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77422223843

    “國”字的演變

    商周時期,人們聚居的地方稱作邑,《說文》中解釋說:“邑,國也。”邑就是國。

    西周時期,人們要表示“國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銅鼎銘文中的“國”字寫成“或”字。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從口從戈,一以戈,一為守,其義尚不明。蓋口為國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衛之,則其一為表示領土之境界意,一為有時如亙之有二線,亦猶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個有柵欄圍著的重要地方,從早期的“或”字看來,“口”的四方都有一橫,這一橫很可能是“止”字的簡化,表示這重地是有人在四邊把守著的。後來這四筆,簡化成一筆;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衛人口、保衛土地。

    後來,這個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變成“域”字。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漢以後之說)在“或”的外面加了個“囗”,繁體字為“國”。

    “國”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範圍,並表示國家周邊應該有防,小“口”為國境線裡的人口。“戈”為古代的兵器:對外抵禦侵略,對內維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國境線和人口之間。“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國家與土地、農業之密切關聯。

    《說文》說:“國,邦也;從囗從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個國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軍隊組織,以“戈”代表;四是範圍,以大“囗”代表。把這四個條件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個“國”字。顯然,此乃極富哲理的造字創意。

    後漢時簡化的“囯”,“囗”中從“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濃。

    宋元時出現了我們今天通用的簡化“國”,“囗”裡從“玉”,表示中國地大物博,寶藏豐富。

    武則天即位後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國”字。還出現“囻”,以及“囗”中加“眾”、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個“秦”代表“國”字等。有人統計,“國”字的寫法有42種之多。

    以上各種“國”字的表意視覺功能與哲理意趣均較繁體字“國”所不及。

    1956年6月1日,中央頒行的簡化字中,將“國”簡化為“國”,說明中國“玉”文化有著悠久歷史,玉是珍寶,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徵,其意思是讓們愛護寶物一樣珍愛自己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儒家所倡導的待人接物的處世只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