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月之劍
-
2 # 鷹擊長空0120
看來,題主對於詩的基本概念也還沒有弄清楚。“古體詩”不等同於“古詩”,所謂“古體詩”,是唐人相對於當時的格律詩而言的,也就是說,“古體詩”是指唐以前的詩,這類詩也不是不押韻,不押韻還叫什麼詩?從《詩經》到《離騷》再到唐詩,哪有不押韻的?詩的一個最大標誌就是押韻。“詩”與“歌”原本是不分的,詩就是用來吟唱的,不押韻怎麼唱?
只是相對於在押韻要求的嚴格程度上,古體詩相比較於“近體詩(也叫“今體詩”,也就是格律詩)”相對寬鬆,在韻的平仄、換韻等方面相對比較自由,因些,這類詩通常又被稱為“古風”。
而格律詩(又稱“今體詩”或“近體詩”)在押韻上要求就非常嚴格,不管是律詩(八句為“律”)還是絕句(四句為“絕”),都必須符合各自的格律標準,該押韻的地方錯一個字也不允許!
以上所言,都是指“古詩”,也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詩。
至於現代詩,押韻應該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是要求也沒有格律詩那麼嚴格了。
當然,如果我們只是從格律詩中擷取兩句,比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斷定它是不押韻的,那就貽笑大方了。因為這不是一首完整的格律詩,格律詩不要求也不允許一韻到底,在奇數位置上(首句除外,因為它可押也可以不押)不要求押韻。
-
3 # 畫說吧
古體詩基本上都有韻,只是沒有近體詩那麼嚴格。押韻的不見得是詩,但詩一般來說都要押韻,因為押不押韻是詩區別於其他文體最重要的元素。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對於押韻的問題,應該從詩的發現過程來看,才能看見全貌。現存最早的詩歌大約是《吳越春秋》中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即使我們今天用普通話讀,發現它其實還是有韻。但是,現代以來,許多現代詩,已經不講究用韻了,甚至發展成了口語詩。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不用韻,也可以是詩,但如果你自稱是古體詩,那就得押韻。那麼寫的東西不押韻就不好麼?當然不見得,這是兩回事,一個是形式,一個是內容。形式再好,韻律全對,內容也可能不好;形式不符合規範,但內容仍然可能是好的。所以不押韻的句子照樣可以成為感人肺腑的句子。
-
4 # 老釣叟74730334
詩言志,歌詠言。從這個意義上講,詩是表達志向,胸懷的,歌是詠頌志向,情懷的語言。古人識為,噻嘆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滔之也,(《毛詩序》)故詩歌與音樂,舞蹈扯上了關係。古體詩應該是押韻的,由於年代的久遠,產生了古今異所以感覺某些古詩不押韻。例如“鄉音不改鬢毛衰"“衰"應讀著chu,(催音)。《蜀道難》中的開首發語詞:噫籲兮,按今讀,無情感,按古讀“啊嗬嗬……蜀道之難……驚歎之情頓生。在我們不瞭解古今異讀的情況下,一般不議古詩詩不押韻。
-
5 # 說的太透徹了
應該說成舊體詩和新體詩,唐以前的稱為舊體詩,唐以後的稱新體詩、舊體詩較寬泛,新體詩比較嚴格,不管律詩,還是絕句都非常講究,律詩中間四句,一般就是兩付對子,對仗要工整,意義要好,在平仄關係上要求甚嚴,有平起式,仄起式祥細內容可在有關書籍中學習,在押韻上一般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押韻的韻書很多,萍水韻,廣水韻等,清以後一般都用十三轍,市面上有笠翁對韻,詩人均用此韻夲,我們以前都背過,幾十年不看這一類的書了,說錯了請諒解。
-
6 # 崋山孟巖原創詩詞
押韻是詩歌一個主要特徵。今天我們看到的不押韻現象,並不是詩歌本身不押韻,而是語音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遷。
-
7 # 無修2
那是因為古人有生活有體驗!對自然界和人文歷史都有著完美的詮釋!所以詩句有意境。所以即便是不和仄押韻也很美!
-
8 # 姜金華
我的觀點是,只要是人話,能懂,意明,含義豐富就可以了。至於,什麼平仄,韻律應該是次之。但能夠用上更好。就象寫作文,寫得好的一百分,次之八九十分,再次一點就是六七十分,或是不及格。但是,總而言之是一編作文。寫詩詞對聯也是一樣,只有好醜之分。
-
9 # 酉廬
關於押韻,有個問題:
現在方言都這麼多。有時一個縣語言(非普遍話)。古人是怎麼統一讀音還押韻的?
-
10 # 文史一家人
看來樓主對詩的概念有什麼誤解?
