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清朝火器如火槍火炮的技術水平非常落後,甚至有些火炮的射程倒退到明朝的水平,根本原因在於清朝統治者實行“騎射立國”的政策,耽誤了火器水平的進步。
清代初期統治者對火器重視比較重視,特別是在康熙時期,朝廷在西北、西南等面臨少數民族的威脅,在臺灣,需要消滅明朝的殘餘勢力鄭氏實現統一。軍事需要決定了火器的地位,康熙時期在火器的製造,和運用上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康熙時期火器的製造和分配是分等級的:
第一等專供滿人八旗和京師守備。裝置的提供機構是設在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造辦處,這裡出產的武器成為“御製”。
次一等提供漢軍使用的火器,由位於景山的鑄造廠所提供,這裡出產的火器質量稍差;此外還有一個鐵匠營的鑄造廠所,質量最次。
康熙帝還是比較重視火器的運用和訓練的,並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
在平定三藩叛亂時,康熙帝命南懷仁鑄造了便於攜帶的80門新炮,當時民間也有人擅長製作火器,戴梓能製作連續發射的管型火器,具有現在機槍的雛形。
這一時期的華人對西方傳入的技術有所吸收和融合,製造出了射程更遠的重型大炮;還有適於不同區域、地形特點的專門火炮,火器在康熙朝的軍隊武器裝備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專門在滿漢八旗裡設定了火器營。
雍正時期,八旗子弟逐漸漢化,騎射的本領已經大不如前。加之當時天主教的傳入和流行,旗民中信教的人漸多,這些變化引起了統治者的擔憂和害怕。
雍正四年釋出詔書,開始強調,旗人均應精於騎射,在武將的晉升、武舉的選拔等方面均向精通騎射的人傾斜,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騎射優為榮的氛圍和騎射優則仕的晉升之路,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荒廢了火器的使用與訓練,抑制了火器技術的退步。
歷史的腳步走到乾隆時期,這時滿洲旗兵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乾隆加快了推行“講滿語迴歸騎射”政策。乾隆帝在1742年和1752年釋出命令,要求八旗子弟講滿語,學習騎射,同時還在紫禁箭亭、御園引進樓、侍衛校場及八旗校場立了一塊碑,碑中全文記錄皇太極訓誡滿洲騎射,保持滿洲衣冠舊制,將其定為國策的諭旨。
為此,乾隆帝以身作則,堅持每天騎馬射箭,竟然堅持了數十年。
清朝統治者提倡騎射立國以後,火器在軍隊裡的應用受到冷落,與此相應的是火器技術停止了發展,甚至有退步的情況出現。
清朝的舊式火炮主要有武城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制勝將軍炮、威遠將軍炮、奇炮等,種類雖多,但基本都是明末清初引進的紅夷大炮的衍生型火炮,直至鴉片戰爭前仍然沒有大的改進,甚至還存在倒退的情況。
康熙時所鑄小型沖天炮,的射程大致在能達到二三百步至二三里,到了嘉慶時期連100步都達不到了。
大意是說,嘉慶四年(1799 年),清廷下令將160門明朝遺留下來的神樞炮改為得勝炮,結果改造後的得勝炮射程還不到百步。
改造後的火炮居然比原來的神樞炮射程還近,可見鑄炮的技術退步有多麼的厲害。
道光時期的澳門報紙評價清朝的火炮技術說,“中國只知道用鐵鑄成炮身,不知道做炮膛,且鑄成炮身……全無科學分寸,所以施放不能有準頭……大約不能為害人物。”
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清朝水師的裝備是什麼狀況呢?根據《清實錄》和《籌海初集》等資料記載,當時的清朝水師,裝備陳舊,不僅裝備著明朝時期的大小火箭、五虎箭等火器,還出現了明朝初年的碗口炮。
1936年,有美國傳教士的裨治文創辦的《中國叢報》登載了一篇介紹中國水師的文章,將清朝水師用的是炮成為土炮——
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關天培,想改善海防薄弱的狀況,曾組織人手鑄造了一批新炮,沒有想到的是,試射時多次發生炸膛現象。關天培檢查後發現,這些新造的火炮內外凹凸不平,其中最大的凹陷處可以盛4碗水,可見清朝在鴉片戰爭前的火器製造水平了。
04.小結
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火器嚴重落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統治者的不重視。清朝統治者為了控制人的思想,康雍乾時期屢次用文字獄打壓百姓的思想,在乾隆時期借修四庫全書之名,暗地裡大規模毀書、禁書,明朝留下的《武備志》《火攻挈要》等一系列軍事書籍相繼淪為禁書,同時閉關鎖國斷絕了與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沒有了科學理論引導和政府的支援,清朝火器的落後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清朝火器如火槍火炮的技術水平非常落後,甚至有些火炮的射程倒退到明朝的水平,根本原因在於清朝統治者實行“騎射立國”的政策,耽誤了火器水平的進步。
01.從入關到康熙時期,火器技術有所發展。清代初期統治者對火器重視比較重視,特別是在康熙時期,朝廷在西北、西南等面臨少數民族的威脅,在臺灣,需要消滅明朝的殘餘勢力鄭氏實現統一。軍事需要決定了火器的地位,康熙時期在火器的製造,和運用上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康熙時期火器的製造和分配是分等級的:
第一等專供滿人八旗和京師守備。裝置的提供機構是設在紫禁城內的養心殿造辦處,這裡出產的武器成為“御製”。
