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知有味

    大意就是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

    這是古文《觸龍說趙太后》裡的話,是勸誡父母不能一味寵愛、嬌慣子女。

    1.教育孩子時一味的溺愛不利於孩子成長

    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風浪。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有個度,不應該一切包辦

    2.培養孩子獨立,自我成長的能力

    父母終究會離去,只有孩子有真正自立能力,才能讓他在人生路上走的更穩更遠

  • 2 # 戶外教育網

    意思就是

    “為孩子長遠考慮。”

    大家都說,孩子會離開我們,獨立成長。這沒錯。

    但是呢,我們換種視角,也會發現是我們要離開孩子。

    所以,我們總是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

    什麼是最好的?

    不同的家長之間,會有不同的見解。

    有的朋友,可能有好多房,把房子留給孩子收租子,就夠了

    有的朋友,各方面的朋友都不差,為孩子也早就鋪設好了人脈,孩子繼續經營就好了

    有的朋友,又可能懂得很多技術,把這些技術給孩子,孩子就擁有“立足之地”了

    看似,每個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不同,但我們看到:

    這些父母,無不是在為孩子們的“長遠”考慮。

    為孩子長遠的物質條件、謀生手段和人脈圈子,去經營、去努力。

    這時候,也會涉及一個問題。

    有的長遠考慮是顯性的,看得見摸得著的

    有的長遠教育是隱性的,一時看不見。

    我們幫助孩子成長,其實也是為孩子積累這種一時“隱形”的教育資本。

    由此,那麼多父母會為孩子的未來而焦慮

    不當父母,是難以體會這種焦灼感的

    小戶覺得,對於不同的孩子,教育方法不可能全然適用

    但是,只要我們對孩子學習困難、生活不順利時不放棄,

    生活本身,對孩子也是存在一種教育的。

    這種教育,會讓孩子不得不做出選擇、自發地做出對自己未來更好改變

    小戶想,我們為孩子的長遠考慮中,不要缺少——

    讓孩子形成“自主”、“自立”、“自強”這一部分

    因為,即便孩子長大之後,去打理房產、去經營人脈、去運用技術,

    都離不開“親自”動手去做。
  • 3 # 明月入懷618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對中國夫婦去日本留學,到了10月份的時候,他的孩子常常感冒,發熱、頭疼。觀察發現,自己的孩子穿的是毛衣毛褲。而別人家的孩子穿的是背心、褲頭。日本人說:為了鍛鍊孩子的意志,直到10月中旬才給孩子穿秋衣秋褲,而我們都已經給孩子穿小襖、棉褲了。

    英國有一所伊頓中學,升學率向來都是100%,而且幾乎都考上了牛津大學。伊頓中學為何有如此驕人的成績呢?根據報道,儘管伊頓中學所在的區域十分寒冷,但是,他們沒有安裝暖氣,學生睡覺也只蓋一條毛毯,洗澡還得使用冷水。 還有法國,在訓練孩子意志方面也很嚴厲。

    法華人一般認為16歲就是自由年齡,從16歲開始,青少年就開始自食其力,而不是依靠父母。一個十分富裕的貴族家庭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會開車,小女兒卻不會,為什麼呢?因為姐姐是利用暑假到一家餐廳打工賺錢,學會了開車;而妹妹好吃懶做,根本不願意利用暑假賺錢,家庭絕對不會為她提供學車的費用的。

    由此看來,國家越發達,就越重視教育。21世紀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要靠人才,人才哪裡來?要靠教育,而培養人才要靠父母和教師。因此,父母和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培養人才觀。先培養做人、然後再做學問、成才、成傑。從小讓孩子吃點苦,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透過一點一滴行為實踐去培養他們的意志,從而鍛鍊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而我們中國的家長自己再吃苦、受罪也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讓孩子“肩不擔擔、手不提籃、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呼百應、應有盡有。”“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小皇帝。甚至到了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洗過一件衣服,沒刷過一次鍋,沒掃過一次地。想想,這樣的孩子既使考高分也是低能,他能適應日益競爭的社會嗎?他會與人相處得好嗎?會孝敬父母及親人嗎?溺愛孩子就是對孩子的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村口有一條大河,孩子們經常去河裡嬉戲玩耍,鄰近村口一家,生了三個女兒不滿意,常常求佛燒香想要個兒子。結果天遂人願,有了個白胖小子。兒子長到五六歲,父母不讓孩子到河裡戲水,一看到他離河近點,心都揪緊了。 又一次兒子跟著大孩子去了河裡,他們第一次下狠心打了孩子,接著是關著、看著、盯著,甚至威脅不給飯吃,目的是不讓孩子踏上河邊一步。兒子每每聽著別的孩子呼朋引伴去戲水,有時也情不自禁地移動腳步,然而,父母嚴厲的目光總是把他眼中的渴望澆滅。 兒子10歲那年,滔天的洪水漫過了村子,別的孩子都一個個浪裡白條般地在大人的幫助下逃生。他們的孩子卻在嗆了幾口濁水之後,加上驚悸,還是匆匆地離開了他們。悲傷的父母,只知道溺愛孩子,但他們最終都沒有明白:對於河邊的孩子,愛他們,就該讓他們學會游泳的本領。

    大家都知道《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吧:觸龍靠自己的語言藝術勸說趙太后,最終趙太后同意將心愛的最小的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以換取救兵,目的就是為了將來長安君在趙國的根基能更加牢固。

    毛澤東在毛岸英很小的時候,把他送到蘇聯學習。是為了讓他接受先進的文化。後來又把他送到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是為了鍛鍊他、培養他、讓他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新的經驗。 天子為了骨肉至親將來的發展,都不能讓他們完全依靠父母,捨得他們自己去拼搏,何況普通百姓呢?

    因此,為了孩子的將來,只要有機會,父母就應該放開手腳,讓孩子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吃點苦頭。有人說:“一個人受的挫折與他的成功成正比。”所以為了孩子“天將降大任”,還是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點較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才買的月季花黃葉脫葉怎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