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豬的碎碎念
-
2 # 行話歷史
因為九龍奪嫡給雍正的印象太慘烈了。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清朝的第三任北京皇帝。在康熙時期,外部戰爭趨於緩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周圍無戰事。
國內的整體環境也處於向上的趨勢,政通人和,百事俱興,大清基本上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在繼承人問題上,康熙那時候可以說是弄得一塌糊塗,九子奪嫡,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太子也兩度被廢,朝中人心惶惶,儼然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了大清顛覆的大患。
因此在雍正上臺以後,他就極力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因此在雍正朝發明了一項關於繼承人的制度改革。
秘密立儲制度。
這對於選定繼承人而言確實是一項不錯的制度,最大程度上防止了利益集團,官僚集團對於皇位繼承人的干預。
這個制度的具體內容就是,由皇帝自己進行考察,確定繼承皇位的人選。然後把這個名字寫下來,一式兩份,其中一份由自己保管,另一份則放到正大光明的匾的後面。
一旦發生意外,就由肱股之臣拿上皇帝身上的這份名單,再在所有人的注視下,從正大光明的後面取下來那一份,比照透過,那麼這個人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了。
乾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風平浪靜的當上了皇帝。
至於為什麼是正大光明的匾後面,因為這個位置足夠眾目睽睽,誰也不能把裡面的內容給換掉,可以說是最安全的一個地方了。
-
3 # 餘與虞
雍正皇帝的奪嫡之路可謂是血雨腥風,他不想再讓自己的兒子們再遭受這一切。所以,在自己即位一年後,他就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01效仿波斯?
雍正往前推一千年,千里之外的波斯人就實施秘密建儲了。
波斯王在剛即位的時候,就開始秘密選擇優秀的王子,記錄下他的名字,之後藏起來。等到王死後,繼承人就由諸臣以及各王子一起宣讀出來。
雍正的“秘密建儲制”,和波斯人的做法很類似。雍正到底有沒有參考波斯人的做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雍正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這麼幹的皇帝。
02公開秘密建儲制,鞏固人心在剛剛即位以後,雍正就提出了自己對設立皇嗣的看法。作為康熙的兒子,他不可能直接否認康熙廢立太子、臨終前又倉皇立儲的做法。
他先是肯定了老皇帝的英明,又說如果按照康熙臨終前才立儲,自己恐怕不能應付意外之禍(暗指九子奪嫡)。所以,他告訴大臣及皇子:
朕將親寫信封,內含皇儲之名,置於“正大光明”後,以備不時之需。雍正把“秘密”公開,實在是一種聰明的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康熙晚年的奪嫡亂象。
而且,在宣佈完詔書後,他對每個皇子都很公平,誰也看不出“太子”是誰。因此,不會有一大堆大臣聚攏在某個皇子身邊形成集團,更不會再出現“九子奪嫡”了。
皇子不亂來,大臣不結黨,人心鞏固。終雍正一朝,皆如此。
03其實有兩份詔書詔書有兩份,一份在先前說到的乾清宮裡,另一份則在圓明園內。
兩份詔書內容一樣,讀哪份都可以。而且,有兩份不至於有人掉包,還可核實。
雍正死後,大臣們則從“正大光明”之後取出遺詔。至於圓明園那份,自然也會核實。不過,誰又有那個膽偽造詔書呢?
04不只是太子的名字在遺詔中,還有大臣和親王雍正的詔書裡不僅宣佈了弘曆(乾隆皇帝)是未來大清帝國的掌門人,同時還給弘曆留下了一套可靠的政治班底。
比如大學士鄂爾泰、軍機大臣張廷玉,以及莊親王允祿以及果親王允禮。在遺詔中,雍正對這些滿漢大臣都進行了客觀的評價,並給予厚望。
不得不說,雍正真是用心良苦。
回覆列表
康熙末年,皇子們為了皇位打的不可開交,上演了歷史大戲血雨腥風的“九龍奪嫡”,把康熙這位見過大世面的皇帝都震驚了,但至死也沒有研究出一個更好的傳位辦法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而親身經歷過這場惡戰的最後的勝利者胤禛(雍正帝)卻發明了一種“科學”的世襲辦法,這個辦法的產生,大大的避免了這種悲劇的重演,避免其他既得利益者(大臣)對傳位的干預,對於緩和皇權鬥爭,鞏固皇族的統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辦法就是"秘密建儲制度"。
這個制度詳細的流程是這樣的:它是雍正繼位的當年就頒發執行了,是由在位的皇帝親自親筆私密的把要立為太子(儲君)的人選書寫出來,而且是一式兩份,這兩份密摺分別放入兩個特殊打造的鐍匣之中,(沒有鑰匙極難開啟,類似於現在的微型保險箱),然後將這兩個鐍匣一個由皇帝本人隨身攜帶私藏起來,一個就放置在故宮紫禁城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假如皇帝死於意外,或者急病來不及宣召的時候,負責後事的大臣可以在眾目睽睽之下從正大光明匾後面取出密詔,在拿出皇帝身上的另一份密詔同時開啟對證後,當眾宣讀即時生效。這個辦法完美的解決的內鬥造成的政權更迭的各種不穩定行,完美的解決的傳位的問題,是雍正防止爭儲位廝殺所採取的一種預防措施,事後證明此辦法確實不錯。
據史料記載,雍正的兒子乾隆對其父的辦法相當的佩服,他曾經在一封上諭中公開的讚揚道:此舉是人心翕然,而且皇位的正統性可以為天下臣民所共知,對皇位的鞏固和合法性有相當積極的作用。而乾隆及後世子孫(嘉慶,道光,咸豐)都是這種辦法的受益者,在皇位的傳承上正是雍正的這種科學辦法的發明減少了內耗內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