次一等提供漢軍使用的火器,由位於景山的鑄造廠所提供,這裡出產的火器質量稍差;此外還有一個鐵匠營的鑄造廠所,質量最次。
康熙帝還是比較重視火器的運用和訓練的,並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
八旗漢軍於盧溝橋演放槍炮,操演隊伍於九月初一日,八旗各運大炮十位至盧溝橋,於盧溝橋西每旗立槍營、炮營各一 ……每曰早,八旗各放炮百出,記打牌中的數目,計一月。飯後列陣,演放進步連環槍炮,餘暇演槍打牌,計半月先回。凡赴橋兵下炮手均預支九月兵飽,為整裝及盤費"《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在平定三藩叛亂時,康熙帝命南懷仁鑄造了便於攜帶的80門新炮,當時民間也有人擅長製作火器,戴梓能製作連續發射的管型火器,具有現在機槍的雛形。
這一時期的華人對西方傳入的技術有所吸收和融合,製造出了射程更遠的重型大炮;還有適於不同區域、地形特點的專門火炮,火器在康熙朝的軍隊武器裝備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專門在滿漢八旗裡設定了火器營。
02.從雍正開始騎射立國的思想開始迴歸雍正時期,八旗子弟逐漸漢化,騎射的本領已經大不如前。加之當時天主教的傳入和流行,旗民中信教的人漸多,這些變化引起了統治者的擔憂和害怕。
雍正四年釋出詔書,開始強調,旗人均應精於騎射,在武將的晉升、武舉的選拔等方面均向精通騎射的人傾斜,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騎射優為榮的氛圍和騎射優則仕的晉升之路,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荒廢了火器的使用與訓練,抑制了火器技術的退步。
歷史的腳步走到乾隆時期,這時滿洲旗兵的戰鬥力大幅度下降,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乾隆加快了推行“講滿語迴歸騎射”政策。乾隆帝在1742年和1752年釋出命令,要求八旗子弟講滿語,學習騎射,同時還在紫禁箭亭、御園引進樓、侍衛校場及八旗校場立了一塊碑,碑中全文記錄皇太極訓誡滿洲騎射,保持滿洲衣冠舊制,將其定為國策的諭旨。
我朝滿洲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守,守而勿替,是科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校獵,時時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惇切教誨……俾我後世子孫,臣庶鹹知滿洲舊制,教謹遵循,學習騎射,嫻熟國語,敦崇淳樸,攝棄浮華……共享無疆之庥焉。《清高宗實錄》為此,乾隆帝以身作則,堅持每天騎馬射箭,竟然堅持了數十年。
03.清朝火器停滯後的表現清朝統治者提倡騎射立國以後,火器在軍隊裡的應用受到冷落,與此相應的是火器技術停止了發展,甚至有退步的情況出現。
清朝的舊式火炮主要有武城永固大將軍炮、神功將軍炮、制勝將軍炮、威遠將軍炮、奇炮等,種類雖多,但基本都是明末清初引進的紅夷大炮的衍生型火炮,直至鴉片戰爭前仍然沒有大的改進,甚至還存在倒退的情況。
康熙時所鑄小型沖天炮,的射程大致在能達到二三百步至二三里,到了嘉慶時期連100步都達不到了。
嘉慶四年奏準,於神機神樞炮內揀其損壞鏽蝕者,改鑄得勝大炮一百六十位,又於現存堪用及應修之得勝等炮內,挑選八十位,共為二百四十位,每口安設十五位,歸步軍統領衙口專管,嗣後將三年輪演四門炮位一次之例,改為每年輪演六十位……每千五出中十出者為合適……又奉旨,上年演放炮位,儀循照向例於炮車上演放,以致火藥鉛丸未能遠及百步。《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大意是說,嘉慶四年(1799 年),清廷下令將160門明朝遺留下來的神樞炮改為得勝炮,結果改造後的得勝炮射程還不到百步。
改造後的火炮居然比原來的神樞炮射程還近,可見鑄炮的技術退步有多麼的厲害。
道光時期的澳門報紙評價清朝的火炮技術說,“中國只知道用鐵鑄成炮身,不知道做炮膛,且鑄成炮身……全無科學分寸,所以施放不能有準頭……大約不能為害人物。”
到鴉片戰爭爆發前夕,清朝水師的裝備是什麼狀況呢?根據《清實錄》和《籌海初集》等資料記載,當時的清朝水師,裝備陳舊,不僅裝備著明朝時期的大小火箭、五虎箭等火器,還出現了明朝初年的碗口炮。
1936年,有美國傳教士的裨治文創辦的《中國叢報》登載了一篇介紹中國水師的文章,將清朝水師用的是炮成為土炮——
“土炮是華人鑄造的,而我們相信一般是鐵的,其炮膛不像歐洲大炮那樣鑽得平滑;炮架只是一種木架或固定的炮床,上面用藤把炮捆住,因此炮只能直射,極難瞄準任何目標,除非目標就在炮前面。虎門周圍的炮臺就是安裝著這種光怪陸離的大炮。”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關天培,想改善海防薄弱的狀況,曾組織人手鑄造了一批新炮,沒有想到的是,試射時多次發生炸膛現象。關天培檢查後發現,這些新造的火炮內外凹凸不平,其中最大的凹陷處可以盛4碗水,可見清朝在鴉片戰爭前的火器製造水平了。
04.小結
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火器嚴重落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統治者的不重視。清朝統治者為了控制人的思想,康雍乾時期屢次用文字獄打壓百姓的思想,在乾隆時期借修四庫全書之名,暗地裡大規模毀書、禁書,明朝留下的《武備志》《火攻挈要》等一系列軍事書籍相繼淪為禁書,同時閉關鎖國斷絕了與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沒有了科學理論引導和政府的支援,清朝火器的落後成為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