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450464439

    《情書》是巖井俊二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於1995年上映,由中山美穗主演。在影片中,她獨飾兩角。

    導演在規劃兩人的鏡頭時,給博子的都是偏穩定的長鏡頭,服裝多純色,以凸顯她的安靜。

    而藤井樹都是有運動感的鏡頭,服裝有較多圖案,表現出她的活潑。

    與此同時,那個在窗簾下飾演藤井樹的英俊少年柏原崇,也成為那個年代少女心中的夢中情人。

    雖然影片並沒有獲得很多國際大獎,但片尾的藤井樹翻開圖書卡看到那幅畫的場面,絕對堪稱影史上的經典場面之一。

    我第一次看到此片是在高中的時候,只記得那個美好的結局。但是這次重看時,覺得與其說這個故事講的是暗戀或者愛情的美好,不如說更多的是講生與死,回憶與再見。因為如若不是如此,那麼導演是沒有必要加上藤井樹結尾高燒病危,而76歲的爺爺拼了命也要把她背到醫院的段落的。也不會花大段渲染博子對著雪山大喊你好嗎我很好的場景。

    因為死對於人來說是極難接受的事情,所以人們會給這些事情找到理由,或者把事情歸咎到自己身上。

    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母親其實是覺得自己丈夫的死來自於當年出自爺爺的沒有等救護車的主意,而忘記了爺爺僅僅用了40分鐘就把他背到了醫院,當然,在結尾她意識到了這點,所以終於同意不再搬家,留在這個丈夫曾經住過的地方。

    而博子則是因為未婚夫的死,一直沒有辦法承認,直到結尾,她對著雪山大聲呼喊,她說你好嗎,我很好。喊到眼淚掉下來,終於意識到他已經走了。

    日本的文藝作品,似乎比其他國家更經常提到死亡的概念。或許因為日本總是地震頻發,再加上過去的許多人是海上的漁民,所以生離死別在這個國家更加普遍。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面寫道,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它的一部分存在。既然死是生的一部分,所以,和死亡和解,對於生者來說尤其重要。

    當少女藤井樹一點一點找回並整理出來過去的記憶時,少年藤井樹的一切回憶,就如同一封從已逝之人寄回人間的情書,當它們藉著最後那幅畫拼綴起來時,已經成年的藤井樹感動落淚。

    這個藤井樹,存在於她的回憶中,他永遠是那個在窗簾下若隱若現的少年,是那個她願意在腳踏車棚等待的少年,他會把袋子套到她頭上捉弄她,他會用在《追憶似水年華》的借書卡反面畫畫來表白。

    影片用極其溫柔與美好的畫面,緩緩地把這種遺憾與傷痛的,屬於逝者無法觸及的美表現了出來,對於看片的人,有一種特別的治癒之感。逝者已往,這份美好的回憶,將留在生者的生命中,作為他的一部分而繼續存在著,終身相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光量子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