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哲學和科學

    天問一號進入火星軌道,一次性完成繞落巡,真的可以趕超美俄嗎?趕超美國不存在,趕超俄羅斯已經實現。雖然,蘇聯是第一個探測火星的國家,第一個成功進行探測器火星軟著陸的國家,但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火星探測方面毫無建樹。毫不誇張的說,在“天問一號”進入環火星軌道的時候,已經實現了對俄羅斯的趕超。

    在火星探測方面,美國的領先優勢還很明年,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已經開始大規模開展探火工程。這些年來,美國的火星漫遊車“機遇號”、“好奇號”、“勇氣號”等,已經對火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探測,甚至在火星上發現了存在過生命或現在存在生命的一些證據。本次,“毅力號”登陸火星後,將對火星進行更為全面的探測。

    “天問一號”任務包括了兩大步,在軌探測和著陸巡視,如果全部實現,將直接排到探火的第二位。至於何時超越美國,得看在探測火星方面取得的成績。如果有一天,中國的對火探測取得了重大成就且早於美國,那時,可以說中國的探火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基本不會說超越美國)。“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實現繞落巡,質量重達5噸,是火星探測器中最重的(最重的行星探測器),已從側面展現了中國的航天實力。

  • 2 # 科學幻想號

    2020年7月,中國天問一號 和美國毅力號陸續升空,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天問一號火星車和毅力號火星車最大的不同是,天問一號比毅力號多了一對翅膀。

    一、這對翅膀正是太陽能電池板,也就是說天問一號使用的是太陽能動力,而毅力號使用的是核動力。

    那麼問題來了,天問一號為什麼不使用核電池呢?

    有人說,人家美國40年以前的旅行號就帶了核電池,難道說中國的核技術還落後美國40年幾嗎?

    其實這樣說並不完全正確,我們的核電技術確實是落後了一些,但也不至於相差這麼多。

    二、早期的旅行號之所以使用核電池,主要是因為太陽能電池技術不太成熟,太過笨重,所以才上的核電池。

    而現在的毅力號重達一噸多,太陽能電池板供電根本不夠用,因此只也能選擇核電池。

    、但核電池技術難度高,造價也不菲,比如鈽238 美國投資1億美金的產線,現在一年產量才幾百克。

    我們沒有透露過是否有生產能力,就算有,產量也不是很高,肯定不能輕易用到探路的,天問一號身上。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使用核電池。好鋼要用在刀刃上。

    天問一號是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我們對於火星環境的瞭解並不是特別詳實,而且我們的運載火箭胖五,可靠性還在驗證當中。這次執行的繞落巡三合一的方案,已經算很激進了,美國用了32年才完成。我覺得只要能完成“繞、落、巡”,就是巨大的成功。

    四、第一次就完成這麼多工,沒必要再繼續增加“核電池”這項技術風險。因此使用太陽能其實是最佳選擇。 天問一號巡視器用的是氣凝膠+正十一烷太陽能供熱集熱器,共同構成了“相變儲能”這一由我們率先應用的全新儲能方式,這個技術也不簡單。 如果這次成功,下次更新的天問2號應該也許會使用核電池。

  • 3 # 老祖宗還沒起床

    肯定超過俄羅斯啊,俄羅斯比印度還廢。

    先別急著噴,印度就只過一個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窮醜搓歸窮醜搓,去年七月份還在往地球傳照片,存活至今(不亂說,圖1,ISRO印度航天局)。俄羅斯建國至今一共就發兩個火星探測器"火星96"和"福布斯—土壤",這兩個連地球近地軌道都沒出去(圖2)。是不是比印度還廢?

    天問光是成功入軌就已經超過俄羅斯了

    拉上蘇聯還差不多。但蘇聯的成績也不太好看,19次探火全部失敗,最好的是成績是著陸存活20秒。

    天問一號現在剛完成入軌,如果能成功著陸並且存活20秒那就是妥妥的世界第二啦。

    超過美國暫時先不提吧。持續56年近30次的火星任務豈是那麼好超的,一口氣吃不成大胖子。

  • 4 # 乾Kian

    趕,可以,超,肯定不行啦!我們說“趕”可以,是因為如果天問一號完成預定任務,中國在火星探測方面的技術確實是在朝夕之間就趕上了美俄。技術是很客觀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中國能飛到火星、中國能降落火星並探測,行就擁有了相關技術,和美俄就處於同一個層面——就和做核彈一樣,“不懂”和“懂”差之千里,但只要掌握了製造核彈的技術,就跨入核武器國家的門檻,往下就是怎麼玩核的事情。中國如果成功登火,往下就是怎麼玩“火”,技術可以繼續提高,但主要差的是缺乏應用和使用經驗。

