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zzlo12376

    高啟(1336~1374)明代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高啟為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開始改變元末以來縟麗的詩風。學詩兼採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獨立的風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梁文才是那麼一回事。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啟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啟寫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為帝王所居,你高啟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豈不是另“有異圖”?用現在話說,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抓住高啟的“小辮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於死地呢?據《明史·高啟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也。”就是說,《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啟被殺的導火線,而真正的禍根其實早就已經埋下了。朱元璋以此為由磨刀殺人,很明顯的是在“秋後算帳”。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不太喜歡高啟,這除了高啟不肯接受戶部右侍郎一職,不給皇帝面子,不願順從,不肯合作外,還在於他寫得詩多次有意無意的觸動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啟曾寫過一首《題宮女圖》的詩:“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這本是一首針對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閒散之作,與明初宮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對號入座,認為高啟是在借古諷今挖苦自己,所以記恨在心。再者,高啟在《青丘子歌》有“不聞龍虎苦戰鬥”的詩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強烈厭惡。因為高啟寫這首詩之時,正是朱元璋率軍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強敵在“苦戰、苦鬥”之際,在朱元璋看來,你高啟作為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了,竟然表示不聞不問,你的政治、思想、行動與明政府是怎麼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啟在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朱元璋嗜殺成癮,這除了對那些幫他打天下的功臣下狠手以外,他也特別熱衷於消滅文人。遠的不說,單說“明初四傑”,就都無一倖免的逃過他的黑手。楊基被莫名其妙的罰作苦工,最後死在工所;張羽被糊里糊塗的綁起來扔到長江餵了魚,屍骨無存;徐賁因犒勞軍隊不及時,被下獄迫害致死;高啟則被活活的腰斬成八段,死得最慘。一個被皇帝忌恨和惦記了好久的詩人,遲早是會走上生命絕路的。尤其是像高啟這樣一個性格高昂自傲的詩人,生不逢時的遇到了像朱元璋這樣一位號稱“中國第一屠夫”的殘忍皇帝,那也只有挨刀的份了。  高啟學生呂勉回憶高啟和王彝被執送南京時,“眾洶懼喪魄,先生獨不亂。臨行在途吟哦不絕。有‘楓橋北望草斑斑,十去行人九不還’,‘自知清徹原無愧,盍請長江鑑此心’之句。”  據有關史料記載,高啟被行刑時,是朱元璋親自去監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朱元璋大概是要親眼看著這位不合作、不給面子,多次用詩文來諷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樣一點一點死去的。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於此。高啟被腰斬後,並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一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高啟,這位當時年僅三十九歲、最有聲望的詩人被腰斬處死,絕不只是一個一般意義的刑事案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這是朱元璋向那些不願順從計程車人發出的明確、冰冷的高壓警告。正是高啟被腰斬這一慘劇,才切實加速了明初士風的轉變。讓人可惜的是,這位天才“模仿秀”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於盛年,未能熔鑄創造出自己的獨立風格。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哀。

  • 2 # pzyyo24296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他在世時創作了許多的作品,他不僅是詩人,更擅長曆史,《元史》就是他的代表作,後世的人們把高啟、劉基和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但就是曾經有過這麼輝煌時期的高啟,卻下場悽慘,那高啟怎麼死的呢?根據歷史記載,高啟的死和他自己編寫的文章有關,他編寫的《上梁文》是為蘇州知府修復舊址所創作的,但是由於蘇州知府修葺的那個舊址曾經是張士誠的舊址,於是蘇州知府被朝廷的人誣@告有謀@反之心,明皇信以為真,降@罪於蘇州知府,而高啟因為為知府修葺舊址編寫文章,因此受到牽連,最後被判為腰@斬。那麼高啟的死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其實根據所查閱的資料,不難發現高啟真正的死因並不是因為一篇文章而死,那麼究竟高啟是怎麼死的呢?其實高啟的真正死因源於明皇的記恨,明皇之所以記恨他是因為在高啟還在朝為官的時候,明皇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所以一直對他耿耿於懷,由於明皇沒有他的把柄,不能任意處置他,因此當蘇州知府修葺舊址被有心人士拿來大做文章,而高啟在這件事上也有所牽連的時候,明皇就順理成章地處置了他。從高啟的死因上不難看出雖然高啟的曾經非常輝煌,但是最後卻落得悲慘的下場,不得不讓人們為一顆耀眼的星星瞬間的隕落而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知道“索”姓的由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