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賞析一】
此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閒居帶湖之初。詞題“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為友,永在水國雲鄉一起棲隱之意,但讀細自品味會發現另有所抒。
上闋以首句中“甚愛”二字統攝。次句用“千丈翠奩開”之比喻,盛讚帶湖景色之勝,說明“甚愛”原因。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開啟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面對如此美景,難怪“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了。這是用誇張寫法來說明“甚愛”程度,句格同杜詩“一日上樹能千回”:閒居無事,拄杖納屨,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寫因愛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鳥,欲與這結盟為友——這是用的擬人法。“凡我”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願:希望既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裡“莫相”之“相”,雖然關係雙方,但實際只表詞人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遊,無須擔驚。《左傳。僖公九年》有這樣記載:“齊盟於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詞裡這幾句格式,當為《左傳》辭句套用,純是散文句法。
“白鶴”二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囑:託其試將白鶴也一起邀來。由愛所見之鷗鷺,而兼及未見之白鶴,其“愛”更進一層。以上極寫帶湖之美及對帶湖之愛,固然表露了詞人擺脫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煩惱和明槍暗箭的驚恐以後心情之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中又透露出幾分孤寂與無聊。試想,一個“壯歲旌旗擁萬夫”(作者《鷓鴣天》中語)的沙場將帥,竟然落得終日與鷗鳥為伍,其心境之淒涼,可想而知。妙在詞中表面上卻與“愁”字無涉,全用輕鬆之筆,這大概就是詞人後來所說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的手法吧?如此表達、意境更深一層。
過片緊承上闋遐想。作者一片赤誠,欲與鷗鳥結盟為友,然而鷗鳥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它們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對詞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何在?從下句“窺魚笑汝痴計”中可以看出。原來他們“立蒼苔”,“為有求魚心,不是戀湖水”,與詞人“同居而異夢”。專心“窺魚,伺機而啄在詞人看來,只是一種”痴計“,對此,他當然只能付之一”笑“了。這”笑“,既是對鷗鳥”何時忘卻營營“的諷笑,也是嘆自己竟無與無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苦笑。看來,鷗鳥亦並非詞人知已,並不懂得詞人離開官場之後此時的情懷,所以他悵然發出了”不解舉吾懷“之嘆。盟友縱在身旁,孤寂之心依舊,無人能釋分毫。可見,詞人所舉之杯,哪裡能為永結盟好作賀,只能澆胸中塊壘罷了。雖然人們常說”舉杯澆愁愁更愁“,但詞人並沒有被愁所壓倒。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他從自己新居的今昔變化中,似乎悟出了社會滄桑和個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幾歡哀”。詞人本是心情鬱悶,卻故作看破紅塵、世態炎良。變得益發曠達開朗,因而對隱居之所帶湖也更加喜愛了。“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要作久居長棲之計了。詞到此處完篇,對開首恰成迴應。
如果說上闋旨意全在不寫之中寫出,那麼下闋則就是在委婉之中抒發了。然而其語愈緩,其愈切,感情愈發強烈,較上闋又進一層。天地之大,知已何在?孑然一身,情何以堪!雖有帶湖美景,但縱是盟鷗,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緒可知了。可見,這首詞表面是寫優遊之趣,閒適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隱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嘆,孤憤之慨。清代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雲:“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細玩稼軒此作,確有“不言言之”之妙。
【賞析二】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於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鬱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為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詞人把自己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裡。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後,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裡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年來,奔走於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凡我”五句,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境離群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自然界的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為人的知音或夥伴的。“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它們怎能知道詞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為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著魚兒游來。於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但是,詞人的壯懷並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託著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把眼前這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賞析一】
