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華達”號戰列艦是美軍中的一個“老爺爺”,這艘船服役於1916年,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划水),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機炸沉,但美軍又將它打撈了起來,讓它參加了1943年的戰鬥。
二戰生涯中,內華達捱過轟炸,捱過炮擊,中過“神風”,從諾曼底登陸到硫磺島、沖繩,這些名場面它全都沒錯過。
甚至二戰結束後,它還被拖到比基尼環礁,與長門、歐根親王、阿肯色、彭薩克拉、薩拉託加等漂釀艦娘一起,捱了兩顆原子彈的炸。
呃,因為沒炸沉,所以美軍後來把它當做衣阿華的靶艦用了。
所以,內華達號被美華人認為是“韌性與倔強”(resilience and stubbornness)的標誌。
早期內華達號因為時代原因,並不注重防空,更關注的是戰列交戰能力。
其防空武器為:
5in/51 副炮21門 (127mm) 1925年副炮減少到12門。
3in/50 高炮 2門(76mm) 1925年76高炮增加到8門。
這些127mm炮其實是用來打驅逐艦的,之所以被減少到12門,是因為船頭船尾太潮溼,易致損壞,所以改成了76mm炮。
1927-1930年改裝後,又進一步修改了防空火力,資料如下:
5in/51 副炮 12門
3in/50 高炮取消
5in/25 高炮 8門
1.1in(28mm) 4聯裝防空炮 2門。
這段時間主炮也經過了修改,仰角增加到30°,使火炮的射程從23000碼(21000米)增加到34000碼(31100米)。如果使用專用定高炮彈的話,其10門14英寸主炮其實也能防空。
遭遇珍珠港襲擊並打撈後,又進行了進一步改裝:
拆除全部的5in/51、5in/25 炮
換裝16門 雙管 5in/38 炮 (2X8)
增加32門 40mm 4聯裝博福斯高炮(8X4)
增加40門 20mm 厄立孔高炮
除了換炮外,它還換裝了從“北達科他號”上拆下的蒸汽機,後期增加了火控和觀測裝置。
珍珠港事件時,內華達號用的仍然是1930年改造時的裝置。
1941年12月6日-7日,太平洋艦隊絕大部分的軍艦都停在港口,官兵們正在享受假期。
船上的軍官計劃將電力負荷從一臺鍋爐轉換到另一臺鍋爐,這個行為湊巧讓內華達成為襲擊時唯一能開動的戰艦。
日軍的戰機在7點49分來到了瓦胡島並接到了攻擊指令。
第一攻擊波對南雲忠一發出“虎虎虎”的行動代號。
7點55分-8點25分,日軍的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開始了首輪進擊。
內華達號的水兵最早對攻擊做出反應,8點02分,戰艦上的防空炮開始運作。
左舷的彈幕較薄,但右舷的彈幕很濃,接連幹掉兩架日機。
一枚460mm的91型魚雷在艦艉龍骨上方約4.3米處爆炸,爆炸造成了艙內進水,艦體發生4-5°的傾斜。
內華達的損管迅速做出了反應,最大限度的修補了這處滲水的問題。
在此期間,亞利桑那號被日軍重磅炸彈命中,炸成了一團火球。
內華達號最終在8點40分完成了啟動並開始航行出港,在此期間他們已經擊落了4架日機。
日軍在8點54分發動了第二攻擊波次,內華達號在9點50分左右遭遇密集攻擊,連續被5枚炸彈命中。
1枚炸掉了廚房的頂部;1枚在上層甲板和煙囪底部爆炸;1枚在1號炮塔附近爆炸,將主甲板炸出了大洞並燃起大火;1枚在甲板側面爆炸;1枚在燃料艙附近爆炸,造成了燃油和蒸汽洩漏,隨即引發強烈的火災。
因為日軍越來越密集的轟炸,內華達號被命令前往福特島西側擱淺,10點30分,軍艦完成了衝灘擱淺任務,然後以坐沉的姿勢迎接日機瘋狂的轟炸。
日軍的襲擊一共造成了戰列艦上60名官兵死亡,109人受傷。在當天的打撈行動中,因為意外又造成了2人死亡。
整場戰鬥中,內華達號至少遭受6枚炸彈和1枚魚雷襲擊,港內擊落了4架,出港後擊落了3架敵機(珍珠港日軍一共被擊墜29架)。
也有些人認為甲板受損面積太大,肯定不止6枚炸彈,起碼有10枚以上的炸彈命中了它。
畢竟日本只攜帶了40枚800kg航彈,它們在第一波攻擊中就已經耗光了,這讓千瘡百孔的內華達撐了下來。
