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恩斯

    實際上這是個很有趣的金融故事,我們先講故事,再講啟示。

    故事從路易十四開始,那個國王又叫“太陽王”,路易大帝(太陽王是因為其喜歡在歌舞劇中扮演太陽神的角色)。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法國王權鼎盛,軍力強大。當然這種強大並非來自於經濟發展,而是來自於戰爭。在路易十四期間,法國進行了三場大戰,遺產戰爭、法荷戰爭和大同盟戰爭。其中最要命的是最後一場大同盟戰爭,又叫九年戰爭,和英國、神聖羅馬哈布斯堡王朝、瑞典及荷蘭一起作戰。耗費頗巨,卻徒勞無功。

    當1715年路易十四死去,其7歲孫繼位,奧爾良大公成為攝政王,這時候,法國國家債務累積已經達到20億鋰(貨幣單位),而法國年財政收入大約只有1.45億鋰,政府支出不算國債利息大約是1.42億鋰。不算國債利息盈餘300萬鋰。法國當時國債平均利率大約4.5%,那麼20億的利息一年是9000萬鋰。這個難題就是,如何用300萬鋰的財政盈餘支付9000萬鋰利息。

    傳統王室的做法如下:1國家破產、2加稅(法國所有的問題都是加稅)、3降低貨幣含金量、4出售特權、5查抄腐敗官員(沙特前幾年也是如此)。攝政王用重新鑄幣多收了7000萬,查處貪官多收了8000萬(沒收1.8億,1億撥給官員)。這多出來的1.5億明顯填不上國家債務的窟窿,而且,這種手段明顯不能持久。於是,密西西比泡沫的主角約翰·勞登場了,他是個賭徒,但是同時也有良好的數學和金融頭腦,他一直在推廣用紙幣代替硬幣。最要緊的,他是奧爾良大公的好朋友。約翰·勞開始了他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成立一家勞氏公司。資本600萬鋰,要買股票,需要用25%的硬幣和75%的國債債券。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當時法國國債市場上價格很低,100鋰票面的債券,市場上價格21.5。如果政府回購,這當然是件好事,可是政府一行動,債券價格就上升。

    第二板斧:發行紙幣,也就是銀行券。當然一開始勞氏公司就宣佈了見票即付,甚至保證是用舊幣支付。(因為大公的新幣偷工減料)這時候攝政王奧爾良大公也參與了進來,給予銀行一些特權:1冶煉金銀的特權2改名“皇家銀行”。一開始,見票即付和特權使得紙幣的價值超過了所代表的硬幣。嚐到甜頭的大公下令印刷10億鋰的紙幣。

    密西西比公司擁有的特權:1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州,中國,東印度和南美貿易專權2為期9年的皇家造幣權,3為期9年的皇家稅負徵收權。4菸草專賣權。5獲得塞內加爾公司、中國公司全部財產,法國東印度公司部分財產。

    在此特權下,密西西比公司發行了1.25億鋰的股票,而約翰·勞預計年紅利將達到5000萬,也就是40%。如果20鋰買了100鋰的債券,兌換成股票,你一年就可以收穫40鋰。每年收益200%,難道你還不心動?於是,密西西比公司在之後,又發行了15倍的股票,但是還是有大量投資人申購。當然,和開始時候相比,預期的紅利被大大攤薄了。

    過程:大公用銀行不停的印紙幣,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從150鋰漲到了8000鋰。這個故事似乎和所有泡沫的故事一樣,紙幣發行推動了社會繁榮,同時也推高了股票,而股票上升完全脫離了現實情況。

    結局:銀行方面:紙幣發行過多,遇到了大額的兌付,漸漸不支,進而發生了擠兌。繼而大公暫停支付硬幣,但是越是如此,大家越是恐慌。大公請回了原來的財政大臣達古梭,開始用巴黎稅收做擔保發行紙幣。然後取消了硬幣兌換禁令,但是支付的時候,開始用銅幣支付,因為銅幣可以延緩支付速度。

    密西西比公司方面:美洲和印第安人的戰爭沒有帶來任何收益,預期的收益沒有兌現,有人開始離場,股價跌跌不休。大公給了新的特權,讓密西西比公司壟斷法國所有海上貿易,這樣就使得其他法國商人丟了飯碗。繼而,又開始限制鉅額交易,甚至於強制命令以高於市價30倍的價格買股票。

    法國金融體系崩潰,約翰·勞最後逃離法國,用賭博結束餘生,死時身無分文。法國波旁王朝的危局從路易十五延續到了路易十六。路易十六,也是法國大革命被處死的國王。

    啟示:

    1、不管信用社會到了什麼階段,財政都應該量入為出,債務不會憑空消失,所以在任何時代,儲蓄和盈餘都應該是被鼓勵的。

    2、任何股權的基礎都是公司盈利,而預期的盈利並不能作為參考的標準。所以,在思考預期的時候,要從現實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3、信用貨幣時代,並不要求金本位,但是必須注意,超發貨幣導致的問題依然長期存在。最好的貨幣制度應該是將貨幣增加用固定的指標穩定下來,諸如GDP增長水平同步於貨幣發行。

    4、資本外逃、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銀行信用降低。是經濟的大敵,而唯有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才可以恢復信心。有時候保護市場的行為反而適得其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素描裡乾淨的排線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