押韻是詩的必要條件,無押韻也不成詩了~
這種誤解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內容沒搞清楚。
1、今古音的變化
歷史上發生了幾次音的變化。有些在今人看來不押韻的在當時是押韻的。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斜其實是讀xia的。
2.入派三聲。
歷史上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入派三聲,一個是元,一個是清。現在在普通話語系已經沒有入聲字了。但押入聲韻的古體詩是押韻的,但是我們現在讀起來不押韻!“歌聲振林樾”、“忽然閉口立”,這兩個是押入聲韻的。
3.古體詩是換韻的,不是通篇只押一個韻。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押一個韻;“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押入聲韻。
建議多研究
-
11 # 東華舊夢
題主對“古體詩”的概念有些模糊,所謂“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而言的,即五七言律絕之外的詩體。這類“古體詩”又稱“古風”和“樂府”,平仄方面要求不嚴格,字數也可長可短(比如蜀道難: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每句分別有三四五七九的句式),並且可以中間換韻,不一定一韻到底。但要說完全不押韻的古體詩,還真沒見過!其中今天誦讀感覺不順口的,古時候的讀音其實是順口的。比如陳子昂那首: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今天讀來覺得不押韻,其實當時者和下是同韻。包括早期的《詩經》《楚辭》和《古詩十九首》,都是押韻的,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其中,“洲”和“逑”押韻;“庸”和“降”(古音讀作hong)也是押韻的。由此可見,說“古體詩”不押韻是一種誤解。
-
12 # 劉青荷187
古體詩分格律詩和古風詩。格律詩,這是必須押韻的,但有一些詩意境好,內容符合大眾傳頌和朗讀,也表達一種思想,一兩處出律也是好詩,條件是出律這裡沒有更好表達內容。格律詩分五六七絕,五六七律,六律詩最少見。古風詩,就是古代人寫的詩,不按格律詩來寫,但內容思想表達好,順口順唱順頌順讀即可,字數不一定,一般不超過100字為好。
-
13 # 時髦可樂CY
中唐以前的詩可以稱古體詩,這裡又可以分為唐以前古體,以及初中唐古體。唐以前古體詩,大多沿襲漢賦的形式,當時因沒有科舉制度,大多為士大夫們抒發情感的載體,故少有規格形式,四言,五言不等,平仄壓韻沒有固定的形式。自隋朝統一中國後。開始實行科舉制度,隨著唐朝科舉制度的完善,詩歌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時代,初唐的詩歌比較自由,但求壓韻,不求平仄,重意境,這時期詩大多奔放自由,如李白的明月光這首詩。到了盛唐時。隨著科舉制的完善,詩的發展也到了登峰時期,這時要求平仄,壓韻都合乎要求,讀起來更加韻律美,這裡又以杜甫的登高為代表,而崔顥的登黃鶴樓為什麼這麼出名呢?因為他一半是古體詩,一半是近體詩。所以李白在這一點上給卡住了。在一首詩裡,一半古體一半近體並不難。但要意同物,情與境天衣無縫地結合。同時要同一韻。這切實是有難度的。所以我認為學做詩,以我們現在的整體文化水平,能夠做成有情有境有韻的近古體詩,就比西方的自由詩強很多了。
-
14 # 拋磚引玉y
古詩分古體與近體,古體詩一般都依平水韻,與普通話新韻有較大出入。近體詩既重格律又重韻;古體詩(古風)則較寬鬆,主重意境。
-
15 # 春榮2091
詩區別於歌,何以為詩?詩,是"言″和"寺″組合而成。說文釋義:詩、(言)志也,從寺,寺廷也,有法度也。也是說所以能成為詩必須符合法度(格韻)。不合法度者可稱為歌,打油詩或稱順口溜,也可存在,祗是不能稱詩。絕句,又稱截句,將律詩一截為二,也是講究格韻獨體。古詩今讀感覺不押韻,主要原因發音有了變化,也是說今天的讀音不是古時的讀音。
-
16 # 有風吹過田野
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詩詞的發展有個很長的過程,早期的詩對平仄並沒有什麼要求,一直到魏晉之後才注意平仄問題,主要還是講究的一個韻律美,到唐達到了鼎盛,出現了格律詩,對平仄有了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的格律詩,但唐詩中也有很多不按格律寫的,就是所謂的拗句,於是又出現了律不害意的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格律詩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能做到當然更好了,如果有好句,又不能兼顧格律,那大可把格律放到一邊,這個沒什麼可說的,畢竟詩詞的味道更重要。至於說押韻,哪怕是最早的詩經一直到如今的所謂現代詩,都是講究押韻的,你要非得說,我這不押韻的分行也叫做詩,那隻能說,這也是詩歌到如今的一種變化吧,畢竟,詩歌本身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至於叫不叫詩,你自己說了算,起碼,一直以來,也沒有人給詩一個準確的定義。
回覆列表
一、關於押韻。
詩,是韻文!不押韻不為詩!這是個概念定義和文體基本特徵的問題。就像把人定義為人。否則,散文、小說、歌曲分來有何意義?
二、有沒有不押韻的詩?
這裡把範圍放大點——古詩,包括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詩(格律詩)。
可能有!我只知道一首,不瞭解它的押韻情況:
袁枚《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三、現代讀來不押韻的古詩
因為古音到了現代,發音有所變化,所以現代讀來不押韻的詩,其實是押韻的。(這個說法是為了讓你更好的理解,其實不夠準確,因為有些字其實古代讀起來也不一定是押韻的,這涉及到口語體系和書寫體系問題,準確的說法是:按當時韻書【平水韻】是押韻的!)
1.《登樂遊原》(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這首,原和昏在平水韻裡是同一個韻部“十三元(平)””,所以是押韻的。
2.《雜詩其二》(王維)
君自故鄉來,平,不押韻
應知故鄉事。仄(四聲),押韻
來日綺窗前,平,不押韻
寒梅著花未?仄(四聲),押韻
事和未,古代平水韻裡是同一個韻部“四寘(仄)去聲”。
你想想,你當地的方言,事的發音是怎樣的?我老家的發音類似於sei、shei。
3.《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平,不押韻
但聞人語響。仄(三聲),押韻
返景入深林,平,不押韻
復照青苔上。仄(三聲),押韻
“上”發音是shǎng,響和上,平水韻裡同屬於一個韻部“二十二養(仄)上聲”。
4.《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zhǎ)。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hǎ)
者和下,平水韻裡同屬一個韻部“二十一馬(仄)上聲”。
5.《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hǎ)。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下和野,平水韻裡同屬一個韻部“二十一馬(仄)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