此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作者被主和派彈劾落職閒居帶湖之初。詞題“盟鷗”,是活用《列子。黃帝》狎鷗鳥不驚的典故,指與鷗鳥約盟為友,永在水國雲鄉一起棲隱之意,但讀細自品味會發現另有所抒。
上闋以首句中“甚愛”二字統攝。次句用“千丈翠奩開”之比喻,盛讚帶湖景色之勝,說明“甚愛”原因。放眼千丈寬闊的湖水,宛如開啟翠綠色的鏡匣一樣,一片晶瑩清澈。面對如此美景,難怪“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了。這是用誇張寫法來說明“甚愛”程度,句格同杜詩“一日上樹能千回”:閒居無事,拄杖納屨,徜徉湖畔,竟一日而千回。下面寫因愛湖之“甚”,而及湖中之鳥,欲與這結盟為友——這是用的擬人法。“凡我”三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願:希望既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猜疑了。這裡“莫相”之“相”,雖然關係雙方,但實際只表詞人絕無害鳥之心,望鷗鷺盡情棲遊,無須擔驚。《左傳。僖公九年》有這樣記載:“齊盟於蔡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詞裡這幾句格式,當為《左傳》辭句套用,純是散文句法。
“白鶴”二句,是寫對眼前鷗鳥之囑:託其試將白鶴也一起邀來。由愛所見之鷗鷺,而兼及未見之白鶴,其“愛”更進一層。以上極寫帶湖之美及對帶湖之愛,固然表露了詞人擺脫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煩惱和明槍暗箭的驚恐以後心情之寧靜,但在這寧靜之中又透露出幾分孤寂與無聊。試想,一個“壯歲旌旗擁萬夫”(作者《鷓鴣天》中語)的沙場將帥,竟然落得終日與鷗鳥為伍,其心境之淒涼,可想而知。妙在詞中表面上卻與“愁”字無涉,全用輕鬆之筆,這大概就是詞人後來所說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的手法吧?如此表達、意境更深一層。
過片緊承上闋遐想。作者一片赤誠,欲與鷗鳥結盟為友,然而鷗鳥如何呢?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它們立於水邊蒼苔之上,時而撥動浮萍,時而排開綠藻,對詞人的美意不理不睬。其意何在?從下句“窺魚笑汝痴計”中可以看出。原來他們“立蒼苔”,“為有求魚心,不是戀湖水”,與詞人“同居而異夢”。專心“窺魚,伺機而啄在詞人看來,只是一種”痴計“,對此,他當然只能付之一”笑“了。這”笑“,既是對鷗鳥”何時忘卻營營“的諷笑,也是嘆自己竟無與無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苦笑。看來,鷗鳥亦並非詞人知已,並不懂得詞人離開官場之後此時的情懷,所以他悵然發出了”不解舉吾懷“之嘆。盟友縱在身旁,孤寂之心依舊,無人能釋分毫。可見,詞人所舉之杯,哪裡能為永結盟好作賀,只能澆胸中塊壘罷了。雖然人們常說”舉杯澆愁愁更愁“,但詞人並沒有被愁所壓倒。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他從自己新居的今昔變化中,似乎悟出了社會滄桑和個人沉浮的哲理——“人世幾歡哀”。詞人本是心情鬱悶,卻故作看破紅塵、世態炎良。變得益發曠達開朗,因而對隱居之所帶湖也更加喜愛了。“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要作久居長棲之計了。詞到此處完篇,對開首恰成迴應。
如果說上闋旨意全在不寫之中寫出,那麼下闋則就是在委婉之中抒發了。然而其語愈緩,其愈切,感情愈發強烈,較上闋又進一層。天地之大,知已何在?孑然一身,情何以堪!雖有帶湖美景,但縱是盟鷗,也不解已意,作者心緒可知了。可見,這首詞表面是寫優遊之趣,閒適之情;分明是抒被迫隱居、不能用世的落寞之嘆,孤憤之慨。清代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雲:“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細玩稼軒此作,確有“不言言之”之妙。
【賞析二】
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的冬末,四十二歲的作者,正是年富力強,應當大有作為的時候,卻被南宋政權罷官,回到剛落成不久的信州上饒郡帶湖新居,開始了漫長的歸田生活。這首詞作於罷官歸家不久,反映了詞人當時的生活,包含了抑鬱和悲憤的思想感情。在詞中,他表示要與鷗鷺為友,寄情于山水,他想到帶湖的今昔,感慨人世間的悲歡和變遷,實際上是在憂慮國事,嘆惜自己的遠大志向不能實現。
詞題稱“盟鷗”,與鷗鳥結盟,相約為友。李白詩:“明朝拂衣去(歸隱去),永與白鷗盟。”詞人把自己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放置在一種浪漫主義的寓言形式裡。詞人離開官場生活之後,有一種失去倚托之感。異鄉淪落,知音難得,只有到大自然裡尋找同情者了。
帶湖新居,是他傾心所愛的,在這兒他找到了一些慰藉。所以,開頭便說:“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水光山色,能怡悅性情。作者十數年來,奔走於世俗的名利場,與爾虞我詐的官宦角逐,他感到厭倦了。大自然的美好環境,使他得到暫時的解脫。他“仗屨無事”,在“千翠奩”的帶湖畔“一日走千回”,以消除他胸中的積悶。“凡我”五句,告訴讀者,詞人在這樣的環境離群索居,實在是寂寞的!所以他發出了“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的呼喚。這是他真實的心聲。透過這種曲折反映出來的詞人的心聲,讀者可以測知詞人的思想感情處在一種非常苦悶的狀態之中。他是不甘寂寞的!
下片“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自然界的這些飛禽,無論鷗鳥也罷,白鶴也罷,它們翩翩而來,又撲翅而去,它們能給人一定程度的安慰,畢竟是自然物罷了,是難以成為人的知音或夥伴的。“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它們怎能知道詞人在那兒舉杯飲酒,是為澆愁呢。它們只知道自己唯一的樂趣:站在湖邊的青苔上,等待著魚兒游來。於是,詞人幡然省悟了:對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但是,此時孤獨的詞人,又能期待誰呢?當他的思緒回到人類社會現實時,時世的變遷,又使他無限感慨:“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但是,詞人的壯懷並沒有因此破滅,他對生活依然寄託著無限的深情:“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把眼前這一片庭園整治好了,多栽植些柳條,以便使舊日荒涼的地方,興旺起來。足見,詞人此時的思想情懷是痛苦的,充滿矛盾的,但他畢竟對生活還是熱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