  • 5 # 羽翼正華

    天問一號的技術水平可以肯定超過美俄的相關產品,但它超過的只是美國二十年前的技術“鳳凰號”。

    儘管我們的天問一號全重超過以前所有火星戡探器的重量,儘管我們的搭載裝置最多,功能最全,但是我們在火星探測序列中已排名第五,在美俄印阿之後。

    無疑,在火星探測的整體實刀方面,我們是領先俄印的,甚至相對於美國,我們也有部分技術領先。下面我們就來比較一下:

    運載工具:2008年德爾塔II型火箭將“鳳凰號”送往火星,時間已比我們領先13年,就放在現在,它也不比長五落後,何況德爾塔II型火箭況曾經有連續發射100次無事故,更甚是美國當年還有土星五號,現在有馬斯克的“龍”火箭。所以運載工具我們對美國無優勢。

    軌道設計與星際戡控:“鳳凰號”抵達火星是270天,“天問一號”歷時210天,這說明我們在視窗的選擇,軌道的設計上有一定優勢,但是我們在星際戡測控制方面甚至不如印度——“天問一號”我們選擇與歐洲合作,利用了歐洲的太空間控網。

    火星任務:美國“鳳凰號”第一次落地是失敗的,聽說是氣墊沒開啟,“天問一號還得靜待5月份“佳音”;鳳凰號採用的核動力——設計工作90天,實際工作5個月,我們採用的是太陽能板,這說明美國在核動力方面領先,而我們在太陽能方面的技術是過硬的。從月球取月壤的過程來看,常嫦六號是帶了個“電鑽”——相信“天問一號”會帶給我們很多驚喜。

    目前美國準備“重返月球”“再探火星”,所以馬斯克弄個“星艦”——星艦八、星艦九啪啪了,星艦十都不敢動了。

  • 6 # 地理縱橫

    對於火星探測,從上個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中國去年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即將著陸火星,開始完成探測任務,雖然我們起步較晚,與美俄相比落後近半個多世紀,但我們一次完成繞落巡,走出了美俄幾十年要走過的道路,那麼我們與其它國家相比處於什麼階段,在世界上居於什麼位置?我們先看看美俄探索火星取得了哪些成績。

    先說說美國,1964年美國向火星發射了“水手4號”探測器掠過火星,拍攝並傳回了22張火星照片,讓人類第一次看到了火星表面的樣子。後來又相繼發射了海盜號探測器,直至97年發射探路者號首次著陸火星表面,之後又有鳳凰號、洞察號、好奇號、毅力號&機智號相繼登陸火星表面,對火星地形地貌、大氣成分構成、重力場分佈、找水、地下采集岩石等多方面探測,獲得了大量資料和影象資料。時至今日,是世界上掌握火星各種資料最多的國家,沒有任何國家能與之比肩。美國探測火星玩了半個多世紀,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是其它國家所不能的。

    上圖是1996年探勘者號用鐳射高度計獲取了火星全球地形資料(MOLA),是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成像圖,與我們地球地形圖一樣,紅色表示越紅高度越高,藍色越深越低,這是各國發射的火星探測器著陸選址首先要參考的資料。

    上圖很像我們古人繪製的地球海陸分佈圖,其實不是,而是一張2001年美國的ODYSSEY號探測火星上氫的分佈圖,用於證實火星地下含有水冰 ,顏色越紅表示水冰含量越少,顏色越藍水冰含量越高,白色勾畫的區域被認為地表80釐米以下有穩定存在的水冰。

    上圖是美國機遇號發現的赤鐵礦結核和石膏結晶礦。對於這兩種礦物大家非常熟悉,中國南方降水量豐富,土壤淋溶作用強,至今土壤中含有特別多的鐵錳結核,這是溼潤環境下形成礦物。此外湖北應城,江蘇南京、廣西欽州發現了很多石膏礦,這些都是因氣候變幹形成的指示性環境礦物,這說明氣候發生了很大變化 。火星上有這兩種礦物,這充分說明了火星地質史上也曾有溼潤的氣候。

    鳳凰號在著陸區一帶的土壤下挖出了高純度水冰,上圖中右側SOL20~24,代表經過了4個火星日,圖中有些小冰塊到第四天就消失了,實現了火星上找到水,這些資料非常重要。

