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丹145217536

    一、literary devices指的是文學手法。

    二、常見的文學手法有以下幾種:

    1、象徵。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徵事的手法叫象徵。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

    2、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表現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更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3、對比。對比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個事物的兩個對立面並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手法(如專指某個句子就是修辭方法)。對比的作用在於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4、借景抒情。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透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伏筆:“伏筆”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可以理解為前段文章為後段文章埋伏線索,也可以理解為上文對下文的暗示。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懷疑之感。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8、交代和照應。交代和照應是指內容之間的聯絡說的,是使篇章完整週密的重要方法。一個好的篇章,不僅要注意段與段的銜接,層與層的連貫,還要注意前後的交代和照應。

    交代是指前邊某個地方對後邊將要出現的事情作適當的交代,以免後邊出現得太突然;照應是指後邊某個地方對前邊交代過的事情作必要的呼應,以免前邊交代的事情沒有著落。前有交代後有照應,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寫了後面沒有照應,就會使交代落空,成為多餘的東西;相反,如果後面寫的前面沒有交代,就會讓人覺得突然,不好理解。下邊介紹幾種常見的交代和照應的方法。

    9、聯想。因一事物而想起與之有關事物的思想活動;由於某人或某種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

    10、想象。想象是人在腦子中憑藉記憶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將過去經驗中已形成的一些暫時聯絡進行新的結合。它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白描手法用於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

    12、虛實。詩歌理論的虛與實,通常包括四種內涵:1、實,指詩人描寫刻畫的實體形象;虛,指實體形象所暗示出來的空白形象。2、實,指客觀有形的物象;虛,指主觀的無形活動。3、實,指具體描繪;虛,指抽象的議論。4、實,指眼底景象;虛,指意中景物。總之,眼見為實,心想為虛;已然為實,未然為虛;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又如《卜算子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是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虛景。他老人家詩詞中的虛景多數是未然的圖景。

    13、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透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物件,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物件進行刻畫描繪。通常情況下,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多采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即直接透過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時恰當地藉助一些側面描寫,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

    14、先抑後揚。先抑後揚,也叫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它的一種構思方法。運用此種構思法要注意抑少揚多,揚能壓抑。先寫壞的,後寫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來襯托。 前後形成鮮明對比,使文章更精彩, 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15、以動襯靜。以動襯靜是一種寫作手法,它透過描寫動的景物來體現環境的“靜”。這種手法多用於古詩文中,在現代文中也偶有使用。

    16、託物言志。託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勸人們讀書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