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樂男孩520
-
2 # 傻乖55528802
我覺得這部片子優缺點都很明顯,我喜歡它的第一主題《教會孩子獨立思考》,這個主題真的選的好,但是不代表影片闡述得好,它最不該的地方在於以過分的“黑”創統教育(代表“主任”)來“標榜”父親教育的成功,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好多人曲解了這句話,知乎上有個回答我至今印象深刻,“如果沒有知識儲備,走再多的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罷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李白旅行詩百篇,你家孩子旅行回來,多半要他(她)寫個作文都難,因為知識儲備不一樣!所以但是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獨立思考是對的,也是父母要做的,這個真的是在課堂裡學不來的!雖然創統教育諸多不足,但絕對不會“黑”的像電影那樣,像電影裡主任那樣極端,有電影刻意描述的成分,這個是不對的!還有就是電影裡的說的,學校只管成績好的,放棄成績差的,這句話是對的,這才是創統教育最大的不足,可是影片沒有闡述!在這裡,我想說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雖然有些極端,不要過分迷信高中初中省重點之類的名校,因為這些學校有名跟學校的老師教的好不好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他們根本教不了成績差的學生(其實那都教不了成績差的,除非他自己願意主動學習了),是因為好的學生選擇了他們,這些“好學生”沒人教他們都會自己學習,他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覺性,是好的學生讓這些學校有了名,所以該感謝的是好學生選擇了這些學校,學校才出了名!所以保持獨立思考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覺性才是終身的!
我感動於那些高階的教育理念。
147分鐘的電影裡,導演有太多想表達的東西。東西一多主線就被會被拉扯,以至於很多場景的邏輯不完整或是沒交代清楚(如馬皓文為給馬飛買電腦,拍成了賣慘大集合),也免不了出現非常狗血的情節(如路上碰到且混進校園狂歡的瘋子,就是閆主任曾經最為自豪的養子),所以當我開啟豆瓣、知乎評論後,發現一大片的罵聲時,也不覺奇怪,因為每個人關注到的重點不一樣。不過,縱然影片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在我這一4歲孩子父親的心中,依然會給予高分,因為它展現的那些高階教育理念,帶給我感悟與感動。
我僅從孩子教育這條線上結合電影呈現,說幾點不謀而合的想法:
一、關於應試考試和考試分數
結論:雖然只看分數的應試教育模式不可取,但是“考試”還是較為公平的選拔制度。
電影將閆主任刻意地營造成一個“分數為王”的極端形象,不管是他引以為傲的狀元牆還是對考了58分的狀元養子置之不理,都體現出導演想表達在應試教育中,對於只看重分數這一現象的批判。
單就“應試考試”這個話題來說,導演對考試製度是認可的。為什麼這麼說呢?1990年亞運會,馬皓文是火炬手,他不僅風華正茂還是一個小學生的父親,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馬皓文的年齡在30歲左右,在他的18.9歲正是恢復高考的時間節點。若馬皓文是1978年參加考試的,那年六百一十萬人報考,錄取四十點二萬人——來自百度,他就是應試考試中的佼佼者。正因為他應試的成功,才有他對於馬飛學習進步的把握,更造就他一生的傲氣。另外,對於馬飛來說,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生目標,也是需要靠應試考試才能脫穎而出,獲得最大的自主選擇權,併成功獲選最年輕宇航員稱號。所以,從背景設定來說,應試考試是認可的選拔制度。
二、關於提升應試成績
結論:盯牢教材,把書吃透。
馬皓文第一次翻看兒子書包時,把課外複習題都拋去,只把教材摞在一起,並拿出尺子,告訴馬飛每天只要學習0.11釐米,就有很大的進步。讀教材和讀經典有異曲同工之處,所謂經典就是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來自百度,那教材就是應試考試中的典範性、權威性著作,出題範圍都在書裡,吃透了,怎麼能不提高成績。那怎麼吃透?分三步,先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最後再把書讀薄。不難理解,而且電源裡都有相應的場景:先把書讀薄,就是你要把教材的重要內容給羅列和熟知,如物理課本出現的連通器原理;再把書讀厚,就是對重點知識的實踐和深化,如連通器原理的適用條件、使用方法及變化情況等;最後再把書讀薄,就是對所有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如在期末考的尾聲,馬飛認為自己能考進前十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馬皓文就正是利用區看飛展的時間裡,擴充了原有的知識深度,再給予了整理和歸納的幫助,最終保留上學資格。所以盯牢教材,把書吃透,是任何一個學習者繞不開的金山銀山。
三、關於好的家庭教育
結論:好的家庭教育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以身作則、給予陪伴、幫助獨立、引導方向。
以身作則:俗語“龍生龍鳳生鳳”道出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重大,孩子出生似張白紙,你做什麼說什麼,他就照葫蘆畫瓢,是父母的小影子。所以“以身作則”是好的家庭教育的首要條件,只有父母積極學習如何做好父母並塑造最好的自己,才會把精進的精神傳遞下去,就算是“第一次做父母”也為時不晚。如馬皓文對馬飛強調的“一直想”,他始終遵循並實踐著,給了孩子最好的榜樣。
給予陪伴: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說:“父母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因為伴隨著成長,孩子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有人幫他,給他啟迪,血濃於水的父母的陪伴存在,孩子就會變得堅強,變得勇敢。”現在更多的父母更像電影中的馨予,以為物質上的豐裕就能讓學校、社會幫著創造優秀的孩子,殊不知這種面曲線救國的方法,跟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南轅北轍的。
幫助獨立:從襁褓中的嬰兒到翩翩少年,父母更多地應該扮演柺杖的角色。柺杖有被動、輔助的特點,為的就是讓孩子依靠著柺杖慢慢成長,直至主動扔下柺杖,獨自行走。當影片中馬飛問父親該做什麼時,得到要學會自己安排時間的答案。我想,這一刻,一顆大丈夫的種子開始在馬飛的血液中生根發芽啦。
引導方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初中一年級的馬飛正是十五歲,也正是志於學的最佳年紀,在馬皓文一次次的縱然下,從一個畏縮、自卑的孩子,變成老師嘴中的“眼裡有光”,並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我們可以回想,幼兒園時信誓旦旦要成為科學家、醫生的自己,是不是隨著和社會的討價還價,慢慢變成了要成為CEO或是高官。我並不是否定成為CEO和高官的目標不好,而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已褪去稚嫩,也建立起一定的人生觀,但依然看不清這表象世界的紛擾及背後的寧靜。在這“志於學”的特殊時期,更需要家長的正確指引,幫助孩子“撥開烏雲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