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色正傑

    意思是要老老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只有老實人才做老實事,說老實話,當老實人。華麗溢美之詞掩蓋的是虛偽和欺騙。

  • 2 # 嫣然笑17557194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誠信的語言,不是讓人非常愛聽,比如扁鵲見蔡桓公,見面就說你得病了,都是說美言的人,阿諛奉承著,突然有人說你的不好,那能受得了,最後死了,等死的時候才想起扁鵲,晚了。很多人就是這樣,喜歡聽好的,都喜歡喜鵲沒人喜歡烏鴉。上當受騙的多如牛毛。辨者不善,善者不辨。有一句俗語“賊嘴硬,鬼嘴軟”,做了壞事的人想用理直氣壯矇混過關,有些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怕提起此事,嘴硬,其實心理是虛的,死不認賬,是耿直之人,鬼嘴軟,心眼多的人,做了任何不該做的事情,早就想好對付的語言,美言美語,這種人更壞。在社會需要有人解讀,不需要解讀,語言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把知道的告訴大家,讓大家明白有些道理,扁鵲告訴蔡桓公得病,是善意,是好心,蔡桓公趕出了扁鵲,死了。古人為什寫這篇文章,就是要告訴後來人,學會聽不同建議,俗語說“聽人勸,吃飽飯”有人說是善良的人,聽人勸,有病能救的人,蔡桓公是不聽勸的人。一個人好不是真好,大家好才是好,社會好是每個公民關心的事。誰都看到利比亞戰爭最後的下場,民眾也許想你們打你們,各關各的們,炮彈沒有因為你的門關著不來,所以每個公民關心國家發展,民族進步,不進步就有要捱打歷史的教訓不能忘。過去有文化的人什麼事都不說,表示有文化有風度,有修養,知道孔乙己嗎?窮的快死了還假斯文,魯迅的文章道出了這社會的弊端,還有人抱著不放,解放思想任重而道遠。

  • 3 # 馬振廷1

    實話不好聽,花言巧語好聽。明星,美人構不著,屏上美人不給你做飯吃。不與愚人爭高低。

    老子換位思考方法論。

  • 4 # Q君莫笑W

    現象與本質並不是直接合二為一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說明信、美、善、辯、知、博是六個相對獨立的維度--認識上的真不同於審美上的美,倫理上的善不同於邏輯上的辯,道維度的明不同於學維度的博--人在某一維度的突出將會導致其他方面的不足。言下之意就是說:有為與不足緊相伴隨,理想的行為方式不是同時向自身堆砌這一切,而是在它們之間保有無為而無不為的柔弱靈動。這種不堆砌就是"不盈"。

    這幾句翻譯過來就是:真實的表6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

    總而言之: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真理沒有必要每天去爭辯,一天到晚爭論不休,也未必就能辯論出來真理。一切真理與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實修,才能真正領悟。

  • 5 # 嘮悟聊齋

    謝謝邀請。就帖主的”問題”,談我的感觸。老子也好,《道德經》也罷。作為中華文化及其傳統文明的一個範疇。我們想要的,是從中領會和受益。而不是食古不化陷於自相矛盾的糾結中。就你援引的古聖先賢的思想語錄。我感觸到的是什麼?是世界矛盾。與矛盾世界。思辨,思辯。辯是辯論,辯論什麼?為什麼而辯論?由此我們看見對世間人事不同的見解和差異的思想感觸。辨又是什麼?是辨別,取捨。它是人各對自身認知的選擇。不同的生活道路有不同的道理支援。但人類社會的維繫,則是靠人類共認了的理念和尺度。並且作為人類共同信仰的底限,化作法律用於評判之的手段。大凡所有的事理和世理都是一體兩面的。兩面難脫一體。一體會有兩面。這樣的客觀使然,催生了中華文化裡的中庸之道。什麼是中庸?它是一種認為凡事忌諱走極端的思想認識系統。在該系統的理論思想認為,樂極可以生悲。因為物極必反。而幾千年之後的馬克思這個猶太人思想家認識論裡的真理相對性亦是對中庸中華思想寶庫的又一次再證了。難道不是嗎?!

    所以帖主死磕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到底是思想的感觸深淺?還是覺悟的渠道有礙?

    為什麼一說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就會愛屋及烏地認為復古有理,浸豬籠也應該回來?一說歐美選舉文化,就說中華文化一無是處?我承認,我很淺薄。但我也會思想一些問題和事情。不是我有多高明。而是我對許多說法有多不信服。如此而已!

  • 6 # 旅遊達人老嶽

    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知道學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

    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經》第81章。以上解釋如有不當,請大家指導糾正!2019.04.02.

  • 7 # 106492757089

    首先。美即美好,美是客觀存在,人雖各有偏好,美卻是在比較中已經產生了。美言即美好的言辭。如果把信解釋為真實,以求得信與美的相反相成關係,或求得二者的對立統一關係,是進入了一種誤區,漂亮的語言也可以是真實的。在此,老子是並舉了質樸與華美的兩種言辭。信,伸也,信言即申辯,申辯不需要華美的裝飾,質樸的說理就可以了,這個叫以理服人。而美言屬於詩歌或小說家者流,這個叫以情感人。所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兩回事。

    在此基礎上來看先秦不少作品是說理與抒情結合在一起的,效果也不錯。從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觀之,這個叫陰陽相生。老子五千言在總體上是自洽的。

    其次。辯,若按現代漢語理解,則善者未必不辯,辯者未必不善。其實先秦辯辨相通,辯當釋為辨,則善者不辨,辨者不善可解。

    其三,知者,與知識面廣博相比,指某個領域研究比較深入的專家。兩者各有千秋,故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你能接受你先離開這個世界還是你的伴侶先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