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話影視

    真香:有打臉之意,指前期極不喜歡,後期卻又極度喜歡的現象。

    2014年,王境澤同學在《變形記》中捧著飯碗由心而發出“真香”感嘆時,一定沒有想到這會成為他的經典語錄。而“真香”也在網路演變中成為盛行熱詞,難有人能抗拒其魅力,2019年它的確成了影視行業的“寵兒”。

    從《陳情令》到《宸汐緣》、《慶餘年》這三大年度“真香”劇的出現,到當下熱播的《大明風華》甚至一些小成本網劇,“真香”無處不在。這個詞彙與影視作品名組合出現已經成為常態,隨手一搜,素材豐富湧現。

    一兩部劇的“真香”是正常現象,畢竟早在2000年之時,我們便曾將“真香”用在了鬼畜始祖《西遊記後傳》上。而曾經因路透照受到大量吐槽的神劇《甄嬛傳》,嚴格意義也屬於“真香劇”,只不過彼時尚未流傳出這麼一個精闢形容。

    但“真香”頻繁、批次與影視作品掛鉤,代表這一現象已經慢慢脫離了它的原始定義,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在七話看來,這個詞彙的“氾濫”是影視作品製作風氣、網路時代、營銷等多方因素共同促成的產物。

    長劇集帶來“平淡”開局,觀眾平均入戲時間變長

    《甄嬛傳》的爆紅與“一劇兩星”政策實施後,中國產劇體量增長明顯,在上星的作品中幾乎難見40集以下的作品,古裝劇更成超長劇集重災區。因為作品體量的增強,編劇們不得不採用多種方法延伸劇情,“注水劇”一度盛行熒屏。

    步入2019年,“精品優勢”成為小熒屏致勝法寶,長劇集雖然仍舊很多,但注水情況已經明顯有了好轉。然而,製作方雖然絞盡腦汁填充有價值的劇情,卻仍舊難杜絕超長劇集帶來的前期鋪墊過長,作品開局“平淡”現象。

    以往劇情體量小、節奏緊湊,新劇一般更至兩集,觀眾便可以準確預判全劇質量,迅速做出是否繼續追劇的決定。但長劇集盛行後,很多作品開場會以鋪墊形式展開,群戲更會把開局內容著落在人物關係介紹之上,主線劇情衝突不明顯。

    這樣一來,新劇很難出現類似經典作品《上錯花轎嫁對郎》般第一集便點清兩對情侶線,並給出“錯嫁”這一劇情爆點。在當下,“開局無吸引力的劇看完6集再做是否棄劇決定”已經成為觀眾常見心態,因為過早棄劇經常錯失“精品”。

    任嘉倫譚松韻的新劇《錦衣之下》便是其中的典型,在這部電視劇中,前兩集主線並不明朗,故事走向與人物對手戲也相對平緩。對於追求有起伏、矛盾點、刺激性的觀眾來說,這樣的開頭便顯得過於“平庸”。

    然而,當你向已觀賞完3集以後劇情的觀眾詢問感受時,大部分給出的答案是“前期的確平淡,但後面好看”,甚至他們會精細地告訴你三集後續主線劇情有哪些吸引人的看點。

    類似的情況在新劇中出現頻繁,這是導致一些作品開局評價不高,後續又憑故事“真香”的常見原因之一。想要杜絕這種現象,似乎也只能讓中國產劇慢慢迴歸“短小精悍”或如節奏高手於正般將情節衝突運用的爐火純青,方可解除困局。

    網路時代,缺點與優點加速傳播,片段決定判斷

    長劇集會影響編劇對節奏的把控,延長了觀眾的入戲時間,而網路時代資訊傳播、交流的密切,更是造成“真香”頻繁出現的溫床。中國有一句俗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當一部作品的“槽點”被發現之後,會更迅速的傳出開來。

    比如,《陳情令》第一集的五毛特效爭議,這一話題的出現初期勸退了不少觀眾。

    但隨著劇情的延伸,觀眾會發現所謂的“五毛特效”之於全劇存在感極低,甚至該劇的水墨風景特效還相當加分,完全可以相互抵消。然而,輿論的特別之處便在於“缺點先行,優點後熱”、“謠言先起、闢謠後上”。

    當一部作品開局的精彩之處不能完全掩蓋“瑕疵”之時,這一份“瑕疵”便會成為它前期的既定印象,讓作品淪為群嘲物件。然而,網路時代同樣給了優點加速傳播的機會,雖然它會晚於缺點出現,但發酵過後反擊力度會更大。

    當槽點停留在一個極限之後,挖掘出優點的觀眾便會“異軍突起”,覆蓋槽點的戰場,吸引更多人加盟。慢慢地,接受安利的觀眾便能拋開最初的不良印象繼續追劇,然後“真香”出現,這便是以《陳情令》為首的三大真香劇經歷的過程。

    當然,優點的後來居上,是基於作品足夠優勢,若作品後續觀感平平,那麼只會越來越糊。

    這種現象其實很有趣,資訊化時代讓我們的生活更高效,同時也慢慢養成了根據片面資訊或既定印象而做出“是與否”的評價的習慣,反而忽略了整體的判斷。這種現象不僅在於影視作品,還在於現實生活、在於我們遇到的每一件事情。

    不斷出現的反轉事件、不斷出現的“真香現場”,都是快消特色。

    “真香”很精彩,營銷卻已過度

    作品、環境是“真香”頻繁出現的兩大關鍵因素,但在影視行業,隨著網路營銷的發展,原本可以給觀眾當成衡量標杆的“真香”已經演化成固定營銷方式。當我們看到“真香”話題時,大多數時候,並不能遇到一部《宸汐緣》或《慶餘年》。

    有可能,你看到的是豆瓣5.2分的《心靈法醫》;

    或者3.6分的《夢迴》;

    相信七話,這只是憑藉本年碎片記憶隨機找到的歷史記錄,這一基數比我們想象中龐大。似乎,一部作品上線後,粉絲不貢獻上“真香”話題或者宣發不買個“真香”熱搜,便不是一部完整的新劇。

    可以理解,營銷緊進潮流,是很聰明的選擇。

    卻又不建議氾濫使用,是不是“真香”是觀眾說了算,而不是被評價者說了算。

    只不過,當下的演變已經無法阻攔,“真香”成為營銷標籤與沒有門檻的形容詞是必然趨勢。當“真香”不香了的時候,說不定會有新的“真香”形容詞來補充,給予新的驚喜。

    分析完“真香”與電視劇結合頻繁出現原因,會發現這一現象的泛濫並不是理想的發展趨勢。它出現的頻率越高,越代表影視作品在劇情把控上平均進步速度緩慢、營銷同質化,越說明片面印象的觀感影響太深,而前者反應的又是中國產影視作品當下的弊端。

    如果有一天,“真香”不再頻繁與影視作品觀感掛鉤,或是一件好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蝦醬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