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會陳皮調研手記

    因為大學專業以及後來從事的職業原因,筆者對城市的發展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對於城市群的發展模式也有一定了解。所謂的城市群發展模式概念,主要來自美國。以美國為例,最初在五大湖區建立以汽車製造業為主的城市群,包括底特律-芝加哥等;之後有以教育研發為主的大波士頓地區城市群;以科技創新為主的舊金山-矽谷城市群;以影視娛樂消費業為主的洛杉磯-拉斯維加斯城市群;以度假旅遊為主的邁阿密-奧蘭多城市群。美國的五大城市群定位各自不同,且城市功能區分清晰,對整個美國的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國家要建立“城市群”模式呢?“集中力量辦大事”!當城市之間根據自己產業的優勢,就可以集中優勢資源以及人才等,減少交通運輸的物流成本,降低城市產業的發展成本,提高嘗試產業的發展效率,以及提高城市之間的扶持深度,共同實現產業鏈條的上下游帶動。但是現在城市群已經初具規模,將來更多地是談論一個一個的城市群或者經濟帶。現在經常被提到的城市群有三: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官方稱粵港澳大灣區)。由於京津冀城市群還未能初具規模,本文只討論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中國的三大城市群,根據2015年度數為例,以 6.4% 的國土面積承載著全國 24% 的人口總數,實現了39% 的生產總值。其中,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為雙核心, 與河北省 11 個地級市共同組成。城市群國土面積為 21.6 萬平方千米,2015 年地區生產總值為 6.94 萬億元,常住人口為 1.11 億,分別佔全國總量的 2.3%、10.1%、8.1%。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核心,南京、杭州、寧波、蘇州、無錫五市輻射帶動區域內 26 個城市的發展。城市群國土面積為 21.17 萬平方千米,2015 年地區生產總值為 13.55 萬億元,常住人口為 1.5 億,分別佔全國總量的 2.2%、19.7%、10.9%。珠三角城市群是由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的 14 個城市組成,城市群國土面積為 18.1 萬平方千米,2015 年地區生產總值為 6.23 萬億元, 常住人口為 5874.27 萬, 分別佔全國總量的1.89%、9.2%、4.27%。在三大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單位面積的人口和經濟負荷最為突出,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負荷較為突出,珠三角城市群經濟負荷較為明顯。

    一、中國城市群的形成不是以行業或者專業驅動的,而是“人口”流動驅動的

    想離開一線城市的人並沒有向其他大城市或者省會城市逃離,這和上一代人們很不同,筆者看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上一代人喜歡“省城”,就是省會城市,而現代人已經沒有“省城”的概念很多人更願意呆在一線城市周邊的小城市工作生活,其中的原因也是明顯的——儘量不失去一線城市的機會,一線城市的生活方式,一線城市的工作,一線城市的資訊,一線城市的觀念等。當然這裡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房價。目前已北上廣深這樣城市群核心地區的房價為例,動輒數百萬的房子已經成為很多工薪階層望塵莫及的目標,而轉戰周邊小城市,則可以享受到大城市生活便利,同時可以獲取核心城市外溢的工作資源和機會等。

    二、“交通”的發展促進城市群的快速發展

    城市群形成與穩定發展的前提是人口流動,而人口要流動就需要便利的交通。現階段,全球還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公共交通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以目前中國建設的“四橫四縱”高鐵網路為例,高鐵的作用不僅是縮短長途運輸的時間成本,現在另外一個作用是成為連線城市群之間的城際交通。現在的國內,很多城市並不只有一個高鐵(城軌)站,高鐵分站已進入城市的核心區,不同的區鎮之間也可以有多個高鐵分站,方便乘客在多個點乘坐高鐵。以筆者居住在的廣州為例,距離軌道交通地鐵等連結直達高鐵站,如果只是去周邊城市,地鐵都可以乘坐,而到周邊城市也就30分鐘到一小時,而高鐵城軌更像是連線城市群的公交車。

    三、“網際網路+交通”的模式更加方便了城際之間的交通運輸

    以廣東為例,目前城市之間已經統一了購票的形式,例如App或者IC卡等等,都可以互通互用。加上網際網路的購票方式解決了支付問題,現在不論我們去哪個城市,通過當地的使用支付寶購票或者微信掃碼,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城市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所以在陌生的城市仍可以享有交通自由大大方便了人口的自由流動。旅遊業是這兩年最火的行業之一,特別是自助遊的崛起,“打飛的”也成為了眾多人週末出遊的選擇。

    四、公共設施發展水平差距縮小是城市群形成的前提。

    如果各個城市公共設施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就很難形成一個城市群,因為人口不願意向周邊流動。猶如上面所談,房地產商以及城建者有了較多的經驗,更加先進的觀念,以及提升的環保意識,並且為了吸引一線城市人口,一個城市群裡不論多小的城市,不論是一線,三線,甚至四線,都能得到較好的城建規劃,城市建設並沒有巨大的差距,風格保持一致,公共設施水平一樣。

    改革開放前 25 年,雖然江蘇經濟也是高速發展,但得益於縣域經濟的野蠻生長,浙江的增速一直高於江蘇。有統計資料顯示,從 1978 年到 2000 年間,江蘇 GDP 從 249 億元增加到 8533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 33.24 倍;浙江 GDP 從 124 億元增加到 6024 億元,增長 48.69 倍。2003 年,浙江經濟總量一度達到江蘇的 74%。當時甚至有人預測,浙江經濟總量有望在 2008 年趕上或超過江蘇。

    總之,城市群中發展的負面,可能就是各個城市的生活成本,都是依靠整體經濟帶水漲船高的。不過這些城市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軟體上,比如教育水平,思想觀念,人才數量,企業數量,科技專利等差距較大。不過這些差距也是城市群中的機會,城市群中的二線,三線城市將是未來發展重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色妖姬怎麼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