鬥綠。由於雨水相對較多,空氣中的溼度也不低,使人感到悶熱潮溼。長江以南地區莊稼需要充足的水分,農民們忙著用抽水機抽水,收割下來的油菜子要舂打,蠶開始結繭。棉花正值快速生長期,要及時定苗、移苗。小滿時節食物容易腐敗變質,蒼蠅等昆蟲逐漸增多,導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人體抵抗力降低,要加強自身的防範,蔬菜要衝洗乾淨,水果要洗乾淨削皮。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體力下降。芒種每年陽曆的6月5日、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是芒種節氣。芒種指大麥小麥等有芒的植物,需抓緊時間收割;晚谷、粟等農作物要繁忙地播種。芒種季節是收、種、管的三忙季節,麥已成熟,如果遇到連雨天氣,會使小麥無法及時收割、脫粒而導致倒伏等,必須抓緊有利時機收割脫粒。而夏大豆、夏玉米等作物要提早播種栽插,保證較高的產量。江淮流域在初夏會出現一種連陰雨天氣,這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節,所以將這時下的雨稱為“梅雨”。又因為陰雨天溼度大、溫度高、器物容易發黴,這種雨也有人稱之為“黴雨”。這種天氣也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會使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易導致心肌梗死等,如發現不舒服要休息,儘量不要出門。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過了夏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因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迅速滋長蔓延而進入田間管理時期,高原牧區則開始了草肥畜旺的黃金季節。這時,華南西部雨水量顯著增加,使入春以來華南雨量呈東多西少的分佈。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形勢逐漸轉變為西多東少。如有夏旱,一般這時可望解除。在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慾缺乏,開始消瘦,即“枯夏”。民間開始偷閒消夏,注意飲食補養,首先是多吃冷食、涼食、瓜果,古代的鬥茶、涼湯都是極好的防暑品。其次是利用防暑工具,例如雨傘、扇子、涼帽、涼蓆等。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這時江淮流域梅雨即將結束,盛夏開始,氣溫升高,並進入伏旱期;而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季節,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小暑後南方應注意抗旱,北方須注意防澇。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可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大暑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時是大暑。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颱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盛夏高溫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一般來說,在最高氣溫高於35℃的炎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明顯較多;而在最高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裡,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驕陽似火,風小溼度大,更叫人感到悶熱難當。全國聞名的長江沿岸三大火爐城市南京、武漢和重慶,平均每年炎熱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熱日也有3~14天。其實,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很多,如安慶、九江、萬縣等,其中江西的貴溪、湖南的衡陽、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平均炎熱日都在40天以上,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是一個大“火爐”,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重要。另外,夏季多種作物害蟲活躍,在高溫下施藥防治更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發生中毒事故。知識點梅雨季節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準靜止鋒。6月下旬至7月上旬,暖空氣勢力增強,準靜止鋒北移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江淮準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形成降雨。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鋒面停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致其持續天陰有雨。由於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華人稱這種氣候現象為“梅雨”,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裡,空氣溼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黴雨”。臺灣地區、日本中南部、南韓南部等地亦有梅雨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