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之死說簡單也簡單,他是因為被董卓所用,才會被王允所殺。
可兩千年之下,我們再回顧這件事的時候,真正需要追問的是:
王允為什麼要殺蔡邕?
為什麼不在董卓被殺之後,立刻以黨徒的名義殺蔡邕,而是過了一段時間才殺?
蔡邕為什麼要依附董卓?他這麼個明白人,就不知道名節嗎?
我覺得,這些問題才是隱藏在歷史之後的問題,才值得追問。
當然,史料也告訴我們了一些原因,根據《後漢書》的相關記載,事情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蔡邕在漢靈帝時期就已經很有才學,聲聞天下,但是因為不依附宦官,所以不被皇帝所用,甚至還一度招來殺身之禍,躲藏在南方十幾年。後來,漢靈帝死,東漢朝廷經歷了十常侍之亂,加上外部黃巾起義,東漢的統治已經到了末期。此時,原本是來穩定朝局的董卓,沒想到其“穩定”的方式是極度的殘忍,殺戮極為嚴重,對任何不贊同他意見的大臣,說殺就殺,而且手段還很殘酷。此外,董卓還擅行廢立。這也招致了部分士大夫及軍閥群體的反對。
這裡要強調“部分”士大夫,是因為董卓一開始確實快刀斬亂麻,一度結束了東漢末年的宦官專政。而且,他為東漢的“黨錮之禍”計程車大夫平反,包括陳蕃等人都被平反,陳蕃等人的後代還被重用;董卓還引入了一大批士大夫,一批在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名流名士,最初都是董卓先把他們引入仕途或加以重用的,如:荀爽、韓融、陳紀、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等。這裡面,也包括蔡邕。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反對董卓的有兩類人:一類是部分利益受到剝奪或損害計程車大夫;一類是希望借殺掉董卓來取而代之的軍閥。
這些人,包括王允,難道真的是為漢朝著想嗎?
所以,蔡邕雖然是被董卓威脅、強行徵召的,但董卓對蔡邕,也確實懷有知遇之心。
董卓被呂布殺掉後,王允掌權,王允並沒有清洗蔡邕等人。而是有一次宴會,蔡邕自己流露出了對董卓的同情,才激怒了王允,招來殺身之禍。
換言之,蔡邕之死,不是死於為董卓效力、被董卓所用,而是死於對董卓的同情,死於自己對董卓的知遇之情。
一代文豪,因為對一個軍閥懷有的知遇之情,就被現在的權臣所殺,這無論如何還是冤枉的。
王允曾說,蔡邕“大節有虧”,可像王允這樣的人,包括其他計程車大夫們,在宦官專政的時候不知道奮發有為,挽救大局,黃巾起義的時候毫無計策,坐以待斃,這倒是沒有大節有虧,可這種不虧,對當時的朝廷、百姓、君王,又有何種用處呢?
蔡邕之死說簡單也簡單,他是因為被董卓所用,才會被王允所殺。
可兩千年之下,我們再回顧這件事的時候,真正需要追問的是:
王允為什麼要殺蔡邕?
為什麼不在董卓被殺之後,立刻以黨徒的名義殺蔡邕,而是過了一段時間才殺?
蔡邕為什麼要依附董卓?他這麼個明白人,就不知道名節嗎?
我覺得,這些問題才是隱藏在歷史之後的問題,才值得追問。
當然,史料也告訴我們了一些原因,根據《後漢書》的相關記載,事情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蔡邕在漢靈帝時期就已經很有才學,聲聞天下,但是因為不依附宦官,所以不被皇帝所用,甚至還一度招來殺身之禍,躲藏在南方十幾年。後來,漢靈帝死,東漢朝廷經歷了十常侍之亂,加上外部黃巾起義,東漢的統治已經到了末期。此時,原本是來穩定朝局的董卓,沒想到其“穩定”的方式是極度的殘忍,殺戮極為嚴重,對任何不贊同他意見的大臣,說殺就殺,而且手段還很殘酷。此外,董卓還擅行廢立。這也招致了部分士大夫及軍閥群體的反對。
這裡要強調“部分”士大夫,是因為董卓一開始確實快刀斬亂麻,一度結束了東漢末年的宦官專政。而且,他為東漢的“黨錮之禍”計程車大夫平反,包括陳蕃等人都被平反,陳蕃等人的後代還被重用;董卓還引入了一大批士大夫,一批在三國時期顯赫一時的名流名士,最初都是董卓先把他們引入仕途或加以重用的,如:荀爽、韓融、陳紀、韓馥、劉岱、孔伷、張諮、孔融、應劭、張邈等。這裡面,也包括蔡邕。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反對董卓的有兩類人:一類是部分利益受到剝奪或損害計程車大夫;一類是希望借殺掉董卓來取而代之的軍閥。
這些人,包括王允,難道真的是為漢朝著想嗎?
所以,蔡邕雖然是被董卓威脅、強行徵召的,但董卓對蔡邕,也確實懷有知遇之心。
董卓被呂布殺掉後,王允掌權,王允並沒有清洗蔡邕等人。而是有一次宴會,蔡邕自己流露出了對董卓的同情,才激怒了王允,招來殺身之禍。
換言之,蔡邕之死,不是死於為董卓效力、被董卓所用,而是死於對董卓的同情,死於自己對董卓的知遇之情。
一代文豪,因為對一個軍閥懷有的知遇之情,就被現在的權臣所殺,這無論如何還是冤枉的。
王允曾說,蔡邕“大節有虧”,可像王允這樣的人,包括其他計程車大夫們,在宦官專政的時候不知道奮發有為,挽救大局,黃巾起義的時候毫無計策,坐以待斃,這倒是沒有大節有虧,可這種不虧,對當時的朝廷、百姓、君王,又有何種用處呢?