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衝萬里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調動舉國力量,全力平叛。包括:遠至駐守西域的唐軍精銳,俱都為朝廷召回。不僅如此,各羈縻州府的地方部隊,也被唐朝徵發呼叫。史載,毗沙都督兼于闐國王尉遲勝,“身率兵五千赴難”。龜茲王族白孝德,亦隨安西大都護府長史李棲筠的七千精銳,入關勤王。然而,當大唐天子號令天下勤王時,作為唐朝河北道忽汗州的渤海國,卻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渤海國不尊朝廷詔令,於朝廷和叛軍之間保持中立。

    需要說明,安祿山兼任平盧軍節度使、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他本人是有權徵調渤海國及其它諸胡的軍隊。再者,唐代河北因諸胡遷入,民族構成已呈半胡化。又因“祿山專制河朔以來七年餘,蘊蓄奸謀,潛行恩惠,東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這使得安祿山麾下兵馬,有著眾多胡人兵將。史載,安祿山所信任的將領,就多為胡人。如:史思明乃內遷營州的突厥人,孫孝哲是契丹人,王俊武出自契丹怒皆部,李寶臣系范陽內屬奚,張孝忠本內附唐朝的奚族乙失活部人,李懷仙則為內遷營州的契丹人。安祿山軍中的胡人兵士,則由兩部分構成,內附河北的雜胡,和安祿山從突厥、兩蕃(契丹、奚)中俘虜或招募而來的諸胡。至於,安祿山最為倚重的精銳親兵八千“曳落河”,則由奚、契丹和同羅(突厥一支)族兵士構成。然而,安祿山的軍隊中,胡族兵將眾多,卻從未出現過渤海人的身影。這是因為,經過全面的漢化改革,渤海國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可以有效管控本國的百姓和軍隊。所以,才不至出現突厥、兩蕃那樣,大批部眾投奔安祿山的情況。

    安祿山叛變後,平盧鎮的數萬官兵沒有參加叛亂,而是,選擇繼續效忠大唐。所以,原本擁兵近二十萬的安祿山,只起兵十五萬造反。唐朝命劉正臣為新任平盧節度使,兼四府經略使。劉正臣派經略判官張元澗赴渤海國,命渤海王起兵四萬助唐平叛,可渤海王大欽茂予以了拒絕。而後,唐朝又派將軍王進義赴渤海國,以朝廷的名義敕令大欽茂起兵助唐,大欽茂“且留進義,遣使詳問”,並再度拒絕。渤海國何敢公然拒絕唐朝的調遣,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唐朝對渤海國的羈縻統治太過寬鬆,只派長史駐於渤海國內,僅能起到監督作用。一旦出現尾大不掉,不聽調令的情況,唐朝難以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置。其二、唐朝原本在河朔地區部署重兵,專以威懾、鎮撫東北地區的諸羈縻州府。但在此刻,除了平盧鎮,都成了叛軍。缺少了有效的軍事威懾,也讓渤海國有了抗命不遵的底氣。而且,朝廷同渤海國的直接聯絡,也被叛軍阻斷。渤海國更不能像于闐、龜茲那樣乖乖奉命出兵了。其三、此前,渤海國同唐朝的交往中,雙方政治及軍事的隸屬關係較為薄弱。不同於西域諸國和契丹、奚兩番,要麼被征服,要麼被打服。渤海國是為了經濟利益,才主動歸附唐朝得。所以,即便中原易主,渤海國也不會在意,因為,跟誰混,都可以。但在朝廷與叛軍分出勝負前,渤海國是不會貿然捲入得,只會保持中立。據《續日本紀》記載,渤海國使臣王新福訪日時,曾言:“李家太上皇、少帝並崩,廣平王攝政。年穀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議,稱聖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鋒甚強,無敢當者。鄧州、襄陽已屬史家,李家獨有蘇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渤海使臣公然直呼唐朝為李家,並將大唐天子與叛首史朝議並稱。一番言語,盡顯渤海國對唐朝的無情和冷漠,卻也深刻地表明瞭立場,時局尚不明朗時,絕不選邊站。

    由於,渤海國未能出兵支援,孤軍奮戰的平盧鎮,不敵叛軍的圍攻。劉正臣死後,在新任節度使侯希逸的率領下,平盧鎮南撤至山東青州,是為平盧淄青鎮的開始。渤海王大欽茂也為防範叛軍入侵,把國都從中京顯德府,遷至上京龍泉府。在坐觀唐朝同叛軍浴血廝殺的同時,渤海國專心向北部的拂涅靺鞨、鐵利靺鞨等部擴張。渤海國始終不肯出兵助唐,可唐朝在費盡周折後,還是平定了安史之亂。可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徹底腰斬了大唐盛世。唐朝北方三分之一的人口,約一千萬人,死於這場血腥的叛亂。《舊唐書》的記載,更是字字帶血,“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浩劫過後,物華天寶成往昔,而今空留殘垣壁。由於安史之亂不僅殘破了唐朝北方的社會經濟,同時,還動搖了唐朝的統治根基,削弱了封建集權,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出現。藩鎮禍起後,宦官專權、朝廷黨爭又接踵而來,唐朝社會動盪難安。幸得唐憲宗、武宗、宣宗稍有振作,帶來了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暫治,唐朝方得再有起色。但總體而言,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唐朝自盛而衰,日陵月替,直至壽終正寢。

  • 2 # 趙永志67

    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令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大感意外,毫無思想準備。面對安祿山的突然進攻,唐朝朝廷驚惶失色,倉促應戰,百年無戰事,承平已久,加之指揮失策,唐朝軍隊節節敗退,安祿山大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在此危急時刻,唐廷急令全國各地節度使勤王滅叛,遠在西北安西都護府的長史李棲筠率七千精兵回師東進,其中就有于闐丶龜茲等西域諸國的勤王部隊,當唐朝詔令到達東北渤海國時,渤海國國王文王大欽茂卻數次拒絕了唐室的詔令,採取中立政策。作為藩屬國渤海國為何拒絕了唐朝的詔令呢?唐代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為了加強邊遠地區的統治,唐朝設定了北庭都護府丶安西都護府丶安東都護府等管轄邊遠地區的政權機構,地處東北邊陲的渤海國是當時東北地區的大國。渤海國地域遼闊自主性較強,唐朝在此地管理鬆散,歷史上渤海國與唐朝關係時而緊密時而緊張,因大門藝事件,契丹丶渤海等國與唐爆發戰爭,唐軍被聯軍擊敗,馬都山之戰使唐朝為緩和東北地區的壓力對渤海國實行安撫政策,並加強了對東北各國、部落的統治。文王大欽茂接受唐王朝宗主國地位,大力推行唐朝的政治制度,使國內深受唐文化影響,有“海東盛國”之稱。安史之亂的爆發,審時度勢的大欽茂拒絕了唐室的詔令,為避免叛軍的襲擾,將國都從舊國(今東牟山一帶)遷至上京龍泉府(即黑龍江江安),對外結交日本,並置力於向東丶北開疆拓土。儲存了國力,開闢了疆土。唐代宗在平定“安史之亂”後,正式准許渤海為國。至此由靺鞨人為主體,包括高句麗丶契丹丶漢等民族建立的渤海國進入蒸蒸日上的全盛時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完的房子如何去除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