    ▲火星全球重力場分佈圖,越紅越高,越藍表示越低。

    此外還有更多的探測資料,一直沒有公開,至今美國火星探測一刻沒有停止過,目前正準備實施載人登陸火星計劃,這些資料的取得確立了美國霸主地位,無任何國家能撼動。

    俄羅斯在探測火星的道路上一波在三折,失敗率很高,火星探測風險很高,即使把美國算在一起,總成功率也在一半以下,所以火星探測比月球還難。

    1971年俄羅斯發射了火星2號、火星3號、宇宙419號三顆火星探測器,恰巧正趕上火星全球性的沙塵暴,運氣不佳,只有火星2號和3號傳回了60張照片,這也是前蘇聯首次執行的火星探測任務。

    1988年俄羅斯實施福布斯計劃,發射了福布斯1號和2號兩顆探測器,探測火衛一和火衛二地形及大氣構成,非常可惜的是,福布斯1號在飛向火星的途中便失去了聯絡。

    “福布斯2號”被火星所捕獲,進入環火星軌道,準備實施著陸,探測器接近到距離火衛一地表僅有大約50米的地方,並釋放兩臺著陸器,但在著陸時通訊訊號突然中斷,可能是飛船上的控制計算機出現了嚴重故障,任務失敗。

    2011年俄羅斯再次嘗試進行火星探測,發射的“火衛一~土壤”,還搭載著中國的“螢火一號”探測器,可是最終火箭出現故障,任務失敗,還把中國的“螢火一號”拖到陰溝裡去了,從此中國下定決心自已動手,研發自已的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事實上當年之所以選擇與俄羅斯合作,主要是苦於中國火箭推進能力的不足,難以將探測器送往火星。而在中國長征5號大推力火箭研製成功以後,這一瓶頸將被突破。

    說說印度火星探測,2013年印度首次向火星發射一顆”曼加里安“探測器,經過11個月的飛行,於2014年9月成功到達環火星軌道,成為亞洲第一個,繼蘇聯,美國,歐盟之後第四個成功進行火星探測的太空機構,也是第一次進行火星探測就成功的國家。

    印度這次火星探測有2個亮點,一個是造價特別低,搞了這麼大的火星探測工程,經費才花了7000萬美元,僅相當於歐航局的十分之一,美國的五分之一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另一個是搭載的科學儀器如光譜儀、探測甲烷、質譜儀、彩色相機、紅外光譜儀都是自主研發,只是升空通訊及探測主要是依賴美國 NASA 來支援,幸運的是”曼加里安“號在太空中工作了四年,狀態非常穩定。

    目前在火星地面上有兩輛火星車正在工作,全都屬於美國,分別是好奇號和機遇號(這是最長壽的火星車,已經工作了14年);

    而在火星軌道上,有7顆軌道器在工作,分別屬於美國3顆,歐洲2顆,印度1顆,中國1顆(天問一號)

    我們國家”天問一號“火星探測,透過一次性實現繞,落,巡,類似將嫦娥計劃中的嫦娥1號到嫦娥3號的任務“合三為一”,顯然有一步到位,彎道超車的意思。目前天問一號正在環火星軌道繞行,準備實施降落。如果能完成繞、落、巡,實現預定的目標,這將完成人類歷史上探測火星又一次壯舉,將遠遠超過歐洲、印度僅次於美國成為第二個具有探測火星能力的國家。

    從前期技術積累來看,我們從嫦娥3號起開始落月,經過嫦娥4號,嫦娥5號著陸技術已經嫻熟,而印度至今還不能落月,經過一次失敗,目前還沒有一次落月成功,還談不上降落到火星上。所以這次天問1號成功,意義非同反響,將超越印度、俄羅斯。預祝好運,期盼成功。

    火星上越來越熱鬧,但競爭非常激烈

    按照目前最新的訊息,日本將實施火星衛星探索計劃,一舉實現火星衛星的表土取樣返回。如果實現,那將是首次從火星系統取回岩土樣本。日本是有基礎的,此前隼鳥號的小行星取樣任務儘管歷經坎坷,但最終取土成功,這是最有竟爭力對手。

    相比之下,俄羅斯看起來基本上逐漸淡出這場競賽了,以後主要的火星玩家就只剩下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印度等幾個,或許還有阿聯酋之類的中東土豪,或者馬斯克之類的私人玩家,火星起波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2年後老沙消失了,他和MR1現在可能在哪,在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