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金波

    城市化是現代經濟“印鈔”的閥門

    2008年,全球城市化率達到50%,透過城市化印鈔的閥門正在緩慢關閉。

    對全球整體來說,訂單總量=投資+消費,投資主要的驅動力是工業化和城市化。

    工業化在城市化之前,因此,城市化拐點會導致投資訂單結構性下降!

    訂單結構性下降導致政府稅收結構性下降,而對應的政府開支卻因為城市化而達到峰值。與此同步,固定資產的規模和價格同步達到峰值,固定資產的收益要求也因此達到峰值,固定資產的收益要求越高,分走GDP的比重越高,實體企業和居民分得的比重越低。政府為了保持經濟的穩定只能透過貸款的方式向居民發放福利,但這種補貼並不能逆轉結構性變化趨勢。根源:城市化是一次性訂單。城市建成,再建設都是小修小補。

    量化看,城市化拐點之前,

    貸款=投資=企業營收=企業利潤+員工工資=居民存款

    簡單理解,貸款修路,錢被修路的公眾賺走了,固定資產變成了投資人(政府或企業)。因此,在宏大的城市化程序中,整體上是向居民口袋放錢的過程。

    城市化拐點之後,

    居民存款=消費=企業營收=企業利潤+員工工資=企業還貸+員工工資

    簡化式:居民存款=企業(政府)還本金,利息=指數累積的債務。

    簡單理解:路修好了,開始收費。公眾賺的錢全部用於還貸,只能償還本金。貸款利息會轉化為企業債務、政府債務和公眾債務。表現為:政府債務危機越來越重,企業被債務壓的喘不過氣,公眾開始借貸消費。再城市化結束之後,市場開始要求公眾還本付息。本可以還,但利息差則無法償還。因為公眾只賺到了本和存款利息,這個利息差會導致除金融以外的市場參與單元普遍負債。

    資料:截止2017年5月底,中國境內居民存款62.6萬億,境內個人人民幣貸款已經從2010年的8.8萬億飆升到現在的36.4萬億。淨存款僅為26萬億。同期,國企債務總額突破100萬億,中央加地方政府債務總額接近30萬億。資料說明:國企把居民淨存款全部賺走,也只夠償還26%的負債。剩餘的負債等於是利息差形成的黑洞。

    中國完成城市化的時間點更靠後,因此資料相對好看一點,如果是歐美的資料,會更加難看。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城市化導致真實訂單斷崖式下跌,對應的是居民貸款指數式增長。如果不能改變這種趨勢,中國居民存款將很快見底。所有經濟體的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都在城市化拐點之上,這是一個剛性結構。如,70年代的美國滯脹,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蘇聯解體和日本地產泡沫破裂,98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對待這個結構性問題,西方經典教科書體系根本提都沒有提,這是尤其值得我們警惕的。不能被廣泛發現的風險才是最可怕的風險。

    全球性城市化拐點的出現預示著傳統金融體系的合法性正在消失

    銀行系統所有的錢都是債務生成的,銀行的資產是非金融(企業、政府和公眾)的債務。銀行資產(Others的貸款)增速遠超非金融資產(存款)增速,這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是倒逼大家勤勞賺錢的好機制。但在完成城市化之後,則必然會出現非金融債務每年以指數爬升,市場迴圈無以為繼的困局。一面是產能過剩,另一面是沒有錢消費,錢都被用於還債了!如果這種局面不能快速獲得解決:全球地緣衝突可能引發災難性的結果。因此,我們說,銀行記賬演算法的合法性正在終結。

    獨享的剩餘價值是過剩產能,是虧損,是負債。

    共享的剩餘價值是社會財富,是居民幸福之源。

  • 2 # 布萊克懷特

    這是由現代社會養老福利體系、現代借貸金融體系、現代選票政治共同導致的。

    一、現代養老體系鼓勵少生育

    假設一個社會,每代人都只有兩對夫婦,收入完全相同。但是,甲家庭選擇不生育子女,乙家庭選擇生育兩對兒女。所以人口恆定不變,社會養老負擔也不變。接下來有兩種養老模式:

    一是家庭養老模式,即透過自己的後代獲得養老服務。這是現代社會福利體系建立之前的情形。由於養老只能依靠自己的後代。這種模式下,養育子女越多,就能享受的養老服務越多,類似“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於是,人們會更樂意生育子女。

    二是社會養老模式,即依靠社會養老金,在市場購買養老服務。這是現代社會福利體系建立後的情形。由於兩對夫婦收入完全相同,其繳納的養老保險也完全相同,在他們同時步入老年後,享受的養老金收入也完全相同。但是,由於甲家庭未生育子女,沒有育兒支出,其總體收入和福利水平,肯定遠高於乙家庭。在這種養老模式下,甲家庭的選擇是最優選擇。

    所以,在現代社會福利體系下,少生育甚至不生育子女,有利於獲得更高的福利水平。換言之,現代社會養老體系對不生育子女的夫婦更有利,事實上在鼓勵人們少生育。

    少生育成為必然趨勢,會導致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少。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數量越少,創造的社會財富就越少。

    二、現代金融體系鼓勵花明天的錢、讓下一代還債

    金融的本質就是跨期配置資產。傳統的消費模式是先儲蓄再消費,量入為出;現代消費模式是先消費再還貸,消費能力被充分釋放,甚至由於違約風險的必然存在,存在消費過度釋放的情形。對整個社會而言,就是讓下一代人替自己還債。

    如上所述,在現代社會養老福利體系下,少生育甚至不生育成為基本趨勢,在技術水平不變(因而生產效率不變)的情況下,社會新增財富會越來越少。而償還現代金融體系下的負債,本質上是用未來(越晚越少)的財富,償還過去(越早越多)的負債,債務週期越長,積累的淨負債就越多。

    三、選票政治導致改革難題

    理性人都優先考慮個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因為搭便車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而如果人人都搭便車,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福利體系的崩潰。但是在現代選票政治規則下,政治家必須迎合選民的偏好,否則無法當選。這就導致政治家對改革採取保守態度,特別是對傷害選民眼前利益的事情,哪怕有利於長遠利益,也是能規避則規避,能拖延則拖延,從而導致矛盾越積累越多。於是,無論社會福利體系、金融借貸體系都難以改革。

    綜上所述,如果不能形成全球性的大反思、大變革潮流,各國政府負債水平只會越來越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治通鑑·唐紀》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