“內華達”號戰列艦是美軍中的一個“老爺爺”,這艘船服役於1916年,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基本划水),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機炸沉,但美軍又將它打撈了起來,讓它參加了1943年的戰鬥。
二戰生涯中,內華達捱過轟炸,捱過炮擊,中過“神風”,從諾曼底登陸到硫磺島、沖繩,這些名場面它全都沒錯過。
甚至二戰結束後,它還被拖到比基尼環礁,與長門、歐根親王、阿肯色、彭薩克拉、薩拉託加等漂釀艦娘一起,捱了兩顆原子彈的炸。
呃,因為沒炸沉,所以美軍後來把它當做衣阿華的靶艦用了。
所以,內華達號被美華人認為是“韌性與倔強”(resilience and stubbornness)的標誌。
早期內華達號因為時代原因,並不注重防空,更關注的是戰列交戰能力。
其防空武器為:
5in/51 副炮21門 (127mm) 1925年副炮減少到12門。
3in/50 高炮 2門(76mm) 1925年76高炮增加到8門。
這些127mm炮其實是用來打驅逐艦的,之所以被減少到12門,是因為船頭船尾太潮溼,易致損壞,所以改成了76mm炮。
1927-1930年改裝後,又進一步修改了防空火力,資料如下:
5in/51 副炮 12門
3in/50 高炮取消
5in/25 高炮 8門
1.1in(28mm) 4聯裝防空炮 2門。
這段時間主炮也經過了修改,仰角增加到30°,使火炮的射程從23000碼(21000米)增加到34000碼(31100米)。如果使用專用定高炮彈的話,其10門14英寸主炮其實也能防空。
遭遇珍珠港襲擊並打撈後,又進行了進一步改裝:
拆除全部的5in/51、5in/25 炮
換裝16門 雙管 5in/38 炮 (2X8)
增加32門 40mm 4聯裝博福斯高炮(8X4)
增加40門 20mm 厄立孔高炮
除了換炮外,它還換裝了從“北達科他號”上拆下的蒸汽機,後期增加了火控和觀測裝置。
珍珠港事件時,內華達號用的仍然是1930年改造時的裝置。
1941年12月6日-7日,太平洋艦隊絕大部分的軍艦都停在港口,官兵們正在享受假期。
船上的軍官計劃將電力負荷從一臺鍋爐轉換到另一臺鍋爐,這個行為湊巧讓內華達成為襲擊時唯一能開動的戰艦。
日軍的戰機在7點49分來到了瓦胡島並接到了攻擊指令。
第一攻擊波對南雲忠一發出“虎虎虎”的行動代號。
7點55分-8點25分,日軍的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開始了首輪進擊。
內華達號的水兵最早對攻擊做出反應,8點02分,戰艦上的防空炮開始運作。
左舷的彈幕較薄,但右舷的彈幕很濃,接連幹掉兩架日機。
一枚460mm的91型魚雷在艦艉龍骨上方約4.3米處爆炸,爆炸造成了艙內進水,艦體發生4-5°的傾斜。
內華達的損管迅速做出了反應,最大限度的修補了這處滲水的問題。
在此期間,亞利桑那號被日軍重磅炸彈命中,炸成了一團火球。
內華達號最終在8點40分完成了啟動並開始航行出港,在此期間他們已經擊落了4架日機。
日軍在8點54分發動了第二攻擊波次,內華達號在9點50分左右遭遇密集攻擊,連續被5枚炸彈命中。
1枚炸掉了廚房的頂部;1枚在上層甲板和煙囪底部爆炸;1枚在1號炮塔附近爆炸,將主甲板炸出了大洞並燃起大火;1枚在甲板側面爆炸;1枚在燃料艙附近爆炸,造成了燃油和蒸汽洩漏,隨即引發強烈的火災。
因為日軍越來越密集的轟炸,內華達號被命令前往福特島西側擱淺,10點30分,軍艦完成了衝灘擱淺任務,然後以坐沉的姿勢迎接日機瘋狂的轟炸。
日軍的襲擊一共造成了戰列艦上60名官兵死亡,109人受傷。在當天的打撈行動中,因為意外又造成了2人死亡。
整場戰鬥中,內華達號至少遭受6枚炸彈和1枚魚雷襲擊,港內擊落了4架,出港後擊落了3架敵機(珍珠港日軍一共被擊墜29架)。
也有些人認為甲板受損面積太大,肯定不止6枚炸彈,起碼有10枚以上的炸彈命中了它。
畢竟日本只攜帶了40枚800kg航彈,它們在第一波攻擊中就已經耗光了,這讓千瘡百孔的內華達撐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